第五章 机会

    自从陈家华自己能挣钱之后,他就再没问家里拿过钱。
    这两年《新报》发展地越来越好,存款肯定是有的,具体多少他就不知道了。
    陈兴却是没有直接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语重心长地说道:
    “阿华,你从小就懂事,对消费也没有太大的欲望。
    这次你突然对挣钱这么上心,我知道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现在你已经大学毕业了,应该也会想要去闯荡出自己的一份事业。
    作为你老豆,我肯定是会全力支持你。
    这次我和你妈妈商量过了,家里三百万的存款,然后我也將《新报》的股份抵押了百分之四十贷出了七百万,凑齐一千万全部交给你。
    如果赚了钱你就留著去搞自己的事业吧,如果亏了的话也不要灰心,大不了也还可以回到《新报》上班。
    《新报》虽说不是一份很大的產业,但也能保证你衣食无忧。”
    陈家华看著老爸递过来的银行卡,顿时有些沉默了。
    没想到老爸老妈这么支持他。
    “爸,你把钱都给我了,又抵押了股份,如果亏了的话那我们家不会破產吧?”
    “怎么可能,《新报》现在每个月都有三四十万的盈利,这也是我敢抵押百分之四十股份的底气。”
    “那用於维持报社经营的资金还有吗?”
    “放心,我留著呢。”陈兴笑著说道,“你不用担心家里,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谢谢爸,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哈哈哈,好!”
    隨即陈家华將银行卡收了起来。
    正事谈完,他也不禁好奇地问道:
    “爸,现在《新报》每个月都有三四十万的盈利了?”
    “那当然,我们可是香江第四大报,销量突破六万份了,银行给我们报社的估值达到了两千万。”
    “没想到《新报》这么值钱了。”
    “香江报纸虽然有很多,但一向都是头部的几家通吃。”
    说到这陈兴也不由地有些感嘆,六七年前,《新报》差点倒闭,哪像现在这么风光。
    其实陈家华也有些许感嘆,自己老爸的奋斗史他也是清楚的。
    五十年代后期,金鏞离开《大公报》那一年,陈兴正好入职。
    然后一直在《大公报》工作了十三年,从一个小职员做到了专栏负责人的位置。
    平时他也会创作一些武侠小说,不过都不温不火。
    在1970年,陈兴见金鏞的《明报》影响力越来越大,心一横也辞职创办了《新报》。
    刚开始,《新报》可谓是全面学习《明报》,凭藉陈兴的经营能力也能卖个一千多份。
    不过这个销量就已经到顶了。
    儘管后来用私人关係请来了梁羽生,凭藉他的小说提升了销量,但人家走了之后又慢慢回落,眼看就要破產了。
    其实陈家华早就想开口了,但想到自己当时太小,怕自己说了老爸也不会听。
    直到看著他因为报纸的事情整天愁眉苦脸,自己也已经十五岁勉强长大了,陈家华这才向老爸说了自己的建议。
    《明报》的逼格確实很高,但是人家是先有销量,然后通过之前的几件大事件,才慢慢树立言论独立的形象。
    《新报》什么都没有还去学习《明报》,怎么可能发展地起来。
    反而是比《新报》早两年成立的《东方日报》才是《新报》学习的对象。
    《东方日报》刚开始销量也很惨澹,但是马家兄弟很快就找到了报纸的定位。
    那就是以狗经起家,再加上一些擦边的新闻。
    凭藉之前的关係,这对於他们来说非常简单。
    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东方日报》的销量就已经达到了五万份,仅次於《明报》和《星岛日报》。
    此时《东方日报》已经不仅仅只有狗经和擦边,香江有什么热点他们报导什么。
    隨后几年《东方日报》销量先后超越《明报》和《星岛日报》,成为香江第一家销量破十万份的中文报纸。
    不过陈兴自詡还有些文人风骨,不愿意让《新报》像《东方日报》那样粗鄙、没有下限。
    幸好他还是听进去了陈家华的建议。
    隨后《新报》开始转型,以娱乐通俗新闻为主,再加上陈家华开始连载小说,销量终於开始起飞。
    从当初的一千多份,到现在突破六万份,总共用了六年的时间。
    当然《新报》有这个成绩也不是说全陈家华的功劳,陈兴的经营也是个重要因素。
    在报纸销量起来了之后,陈兴也继续报导一些时政、经济还有商业方面的热点新闻,不过还是以娱乐民生新闻为主。
    这也慢慢让《新报》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不似《明报》那么专业,也不像《东方日报》那么过度娱乐化。
    这看似两头不討好,却也抓住了那些不想看长篇大论,也不想看太粗俗报纸的受眾。
    这一群体人数也不少,《新报》的销量逐年增长就是明证。
    其实现在《新报》走的路线也就是原时空《天天日报》所走的路,巔峰时期《天天日报》销量进入了前三,长期保持在前五。
    而《新报》因为有陈家华小说的带动,提前达成了这一成就。
    原时空《天天日报》开始发力要等到黄玉朗在八十年代初將其收购之后。
    现在有了《新报》,《天天日报》可能就会被蝴蝶效应给吹没了。
    有《新报》影响力的加持,陈兴的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
    每个月三四十万的盈利,维持报社的经营甚至是发展应该也够了,也不用担心失去抵押的报社股份。
    有这么好的基础,陈家华觉得等九龙仓这一把挣到钱了,也可以继续向传媒行业投入扩大自家的影响力。
    陈家华之所以汲汲於九龙仓的股票,就是因为这是他为数不多的知道能够轻鬆挣大钱的机会。
    进入八十年代,香江各个行业的发展似乎都进入快车道。
    如果前期不多积累点资金,后面想要上餐桌將会更加的困难。
    靠《新报》按部就班地发展,还是太慢了。
    其实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的股票也算是一个机会,但是因为李超人入主和黄太顺了,股价上涨的有限。
    这两支股票適合长期持有,不適合捞一把就走。
    九龙仓才是陈家华的机会,也是陈家未来实现阶级跃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