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热情的过分
下午三点多,刘一民跟著老孙三人朝著县里面而去。走之前,老孙三人特意在饭桌上留下了饭钱,刘福庆不要,老孙说这是规矩,再说了文化馆给他们有补贴,不用他们掏钱。
刘福庆也没再推辞,下乡支援生產或者调查的公社干部也经常会在刘家吃派饭。吃派饭是指这些干部到普通社员家吃饭,社员吃什么,他们吃什么。
做到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准精心准备,不喝酒,吃饭还要交伙食费。后来规定更加严格,不准在大队干部和富农家里面吃,刘家也再没有做过派饭。
吃派饭的干部,必须坚持五不准---不准抽菸、不准喝酒、不准吃鱼、不准吃肉、不准白吃。
刘福庆觉得这跟吃派饭没什么区別,唯一的区別就是这次单独来找刘一民的。
一路上,老孙滔滔不绝地给刘一民介绍著文化馆,不仅包括里面有多少人,还將工资和其他分房等福利给他介绍了一遍。
见刘一民听的很认真,他更开心了,拉著他又讲起了文学创作。
老孙之所以讲这些,是因为他知道馆长老张绝不是仅仅让刘一民做一场报告那么简单,而是直接调进文化馆。
这次作报告实际上是一次考察,看刘一民这个人怎么样。
老孙经过中午跟刘一民聊过天,对眼前年轻人的印象完全改观,谈吐大大方方,没有丝毫因为自己的身份感到一丝自卑,说出来的话就像是受过教育的,对文学的理解也很透彻。
又听说刘一民当过队办初中班的老师,心里面大感震惊,文能上课教学、武能下地挑水,体格比城里的年轻人好多了。
自己亲眼所见,汗水打湿的背心,里面都是紧绷的肌肉。
“一民,你跟我孙女好像是一届的?我孙女叫孙艺红,你认识不?”老孙骑著自行车扭头对坐在后座上的刘一民说道。
“不认识,我们当时好几个班。老孙同志,我来骑吧,我年轻,有力气。”
“不用,这下坡,不费劲儿!”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刘一民满脸苦涩,不断地调整著屁股的位置。前座是皮质的,减震效果好一点。自己这后座,肉下面就是钢棍,减震效果全看屁股上的肉厚不厚。
自己这瘦弱的身体,屁股上全是骨头,一路下来,他只觉得尾巴骨都快要裂开了。这还不说,疼的呲牙咧嘴的还得跟老孙聊天。
“一民,你怎么不说话,你对《班主任》这本小说怎么看?”
“我...我用屁股看,不不是,我屁股有点疼。”
终於明白大哥刘一国的感受了,难怪那天一个劲的想要自己骑。想要感同身受,还真得体验一下。
........
眼看到了下班的时间,实际上文化馆也没有下班时间,来去自由,想走就走。
要是问上班来的晚是干什么去了?
回答:“採风找灵感去了!”
下班那么早干什么?
回答:“採风找灵感去嘍!”
但今天,一个人都没有走,大家围坐在一起,棋盘上的棋子还保持著上午的残局,下午谁都没心思继续下了。
因为汝县的神秘作家找到了,而且根据老孙在电话里面说的,只有22岁,找到的时候,身上的泥还没有干。
这让他们所有人都没办法平静下来,对著镜子看看自己的年龄,都有一种这日子过到狗身上的感觉。
老张命令所有人都不准走,必须等到刘一民过来见个面后,大家才能回家。要是往常肯定会怨声载道,但今天大家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即使老张不说,也没有人走。
爱发牢骚的老李也不再发牢骚,一下午一句话都没说,《人民文艺》杂誌里面刊登《驴得水》的那几页都快翻烂了。
茶喝了一杯又一杯,想保持往日那目空一切又风轻云淡的神情,却怎么都保持不住,眼睛不断地朝门口瞟去。
“老张,你去拿著文化馆的介绍信,到革委会的招待所给刘一民同志安排一个房间。”老张站在办公室的大门中间,急切地说道。
经过几小时的顛簸,刘一民终於到了汝县,经过一处斑驳的土城墙,土城墙两侧刷著各种各样的革命標语。
左边是“从现在开始就要有所准备,祖国辽阔土地到处都是侵略者的坟墓!”上面还画著绿军装红领章,头上戴著军帽和草帽的军人以及民兵的宣传画。
右边写的是“深入批l批k,猛促轻工业发展,积极为国家贡献煤炭和粮食!”配的是煤炭工人挖煤和生產队生產的画面。
城楼上写著“望嵩”两字,这是汝县的北城门。
再走过一段路,建筑气派了许多。汝县的人民电影院和县革委会、招待所、工会大楼都在这边。
“那就是咱们文化馆,咱们汝县最漂亮的地方。”老孙得意地说道。
文化馆的大门由中门加两个侧门组成,正门上面写著“汝县人民文化馆”,两道侧门上方分別写著“百齐放”和“百家爭鸣”。
整个大门的造型十分气派,正门的柱子方方正正,基座上还雕刻著纹路。
大门里面的院子里,种著各种各样的草,跟个小园一样。
“一民,知道我为什么说咱们文化馆是汝县最漂亮的了吧,咱们馆长喜欢草,院子里都是他种的。十年期间,这院子也立了大功,馆长將很多文物都埋在了下面。”老孙一一介绍道。
还没说完,正中间的房间里面几个人快步跑了出来,几个人的目光紧紧盯著刘一民,老李则不像他们,只是站在门里面,静静地注视著院子里发生的一切。
“你就是刘一民同志吧,欢迎欢迎,我是馆长张久意,你叫我老张就行。你的文章我们都研读过了,非常好。在电话里,老孙就夸你年轻,果然是才华洋溢的少年郎!”
“是啊,英雄出少年,倒是让我们这些老人汗顏!”
“你好,馆长同志!”
“叫老张,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先带你参观一下文化馆和同志们见一见,住处已经安排好了,就在革委会的招待所。补助嘛,每天补助一块两毛钱。”
刘一民有点纳闷,怎么著就是一家人了?文化馆的这些人热情的有点过分了吧!
刘福庆也没再推辞,下乡支援生產或者调查的公社干部也经常会在刘家吃派饭。吃派饭是指这些干部到普通社员家吃饭,社员吃什么,他们吃什么。
做到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准精心准备,不喝酒,吃饭还要交伙食费。后来规定更加严格,不准在大队干部和富农家里面吃,刘家也再没有做过派饭。
吃派饭的干部,必须坚持五不准---不准抽菸、不准喝酒、不准吃鱼、不准吃肉、不准白吃。
刘福庆觉得这跟吃派饭没什么区別,唯一的区別就是这次单独来找刘一民的。
一路上,老孙滔滔不绝地给刘一民介绍著文化馆,不仅包括里面有多少人,还將工资和其他分房等福利给他介绍了一遍。
见刘一民听的很认真,他更开心了,拉著他又讲起了文学创作。
老孙之所以讲这些,是因为他知道馆长老张绝不是仅仅让刘一民做一场报告那么简单,而是直接调进文化馆。
这次作报告实际上是一次考察,看刘一民这个人怎么样。
老孙经过中午跟刘一民聊过天,对眼前年轻人的印象完全改观,谈吐大大方方,没有丝毫因为自己的身份感到一丝自卑,说出来的话就像是受过教育的,对文学的理解也很透彻。
又听说刘一民当过队办初中班的老师,心里面大感震惊,文能上课教学、武能下地挑水,体格比城里的年轻人好多了。
自己亲眼所见,汗水打湿的背心,里面都是紧绷的肌肉。
“一民,你跟我孙女好像是一届的?我孙女叫孙艺红,你认识不?”老孙骑著自行车扭头对坐在后座上的刘一民说道。
“不认识,我们当时好几个班。老孙同志,我来骑吧,我年轻,有力气。”
“不用,这下坡,不费劲儿!”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刘一民满脸苦涩,不断地调整著屁股的位置。前座是皮质的,减震效果好一点。自己这后座,肉下面就是钢棍,减震效果全看屁股上的肉厚不厚。
自己这瘦弱的身体,屁股上全是骨头,一路下来,他只觉得尾巴骨都快要裂开了。这还不说,疼的呲牙咧嘴的还得跟老孙聊天。
“一民,你怎么不说话,你对《班主任》这本小说怎么看?”
“我...我用屁股看,不不是,我屁股有点疼。”
终於明白大哥刘一国的感受了,难怪那天一个劲的想要自己骑。想要感同身受,还真得体验一下。
........
眼看到了下班的时间,实际上文化馆也没有下班时间,来去自由,想走就走。
要是问上班来的晚是干什么去了?
回答:“採风找灵感去了!”
下班那么早干什么?
回答:“採风找灵感去嘍!”
但今天,一个人都没有走,大家围坐在一起,棋盘上的棋子还保持著上午的残局,下午谁都没心思继续下了。
因为汝县的神秘作家找到了,而且根据老孙在电话里面说的,只有22岁,找到的时候,身上的泥还没有干。
这让他们所有人都没办法平静下来,对著镜子看看自己的年龄,都有一种这日子过到狗身上的感觉。
老张命令所有人都不准走,必须等到刘一民过来见个面后,大家才能回家。要是往常肯定会怨声载道,但今天大家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即使老张不说,也没有人走。
爱发牢骚的老李也不再发牢骚,一下午一句话都没说,《人民文艺》杂誌里面刊登《驴得水》的那几页都快翻烂了。
茶喝了一杯又一杯,想保持往日那目空一切又风轻云淡的神情,却怎么都保持不住,眼睛不断地朝门口瞟去。
“老张,你去拿著文化馆的介绍信,到革委会的招待所给刘一民同志安排一个房间。”老张站在办公室的大门中间,急切地说道。
经过几小时的顛簸,刘一民终於到了汝县,经过一处斑驳的土城墙,土城墙两侧刷著各种各样的革命標语。
左边是“从现在开始就要有所准备,祖国辽阔土地到处都是侵略者的坟墓!”上面还画著绿军装红领章,头上戴著军帽和草帽的军人以及民兵的宣传画。
右边写的是“深入批l批k,猛促轻工业发展,积极为国家贡献煤炭和粮食!”配的是煤炭工人挖煤和生產队生產的画面。
城楼上写著“望嵩”两字,这是汝县的北城门。
再走过一段路,建筑气派了许多。汝县的人民电影院和县革委会、招待所、工会大楼都在这边。
“那就是咱们文化馆,咱们汝县最漂亮的地方。”老孙得意地说道。
文化馆的大门由中门加两个侧门组成,正门上面写著“汝县人民文化馆”,两道侧门上方分別写著“百齐放”和“百家爭鸣”。
整个大门的造型十分气派,正门的柱子方方正正,基座上还雕刻著纹路。
大门里面的院子里,种著各种各样的草,跟个小园一样。
“一民,知道我为什么说咱们文化馆是汝县最漂亮的了吧,咱们馆长喜欢草,院子里都是他种的。十年期间,这院子也立了大功,馆长將很多文物都埋在了下面。”老孙一一介绍道。
还没说完,正中间的房间里面几个人快步跑了出来,几个人的目光紧紧盯著刘一民,老李则不像他们,只是站在门里面,静静地注视著院子里发生的一切。
“你就是刘一民同志吧,欢迎欢迎,我是馆长张久意,你叫我老张就行。你的文章我们都研读过了,非常好。在电话里,老孙就夸你年轻,果然是才华洋溢的少年郎!”
“是啊,英雄出少年,倒是让我们这些老人汗顏!”
“你好,馆长同志!”
“叫老张,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先带你参观一下文化馆和同志们见一见,住处已经安排好了,就在革委会的招待所。补助嘛,每天补助一块两毛钱。”
刘一民有点纳闷,怎么著就是一家人了?文化馆的这些人热情的有点过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