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曹禺文学奖?
第126章 曹禺文学奖?
人艺话剧院,门口贴著手绘的《驴得水》话剧海报。海报掛了好几张,每张上面的人物动作、
甚至是画工都有高有低。
现在电影院和剧院门口掛著的海报,都是人艺內部的工作人员画的,所以不同的人画出来有很大的区別。《驴得水》三个字写在正中间,下面画著一间教室,讲台上或坐或站著几名演员。
朱霖作为一个配角,站在最边缘的位置,眸中含笑正视著前方,看著观眾。几张海报张贴的位置很显眼,只要路过门口就都能够看到。
5月25號,刘一民来到人艺,观看《驴得水》的最后定版排练今天不仅仅蓝天野在,曹禹和人艺的副总导演欧阳山尊以及苏民等几个导演都在,阵容强大。
作为目前为数不多的新话剧,人艺內部极为看重,要不然也不会打磨了六个月之久。根据人艺的计划,上半年只有这一部新话剧上演。
曹禹的新话剧《王昭君》排练好了,但是作为三十周年国庆的献礼节目,要到十月份才能首演排练结束,曹禹率先鼓起了掌,接著排练场下面的坐席上响起阵阵掌声。
“一民,这表演的符不符合你的心中预期?”曹禹看著台上的演员,將脑袋偏向刘一民问道。
“老师,没得说,我相信一定能够给观眾一个惊喜!”
刘一民话音落下,蓝天野向刘一民伸出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意味著《驴得水》这版就定下来了,接下来的演出就按照今天的排练演。
“一民,我觉得咱们两个的合作是亲密无间,你写剧本,我来导演,亲密无间,一定能够向观眾持续的贡献出优秀的话剧作品。”
蓝天野嘴里面的话还没说出来,苏民就哼哼了一声。蓝天野这是在明里暗里讲,以后刘一民的剧本都由他来导演。两个人互相配合,在戏剧界传出一段佳话。
欧阳山尊插嘴道:“老蓝,导大戏跟这个还是有区別。”
曹禹无奈地看了看三人,没有表態,起身走向舞台。台上站满了所有参加演出的演员,“驴”也站了起来。
“同志们,辛苦了,过两天就是检验你们真实训练水平的时候了,新演员不要紧张,大家练的都很好,我相信,你们一定会为燕京人民和全国人民贡献出一部好的话剧作品。”
依次握手之后,曹禹低头衝著蓝天野说道:“这两天要加练,再苦一苦大家,怨言我来担!”
人艺给了刘一民六张人艺的话剧票,他可以用来送人。刘一民看了看,都是一些第一层的好位置。拿到票,心里面已经有了自己的安排了。
刘一民给朱霖了一个鼓励的眼神后,跟著曹禹来到了他的办公室。
“你送我的这首《流浪者之歌》我非常喜欢,盪气迴肠和感伤並存,像我的前半生,我现在已经把它放进办公室里面了,一有时间就听一听。”
曹禹走进办公室,立马打开了留声机开始播放《流浪者之歌》。
不过声音小,不影响两人谈话。
刘一民说道:“在法国刚好想到您喜欢唱片,趁著休息的时候去逛了逛。”
“有心了!”曹禹慈爱地说道。
曹禹走到办公桌旁,从桌子上抽出一份文件递给刘一民,他接过低头看了看。这是一份文化部和戏剧家协会联合下发的文件,里面的內容是准备设立国家级的剧本奖项。
“这是文化部和协会的同志们根据你的意见,经过討论后准备设立的。他们徵求我的意见,我自然是同意,这对鼓励剧本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曹禹笑著解释道“部里面的领导同志行动这么迅速?”刘一民將文件放回桌子上。里面虽然只是草擬的设立意见,具体的细节和章程还没有拿出来,但距离自己回国也才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时间大大的超出了刘一民的预料。
“周杨同志和夏言同志都非常重视,带著你的意见跟中央的领导谈了谈。大家都认为,文艺的繁荣对於未来的国家发展非常重要,提出要立马拿出一个章程来。你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讲一讲!”
当时刘一民在会上只是强调了设立文学奖项的重要性,並没有说什么具体的建议。与会的都是大佬级別的人物,自己跑过去谈建议,像是指导工作一样,万一再惹人反感。
“老师,我觉得剧本和小说不一样,创作的数量比小说要少很多。所以剧本奖项的评选时间范围,要比小说奖的时间长一点。最起码不能像短篇小说奖一样,一年评一次,一次评一堆。
物以稀为贵,获奖的作品多了,有获奖名头的作者自然多,无形中就降低了奖项的重要性。”
“哦?时间范围长一点?”曹禹重复了一遍后说道:“你说的有道理,时间一长,能挑选的作品就多,好作品也相对多一点,这个建议我会提一下,还有没有?”
刘一民呷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老师,我还有个建议,你可能不会认同,但我想你能仔细考虑一下。我建议以您的名字来命名这个文学奖...:”
“不行,这怎么能行!”刘一民话还没有说完,曹禹就情绪激动地打断了。
刘一民看著情绪激动的曹禹,他还没说就知道是这个结果。曹禹肯定会认为以他的名字命名,
不符合规矩,又有过度“神”化他之嫌。
最重要的还有,他作为目前话剧界最负盛名的燕京人艺话剧院的院长,又是戏剧家协会的领导,自己提出设立“曹禹剧本奖”,会被人认为是自己向自己脸上贴金。
即使以他的地位,大家不会那么想,甚至觉得是实至名归,但他不这样觉得!
“老师,你先听我讲,以你的名字命名,实际上是这个奖项在借您的名气来提高剧本奖的名气。您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盛名,一举一动自然会受到世界同行的关注,无形中就將剧本奖的名气给传到了国外。”
曹禹號称“东方莎士比亚”,这样命名不是曹禹蹭剧本奖的光,而是剧本奖在蹭曹禹的热度。
为什么后来中国的文学奖,中规中矩名字的大奖都改成了以人名命名,除了所谓的表彰文学贡献外,也有靠著人名提高名气的想法。
国外的文学奖,也是如此。例如:雨果奖、龚古尔文学奖、卡夫卡奖、安徒生奖等等。
刘一民趁机再次以国外文学奖为例解释了解释,坐在椅子上,曹禹神色不断变换,刘一民的解释他听进去了,但是眉眼间的顾虑是有增无减。
国內目前还没有第一个以人名为命名的奖项,这帽子不好戴啊!
“想了想,还是不妥!”曹禹低声说道。
走出曹禹的办公室,刘一民嘆了一口气,最后还是没说动曹禹。既然说不动曹禹,那就由自己这个学生来想点办法吧!
当然,他是曹禹的学生,也不能直接写封信给周杨或者是夏言这种级別的领导,说设立一个由我老师名字命名的剧本奖吧!
与其后来改名字,还不如一开始就这样做,何必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刘一民站在人艺门口思考片刻,就拿定了主意。骑著自行车辨明了一下方向,朝著北边的《中青报》编辑部骑去。
《中青报》编辑部在东直门海运仓胡同,离人艺也就三公里左右的距离,骑个自行车二十分钟就到了。这是刘一民第一次来《中青报》的编辑部,门口一位老门卫坐在传达室昏昏欲睡。
“你好,老同志,我找於佳佳!”刘一民连著喊了几次,门卫才勉强將眼皮支起来一条缝,打量了刘一民一下后,又闭上了眼晴。
刘一民再次说道:“老同志,我找於佳佳,《中青报》的记者同志。”
“於什么佳?”门卫將手放在耳朵后边大声地问道。
“於佳佳!”
“过家家?”
刘一民:....
从口袋里面掏出一根烟递了过去,还没点著,门卫就说道:“哦,是於佳佳啊!佳佳是个好同志,我给你打电话。”
老门卫拿起旁边的电话,摇了几下,衝著电话那边喊道:“佳佳啊,有个叫....你叫什么来著?”
“刘一民!”
“有个叫刘什么民的找你,你认不认识,我感觉这个傢伙有点像...认识啊,嘿,我就说,这小同志长得倍精神,我让他在这里等著你!”老门卫掛断电话,坐在旁边美美地抽起了烟,顺便打探起来刘一民是千什么的。
“我告诉你,这是《中青报》,年纪轻轻可別乱来,別看我上了年纪,可有的是力气!”老门卫警告了一句,就不再搭理刘一民了。
於佳佳从楼下快步的跑了下来,看到刘一民后,高兴地问道:“刘一民同志,真的是你啊。我就说嘛,也没有其他什么民来找我,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儿?”
看於佳佳这么热情,老门卫彻底放下了戒备心,再次打起盹来,双腿不停地晃著屁股下的藤椅“《驴得水》要首演了,人艺给了我几张话剧票,我在燕京也没几个好朋友,送你一张票,到时候去捧捧场!”刘一民从挎包里面將话剧票递给了於佳佳。
於佳佳先是异接著是惊喜:“刘一民同志,这怎么好意思?这太珍贵了,我们编辑部只有一名同志有票,徐主编想看都没票。”
“那你可拿好了,別让徐主编看到嘍!可惜没多的,要不然给你一张,让你送给主编。”刘一民笑道。
两人聊了一阵,刘一民忽然问道:“於佳佳同志,上次的採访准备刊发了吗?”
“没有,这篇报导主编非常重视,说这是文学界难得的成就,一直让我改稿,昨天才改好,还要送到文联和部里面过一遍,估计见报还要三四天,怎么了?”於佳佳说道。
刘一民鬆了一口气,高深回测地说道:“没事,我就是忽然想起来,我在採访的时候有些点遗忘了,不写出来的话,这篇报导就会显得单薄!”
於佳佳一听,顿时著急了起来,准备上去拿笔记本让刘一民再讲一讲。
刘一民没进去,而是在传达室里面,用自己的笔记本记下了以名字命名文学奖的建议並给出了原因,到时候以问答的形式上在报导上体现。
“麻烦你了於佳佳同志,害得你还得改稿子。”
“太客气了,这是我的工作,我巴不得报导越精彩越好。就算是看在话剧票的份上,今天我也得把稿子给改出来。”
十几个青涩的面孔从报社里面走了出来,经过两人旁边的时候还跟於佳佳打起了招呼,刘一民一问才知,这群人都是燕京广播学院的学生,也就是后来的中传。
“来实习的!”於佳佳挑了挑眉毛,给了刘一民一个你懂得的眼神。
离开《中青报》后,老门卫探头看了一眼刘一民的背影,一根烟啊,下次来大爷可不认识你了!
“佳佳,这谁啊?”
“刘一民,现在非常有名气的作家!”於佳佳说完,將话剧票揣在兜里,蹦蹦跳跳的跑回去改稿去了。
老门卫听到后快步走出传达室,望著刘一民消失的拐角,“哎呀”了一声,带著几分懊悔。
刘一民啊,这不是家里大孙子最常念叻的人名吗?下次还得来啊!
剩下的几张话剧票,路过《人民文艺》的时候,给了张广年和崔道逸各一张,毕竟是《驴得水》的首发刊物。
顺便提了提中篇小说文学奖的事情,
“老张同志,不如把中篇和短篇合起来,以『鲁迅』先生命名,你看国外....”
翻来覆去,还是刘一民跟曹禹说的那一套。对於张广年来说,这个建议他更能听进去。
“一民,你小子说的有几分道理,我会跟文联的同志交换下意见的。你走的时候,顺便去一下出版社,你的单行本稿费出来了,先去把稿费给领了。”
张广年提醒道,人就在燕京,匯款麻烦。出版社知道《人民文艺》编辑部的人时不时要跟刘一民碰个头,所以就给张广年他们打了电话,让他们传个话。
人艺话剧院,门口贴著手绘的《驴得水》话剧海报。海报掛了好几张,每张上面的人物动作、
甚至是画工都有高有低。
现在电影院和剧院门口掛著的海报,都是人艺內部的工作人员画的,所以不同的人画出来有很大的区別。《驴得水》三个字写在正中间,下面画著一间教室,讲台上或坐或站著几名演员。
朱霖作为一个配角,站在最边缘的位置,眸中含笑正视著前方,看著观眾。几张海报张贴的位置很显眼,只要路过门口就都能够看到。
5月25號,刘一民来到人艺,观看《驴得水》的最后定版排练今天不仅仅蓝天野在,曹禹和人艺的副总导演欧阳山尊以及苏民等几个导演都在,阵容强大。
作为目前为数不多的新话剧,人艺內部极为看重,要不然也不会打磨了六个月之久。根据人艺的计划,上半年只有这一部新话剧上演。
曹禹的新话剧《王昭君》排练好了,但是作为三十周年国庆的献礼节目,要到十月份才能首演排练结束,曹禹率先鼓起了掌,接著排练场下面的坐席上响起阵阵掌声。
“一民,这表演的符不符合你的心中预期?”曹禹看著台上的演员,將脑袋偏向刘一民问道。
“老师,没得说,我相信一定能够给观眾一个惊喜!”
刘一民话音落下,蓝天野向刘一民伸出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意味著《驴得水》这版就定下来了,接下来的演出就按照今天的排练演。
“一民,我觉得咱们两个的合作是亲密无间,你写剧本,我来导演,亲密无间,一定能够向观眾持续的贡献出优秀的话剧作品。”
蓝天野嘴里面的话还没说出来,苏民就哼哼了一声。蓝天野这是在明里暗里讲,以后刘一民的剧本都由他来导演。两个人互相配合,在戏剧界传出一段佳话。
欧阳山尊插嘴道:“老蓝,导大戏跟这个还是有区別。”
曹禹无奈地看了看三人,没有表態,起身走向舞台。台上站满了所有参加演出的演员,“驴”也站了起来。
“同志们,辛苦了,过两天就是检验你们真实训练水平的时候了,新演员不要紧张,大家练的都很好,我相信,你们一定会为燕京人民和全国人民贡献出一部好的话剧作品。”
依次握手之后,曹禹低头衝著蓝天野说道:“这两天要加练,再苦一苦大家,怨言我来担!”
人艺给了刘一民六张人艺的话剧票,他可以用来送人。刘一民看了看,都是一些第一层的好位置。拿到票,心里面已经有了自己的安排了。
刘一民给朱霖了一个鼓励的眼神后,跟著曹禹来到了他的办公室。
“你送我的这首《流浪者之歌》我非常喜欢,盪气迴肠和感伤並存,像我的前半生,我现在已经把它放进办公室里面了,一有时间就听一听。”
曹禹走进办公室,立马打开了留声机开始播放《流浪者之歌》。
不过声音小,不影响两人谈话。
刘一民说道:“在法国刚好想到您喜欢唱片,趁著休息的时候去逛了逛。”
“有心了!”曹禹慈爱地说道。
曹禹走到办公桌旁,从桌子上抽出一份文件递给刘一民,他接过低头看了看。这是一份文化部和戏剧家协会联合下发的文件,里面的內容是准备设立国家级的剧本奖项。
“这是文化部和协会的同志们根据你的意见,经过討论后准备设立的。他们徵求我的意见,我自然是同意,这对鼓励剧本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曹禹笑著解释道“部里面的领导同志行动这么迅速?”刘一民將文件放回桌子上。里面虽然只是草擬的设立意见,具体的细节和章程还没有拿出来,但距离自己回国也才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时间大大的超出了刘一民的预料。
“周杨同志和夏言同志都非常重视,带著你的意见跟中央的领导谈了谈。大家都认为,文艺的繁荣对於未来的国家发展非常重要,提出要立马拿出一个章程来。你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讲一讲!”
当时刘一民在会上只是强调了设立文学奖项的重要性,並没有说什么具体的建议。与会的都是大佬级別的人物,自己跑过去谈建议,像是指导工作一样,万一再惹人反感。
“老师,我觉得剧本和小说不一样,创作的数量比小说要少很多。所以剧本奖项的评选时间范围,要比小说奖的时间长一点。最起码不能像短篇小说奖一样,一年评一次,一次评一堆。
物以稀为贵,获奖的作品多了,有获奖名头的作者自然多,无形中就降低了奖项的重要性。”
“哦?时间范围长一点?”曹禹重复了一遍后说道:“你说的有道理,时间一长,能挑选的作品就多,好作品也相对多一点,这个建议我会提一下,还有没有?”
刘一民呷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老师,我还有个建议,你可能不会认同,但我想你能仔细考虑一下。我建议以您的名字来命名这个文学奖...:”
“不行,这怎么能行!”刘一民话还没有说完,曹禹就情绪激动地打断了。
刘一民看著情绪激动的曹禹,他还没说就知道是这个结果。曹禹肯定会认为以他的名字命名,
不符合规矩,又有过度“神”化他之嫌。
最重要的还有,他作为目前话剧界最负盛名的燕京人艺话剧院的院长,又是戏剧家协会的领导,自己提出设立“曹禹剧本奖”,会被人认为是自己向自己脸上贴金。
即使以他的地位,大家不会那么想,甚至觉得是实至名归,但他不这样觉得!
“老师,你先听我讲,以你的名字命名,实际上是这个奖项在借您的名气来提高剧本奖的名气。您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盛名,一举一动自然会受到世界同行的关注,无形中就將剧本奖的名气给传到了国外。”
曹禹號称“东方莎士比亚”,这样命名不是曹禹蹭剧本奖的光,而是剧本奖在蹭曹禹的热度。
为什么后来中国的文学奖,中规中矩名字的大奖都改成了以人名命名,除了所谓的表彰文学贡献外,也有靠著人名提高名气的想法。
国外的文学奖,也是如此。例如:雨果奖、龚古尔文学奖、卡夫卡奖、安徒生奖等等。
刘一民趁机再次以国外文学奖为例解释了解释,坐在椅子上,曹禹神色不断变换,刘一民的解释他听进去了,但是眉眼间的顾虑是有增无减。
国內目前还没有第一个以人名为命名的奖项,这帽子不好戴啊!
“想了想,还是不妥!”曹禹低声说道。
走出曹禹的办公室,刘一民嘆了一口气,最后还是没说动曹禹。既然说不动曹禹,那就由自己这个学生来想点办法吧!
当然,他是曹禹的学生,也不能直接写封信给周杨或者是夏言这种级別的领导,说设立一个由我老师名字命名的剧本奖吧!
与其后来改名字,还不如一开始就这样做,何必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刘一民站在人艺门口思考片刻,就拿定了主意。骑著自行车辨明了一下方向,朝著北边的《中青报》编辑部骑去。
《中青报》编辑部在东直门海运仓胡同,离人艺也就三公里左右的距离,骑个自行车二十分钟就到了。这是刘一民第一次来《中青报》的编辑部,门口一位老门卫坐在传达室昏昏欲睡。
“你好,老同志,我找於佳佳!”刘一民连著喊了几次,门卫才勉强將眼皮支起来一条缝,打量了刘一民一下后,又闭上了眼晴。
刘一民再次说道:“老同志,我找於佳佳,《中青报》的记者同志。”
“於什么佳?”门卫將手放在耳朵后边大声地问道。
“於佳佳!”
“过家家?”
刘一民:....
从口袋里面掏出一根烟递了过去,还没点著,门卫就说道:“哦,是於佳佳啊!佳佳是个好同志,我给你打电话。”
老门卫拿起旁边的电话,摇了几下,衝著电话那边喊道:“佳佳啊,有个叫....你叫什么来著?”
“刘一民!”
“有个叫刘什么民的找你,你认不认识,我感觉这个傢伙有点像...认识啊,嘿,我就说,这小同志长得倍精神,我让他在这里等著你!”老门卫掛断电话,坐在旁边美美地抽起了烟,顺便打探起来刘一民是千什么的。
“我告诉你,这是《中青报》,年纪轻轻可別乱来,別看我上了年纪,可有的是力气!”老门卫警告了一句,就不再搭理刘一民了。
於佳佳从楼下快步的跑了下来,看到刘一民后,高兴地问道:“刘一民同志,真的是你啊。我就说嘛,也没有其他什么民来找我,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儿?”
看於佳佳这么热情,老门卫彻底放下了戒备心,再次打起盹来,双腿不停地晃著屁股下的藤椅“《驴得水》要首演了,人艺给了我几张话剧票,我在燕京也没几个好朋友,送你一张票,到时候去捧捧场!”刘一民从挎包里面將话剧票递给了於佳佳。
於佳佳先是异接著是惊喜:“刘一民同志,这怎么好意思?这太珍贵了,我们编辑部只有一名同志有票,徐主编想看都没票。”
“那你可拿好了,別让徐主编看到嘍!可惜没多的,要不然给你一张,让你送给主编。”刘一民笑道。
两人聊了一阵,刘一民忽然问道:“於佳佳同志,上次的採访准备刊发了吗?”
“没有,这篇报导主编非常重视,说这是文学界难得的成就,一直让我改稿,昨天才改好,还要送到文联和部里面过一遍,估计见报还要三四天,怎么了?”於佳佳说道。
刘一民鬆了一口气,高深回测地说道:“没事,我就是忽然想起来,我在採访的时候有些点遗忘了,不写出来的话,这篇报导就会显得单薄!”
於佳佳一听,顿时著急了起来,准备上去拿笔记本让刘一民再讲一讲。
刘一民没进去,而是在传达室里面,用自己的笔记本记下了以名字命名文学奖的建议並给出了原因,到时候以问答的形式上在报导上体现。
“麻烦你了於佳佳同志,害得你还得改稿子。”
“太客气了,这是我的工作,我巴不得报导越精彩越好。就算是看在话剧票的份上,今天我也得把稿子给改出来。”
十几个青涩的面孔从报社里面走了出来,经过两人旁边的时候还跟於佳佳打起了招呼,刘一民一问才知,这群人都是燕京广播学院的学生,也就是后来的中传。
“来实习的!”於佳佳挑了挑眉毛,给了刘一民一个你懂得的眼神。
离开《中青报》后,老门卫探头看了一眼刘一民的背影,一根烟啊,下次来大爷可不认识你了!
“佳佳,这谁啊?”
“刘一民,现在非常有名气的作家!”於佳佳说完,將话剧票揣在兜里,蹦蹦跳跳的跑回去改稿去了。
老门卫听到后快步走出传达室,望著刘一民消失的拐角,“哎呀”了一声,带著几分懊悔。
刘一民啊,这不是家里大孙子最常念叻的人名吗?下次还得来啊!
剩下的几张话剧票,路过《人民文艺》的时候,给了张广年和崔道逸各一张,毕竟是《驴得水》的首发刊物。
顺便提了提中篇小说文学奖的事情,
“老张同志,不如把中篇和短篇合起来,以『鲁迅』先生命名,你看国外....”
翻来覆去,还是刘一民跟曹禹说的那一套。对於张广年来说,这个建议他更能听进去。
“一民,你小子说的有几分道理,我会跟文联的同志交换下意见的。你走的时候,顺便去一下出版社,你的单行本稿费出来了,先去把稿费给领了。”
张广年提醒道,人就在燕京,匯款麻烦。出版社知道《人民文艺》编辑部的人时不时要跟刘一民碰个头,所以就给张广年他们打了电话,让他们传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