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为工农兵大学生发声(跪求追读)

    宿舍內,在刘振云三人的注视中,刘一民从挎包里面掏出十几封信放在了桌子上,准备一一拆开看。他们三个正在討论各自的思路,在刘一民进来后集体噤声。
    总感觉在刘一民这个原作者面前討论如何分析《驴得水》这篇小说,就像吴组緗教授站在曹雪芹面前谈自己懂《红楼梦》,施耐庵面前说自己懂《水滸》。
    “一民,你怎么收到这么多封信?”李学勤凑过来问道。
    “家人来的信!”刘一民笑著说道。
    “家人?”刘振云不相信,家里面怎么可能一下子来这么多,难不成这小子真有所谓的七大姑八大姨?瞄了几眼信封上面的字,大声地说道:“一民,我还以为你是个老实人,这明明是读者来信!”
    刘振云一副別忽悠我,我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的表情!
    刘一民眼皮一抬瞥了他一眼,慢悠悠地说道:“谁说读者不是家人?你们要把读者当家人,读者才能把咱当亲人!”
    三人听到刘一民这话顿时肃然起敬,这才是真正的作家啊!我们只看到了他的成功,却没有看到他认真对待每一个读者的態度。
    刘振云心中暗道,自己要向刘一民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啊!
    三人只给別人写过读者信,哪里收到过读者信,好奇地打量著信封上的一个个名字,心里那个羡慕啊!
    “一民,这些你都要回復吗?”陈大志问道。
    “回一封就行了,哪能都回復!”
    “欸,刚才你不还说这都是你的家人吗?”刘振云下意识地问道。
    刘一民淡淡地说道:“振云,《人民文艺》编辑部还放著我两麻袋的家人,《诗刊》也有两麻袋,我能都回吗?”
    四麻袋读者来信?三人嘴角直吸凉气,嘶嘶声此起彼伏,不知道的还以为进蛇窝了。
    “我要是有这么多的读者给我写信,我就做一张床,把信铺在床板上当垫子,我睡在上面!”
    陈大志拿起一封来自津城的读者信,用手轻轻地摩挲了几下后,又轻轻地放在了桌子上。
    这些信的主人有知青、有学生还有工人等等,基本上各个群体都有。
    更甚者刘一民在打开一封读者来信的时候,里面滑落了一张照片,照片的背景像是在西子湖畔,一名女生身穿白色的布拉吉,站在桥边的护栏旁,撑著伞,只露著侧脸。
    刘一民將照片捡起看了一眼,就拿这个考验干部?还真以为我是猪猪导师?
    这张照片一下子吸引了另外三人的目光,尤其是李学勤,在浙省的乡下当知青,对当地很有感情。看完后说道:“典型的江南女子,唉,让我想起了那首戴望舒的《雨巷》。”
    刘振云盯著照片骚包地念起了戴望舒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顏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陈大志用一口浓郁的晋城普通话接道:“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淒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好了,闭上嘴巴,春天还没到!”刘一民將照片塞进信封里面,紧接著看其他的信。
    三人齐声说道:“冬天快要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最后看到的是朱霖的信件,这是崔道逸標记要回的,打开之后,上面写了密密麻麻的两页纸,字跡娟秀,直接在来信上表明自己是一位工农兵大学生,没有参加过高考,但是想谈一谈自己对高考的看法。
    难怪崔道逸挑选这样一封信选择回復,实在是因为视角太过独特。高考恢復以来,学校里面的工农兵大学生和高考上来的大学生在学校涇渭分明,两个群体不说势同水火,也算是敬而远之。
    高考上来的这群人看不上工农兵大学生,觉得他们没有真才实学。加上报纸上不断地批评各种阻碍高考的血统论,放宽政审政策,这个群体目前受到很大的压力。
    【尊敬的刘一民同志:
    你好,我是一名工农兵大学生,没有参加过高考。我们是国家在特殊时期大学生,自从高考恢復以来,我跟我身边的同学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我决定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工农兵大学生是国家在中断大学招生后的一次尝试,也可以说是一次实验。从一线的农民、工人和军队里面选拔优秀能干的年轻人上大学。採取的是群眾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覆审相结合,並非不考试,文化水平也是重要的一环。这些从一线出来的工农兵学生往往更能吃苦,更能奋斗、最重要的是他们有很深的一线工作经验和建设情结。
    我这样说可能很多人会反驳我,但我也当过知青。当地的社员跟我们知青比,谁更能吃苦呢?我想是当地的社员。从正面看,一线的优秀工人通过学习大学课程,可以成为一线的技术工人,弥补一线技术工作者的不足,对於国家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工农兵大学生在毕业后,成了各个单位的中流砥柱。
    当然整体是好的,不免出现因私废公等现象,不少有能力的青年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恢復高考为大家所欢迎。竞爭更加的公平,同时也更加的激烈,增加了大家向上的动力,对於国家培养更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是有利的。
    无论是工农兵大学生还是高考考上来的大学生,都是国家四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今社会只批评工农兵大学生是不公平的,看出身对於其他的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伟大领袖告诉我们,看问题要採取科学的分析的態度,既不要绝对肯定也不要绝对否定....】
    刘一民思考片刻后,写了一封回信,大致意思就是鼓励工农兵大学生和高考上的大学生要正確看待自己所担负起来的歷史意义和歷史重任,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四化做建设等等。
    最后加上一句,【愿我们的未来比过去更加灿烂,每个梦想都能如愿以偿!】
    回復完后,刘一民又从信封里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探討的则是在《高考1977》里面,男知青潘志友为女知青陈琼做了那么多的事情,陈琼在最后上完大学会不会回到潘志友的身边?
    刘一民只回了六个字【同志,你觉得呢?】
    最后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给大家留足了遐想空间。
    你让我告诉你?我自己都不知道!
    感谢天下纵横有我大佬的三百点幣打赏,感谢书友20180612083652658大佬的1300点幣打赏;感谢书友20221218170901668大佬900点幣的打赏,感谢书友20230711121533922大佬900点幣的打赏。
    今天是三江pk,希望大家支持一下,求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