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80年代人艺开门剧
第144章 80年代人艺开门剧
电影家协会开会,上面开大会,刘一民跟徐桑楚两个人在下面开小会。徐桑楚神神叨叨的跟刘一民讲了讲摄製组拍摄的不易,如今是秋季的庐山,必须抓住最后的拍摄时间等等。
搞了半天,刘一民没有抓住重点,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专门找刘一民喷空消遣呢!
刘一民看了一眼上面正在发言的电影局局长陈荒媒,低声说道:“徐厂长,
你有事情直接讲嘛!”
徐桑楚一听,赶紧说道:“剧组的同志们拍摄太辛苦了,想让你这个剧本作者过去指导指导,鼓励一下剧组的同志们,另外你这个原作者过去,说不定能提高一下水平!”
刘一民露出瞭然的神色原来是如此。张孟昭走的时候,也说过让他有时间去庐山指导指导,他还真没放在心上。
到庐山,光火车自己就得坐好儿天,这不是找罪受吗?
“一民同志,这作为你的第一部电影,你应该去的。在庐山待几天,就当是忙里偷个閒!”徐桑楚继续说道。
听他这样说,刘一民点头答应:“徐厂,您既然都这样说了,我还能说什么呢?我过几天去一趟庐山,欣赏一下庐山的秋景。”
刘一民同意后,徐桑楚高兴地说道:“等我到了沪上,给剧组的同志们拍电报,大家听到消息一定高兴。”
电影家协会的会议结束后,刘一民跟徐桑楚打了一个招呼,就往外面走。过程中,有几个导演衝著刘一民打了招呼,还自我介绍了一下,希望有机会以后可以合作。
有八一厂的导演李俊,也有北影厂的王炎等等。今天参加完电影家协会的会议后,明天文代会正式的闭幕。
大会堂外面,刘一民刚骑著自行车出来,就遇到了同样参加文代会的崔道逸,他刚刚参加作协的会议。
崔道逸连忙拉住了刘一民,喊著他找个地方吃个饭。
“一民,你给陆遥写的评论非常的精彩,將他这篇小说的完美的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並且进行了进一步的引申,指出了伤痕文学创作的另一个角度。对很多作家而言,你的这篇评论,不亚於一次写作指导。”
陆遥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一直到11月期的《人民文艺》上才得以发表,並附带上了刘一民的评论。刘一民评论拿到的稿酬標准,比陆遥这个原作者的稿酬標准还高。
“师兄,这篇小说目前在文坛引起的反响不是特別大,但是我坚信,它在小说界的价值会慢慢地显露出来。”
国营饭店內,崔道逸点了两个好菜加上两碗炸酱麵,又特意问厨师要了几块蒜,剥好之后递给了刘一民几颗:“吃麵不吃蒜,香味少一半。”
刘一民没有客气,接过蒜直接扔进了面碗里面,將酱和面充分的搅匀,象牙白的大蒜也粘上了一层酱,吃起来多了一丝咸味。
“师兄,你有什么话想说?”刘一民笑著问道。
见到崔道逸的那一刻,就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崔道逸假装阔达的“瞎”了一下,猛的嘬了一口面后生气地说道:“最近这两天,大家都在传《燕京文艺》要召开《狼烟北平》作品研討会的事情,邀请了不少人出席。”
“这件事情他们上次召开青年作家座谈会的时候跟我说了,师兄,怎么了?”
“我们《人民文艺》发表的作品,几时轮到他们《燕京文艺》来召开研討会了。我今天见到了《燕京文艺》的编辑了,提起这件事情我就来气。”
刘一民自己剥了一颗蒜,放进了崔道逸的碗里:“师兄,都是为了文学嘛!
《燕京文艺》作为立足於燕京本地的杂誌,想要挖掘一下燕京的文化潜力,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说是这样说的,心里面还是觉得彆扭。怎么说,这个研討会也得我们来开!”崔道逸振振有词地说道。
刘一民没有说话,现实可是人家《燕京文艺》先想到的。
崔道逸见刘一民没有说话,继续说道:
“一民,年纪轻轻,但是写作的风格立意很高,取材也是放眼全国。所以,
你发作品一定要从全局来看,什么是全局?全国就是全局,我们《人民文艺》是国家的刊物,人民的文学,面向的是全国。
你的作品一直以来就是在国家级別的刊物上发的,可千万不能自降身份啊!
你在我们《人民文学》上发表一篇,相当於在其他的文学上发表三篇。”
说到这里,刘一民才反应过来。原来崔道逸是特意等著自己,给自己苦口婆心的洗脑来了,生怕自己被其他人给抢走了。
最近文代会,全国有点份量的刊物,都派人来参加会议了。来的作者多,编辑也多。大会一结束,各个编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拼了命的找作者拉稿子。
这一阵子,刘一民接连见了《十月》《城》《钟山》等各个杂誌社的编辑。
自己的宿舍用门庭若市来形容有点夸张,但也是编辑络绎不绝。
还有一些豫省的刊物,想让刘一民看在老乡的面子上,往上面投一投。
这些都被刘一民手里面没有稿子而拒绝了,不过这不意味著大家死心了。
《十月》《当代》这些就在燕京的编辑,约定有时间还会来拜访刘一民。
加上《燕京文艺》来这么一出,崔道逸的危机感就更强了。
“放屁,崔道逸,你胡咧咧什么呢?”两人正说著话,身后传来一声怒喝。
刘一民抬头一看,就看到了怒不可遏的周燕如,正站在两个人的身后。
旁边还有一位男同志,手上提著黑挎包,应该是周燕如邀请的作者。
这里开会的地方不远,能碰面也不算奇怪。
崔道逸尷尬了一下后笑著说道:“老周大姐,坐下来一块吃,我也没说错嘛,我们《人民文艺》確实是唯一的国家级文学杂誌。”
周燕如毫不客气地坐在刘一民旁边,並邀请另外一名作者坐下,向对方介绍起了刘一民。
“周枚森同志,这是刘一民同志。”
听到这个名字,刘一民再次將目光放到了男同志的身上,竟然是周枚森,写出《人民的名义》的周枚森,国內最擅长写官场小说的作家之一。
他的《至高利益》《我主沉浮》等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刘一民都看过。每一部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我主沉浮》里面的田丰义发明的“职务含权量”公式,每次看都能笑掉大牙。
刘一民主动伸出手,周枚森激动地弯了一下腰。周枚森现在站在刘一民面前,完全是个新兵蛋子。
78年才在《中华日报》上发表自己的处女作,通过这篇作品打破了压在自己身上的锁,从煤矿到了金陵《青春》编辑部工作。
“刘一民同志,没想到今天能够碰到你,你的书我都读,非常仰慕您的才华。”周枚森握住刘一民的手,热情地说道。
“来,坐,服务员,再来两碗炸酱麵!”刘一民笑著说道。
“一民,《人民文艺》的编辑总是顶著国刊头衔来压同行,来拉作者。我们《燕京文艺》虽然是市级刊物,但是锐意进取,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比《人民文艺》差,就是没了国刊的头衔。但国刊也不是功劳簿,不能总是躺在上面。”
两大编辑互呛,刘一民没再说话,周枚森感受著寒意,就更不敢说话了。
“周枚森同志,吃炸酱麵不吃蒜怎么行?”刘一民给周枚森递了一颗蒜,对方感激地接了过去。
周枚森说道:“炸酱麵可是好东西,我们家穷,小时候有白面吃就不错了,
更多的时候是饿著肚子。”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你是编辑了,编辑可是掌握著不少作者的命运啊,尤其是一些新人作者。我要不是崔道逸师兄,我的《驴得水》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发表。”刘一民看了一眼崔道逸。
崔道逸听到后,得意的冲周燕如使了一个眼色,我们《人民文艺》可是一民的娘家人。
周枚森压低了声音,仅仅他们两个能够听到:“编辑算个屁啊,现在整个燕京一板砖拍下去能砸死三个编辑,你看看,咱们桌子上就有三个,我更想当作家。”
“你这编辑不一样,你们《青春》现在是苏省的大刊!”
“有什么不一样的,都是为作者服务!”
吃完饭,周燕如像是故意说给崔道逸听的似的:“一民啊,我看《狼烟北平》研討会不仅要办,还要办好。我回去向轻泉同志建议一下,要提高研討会的规格。”
周燕如的话,气得崔道逸翻了个白眼。不过走在街上,討论到其他话题的时候,两人又有说有笑,像是多年的老朋友。
“现在是秋冬季节,可是这次文代会却颳起了一场春风...“
文代会结束之后,曹禹专门喊上刘一民到家里面吃了一顿饭。巴金和李晓林开完会后,就即將离开燕京,临走之时,来曹禹家里面吃一顿饭。
客厅內,曹禹和巴金、刘一民三人喝起了酒。李晓林跟万方还有李玉如三个人在旁边扯著閒话,不过方方和李晓林的编辑身份,让他们时不时地注意力投向曹巴刘身边。
“《狼烟北平》话剧排练好了,到时候我要来看一看。在文代会上,几名同志谈起来,对这部话剧的期待很高。都想看看,能不能得《茶馆》几分韵味。”巴金抿了一口酒,又连忙夹了一口菜。
曹禺跟巴金碰了一下,缓缓讲道:
“《狼烟北平》我准备作为1980年新年第一场话剧来演出,到时候你可要来看一看。演员里面用了很多《茶馆》的老演员,布景也十分的讲究,我的老哥哥,我个人感觉,最起码有《茶馆》五分神韵。
你能看到一位老北平的人力车夫,从时间的的长河中朝你缓缓走来,拉著你走在北平的大街小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见证毁灭、悲哀、希望和新生。”
《狼烟北平》已经排练完毕,剧本彻底定版,只等继续排练到1980年1月1號首演了。
巴金神色一动,笑著说道:
“你这可不是1980年第一剧,是八十年代开门第一剧了,看来你对这个本子的期望很高。一民,话剧几乎倾注了家宝一生的心血,你作为他的学生,可要多写一些好剧本,为家宝分担一下话剧的重担。”
刘一民赶紧说道:“我一定多写点好剧本,努力向老师靠近。《狼烟北平》
能得老舍先生的《茶馆》两三分韵味,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曹禹笑道:“你不必谦虚,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老哥哥,最近一民写了一篇关於美国的小说,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让他给你讲一讲。”
於是,刘一民给巴金讲了讲,旁边的李晓林凑了过来说道:“要是在美国发表不了,这可以在我们《收穫》上发表。一民,你最近真没什么稿子?”
“师姐,下次我一准想著你!”
李晓林有点失望,不过又再三叮嘱,下次有稿子,一定要想著《收穫》:“投《收穫》,有收穫嘛,下次有时间,也去沪上坐一坐。”
巴金对《绿皮书》的故事很满意,像曹禹一样,提出到时候可以帮忙联繫美国的杂誌社。
喝了点酒,刘一民准备回学校。但燕京的风又开始颳了起来,嘶吼的风声夹杂著尖叫声,李玉如拉著刘一民住在了客房:“刚喝点酒,吹一吹容易醉,还是住在家里最稳妥。”
於是,刘一民第一次住在了曹禹的家里面。
11月底,《燕京文艺》精心准备的《狼烟北平》研討会正式召开了,果然如周燕如所说,提高了研討会的档次,並且还安排了《中青报》记者的採访,这次《研討会》的內容將会发表在《中青报》上面。
不过,刚到《燕京文艺》门口,就碰到了同样来开会的崔道逸。
崔道逸衝著刘一民眨了眨眼睛得意地说道:“《狼烟北平》的研討会,《狼烟北平》的编辑不来怎么行?”
电影家协会开会,上面开大会,刘一民跟徐桑楚两个人在下面开小会。徐桑楚神神叨叨的跟刘一民讲了讲摄製组拍摄的不易,如今是秋季的庐山,必须抓住最后的拍摄时间等等。
搞了半天,刘一民没有抓住重点,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专门找刘一民喷空消遣呢!
刘一民看了一眼上面正在发言的电影局局长陈荒媒,低声说道:“徐厂长,
你有事情直接讲嘛!”
徐桑楚一听,赶紧说道:“剧组的同志们拍摄太辛苦了,想让你这个剧本作者过去指导指导,鼓励一下剧组的同志们,另外你这个原作者过去,说不定能提高一下水平!”
刘一民露出瞭然的神色原来是如此。张孟昭走的时候,也说过让他有时间去庐山指导指导,他还真没放在心上。
到庐山,光火车自己就得坐好儿天,这不是找罪受吗?
“一民同志,这作为你的第一部电影,你应该去的。在庐山待几天,就当是忙里偷个閒!”徐桑楚继续说道。
听他这样说,刘一民点头答应:“徐厂,您既然都这样说了,我还能说什么呢?我过几天去一趟庐山,欣赏一下庐山的秋景。”
刘一民同意后,徐桑楚高兴地说道:“等我到了沪上,给剧组的同志们拍电报,大家听到消息一定高兴。”
电影家协会的会议结束后,刘一民跟徐桑楚打了一个招呼,就往外面走。过程中,有几个导演衝著刘一民打了招呼,还自我介绍了一下,希望有机会以后可以合作。
有八一厂的导演李俊,也有北影厂的王炎等等。今天参加完电影家协会的会议后,明天文代会正式的闭幕。
大会堂外面,刘一民刚骑著自行车出来,就遇到了同样参加文代会的崔道逸,他刚刚参加作协的会议。
崔道逸连忙拉住了刘一民,喊著他找个地方吃个饭。
“一民,你给陆遥写的评论非常的精彩,將他这篇小说的完美的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並且进行了进一步的引申,指出了伤痕文学创作的另一个角度。对很多作家而言,你的这篇评论,不亚於一次写作指导。”
陆遥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一直到11月期的《人民文艺》上才得以发表,並附带上了刘一民的评论。刘一民评论拿到的稿酬標准,比陆遥这个原作者的稿酬標准还高。
“师兄,这篇小说目前在文坛引起的反响不是特別大,但是我坚信,它在小说界的价值会慢慢地显露出来。”
国营饭店內,崔道逸点了两个好菜加上两碗炸酱麵,又特意问厨师要了几块蒜,剥好之后递给了刘一民几颗:“吃麵不吃蒜,香味少一半。”
刘一民没有客气,接过蒜直接扔进了面碗里面,將酱和面充分的搅匀,象牙白的大蒜也粘上了一层酱,吃起来多了一丝咸味。
“师兄,你有什么话想说?”刘一民笑著问道。
见到崔道逸的那一刻,就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崔道逸假装阔达的“瞎”了一下,猛的嘬了一口面后生气地说道:“最近这两天,大家都在传《燕京文艺》要召开《狼烟北平》作品研討会的事情,邀请了不少人出席。”
“这件事情他们上次召开青年作家座谈会的时候跟我说了,师兄,怎么了?”
“我们《人民文艺》发表的作品,几时轮到他们《燕京文艺》来召开研討会了。我今天见到了《燕京文艺》的编辑了,提起这件事情我就来气。”
刘一民自己剥了一颗蒜,放进了崔道逸的碗里:“师兄,都是为了文学嘛!
《燕京文艺》作为立足於燕京本地的杂誌,想要挖掘一下燕京的文化潜力,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说是这样说的,心里面还是觉得彆扭。怎么说,这个研討会也得我们来开!”崔道逸振振有词地说道。
刘一民没有说话,现实可是人家《燕京文艺》先想到的。
崔道逸见刘一民没有说话,继续说道:
“一民,年纪轻轻,但是写作的风格立意很高,取材也是放眼全国。所以,
你发作品一定要从全局来看,什么是全局?全国就是全局,我们《人民文艺》是国家的刊物,人民的文学,面向的是全国。
你的作品一直以来就是在国家级別的刊物上发的,可千万不能自降身份啊!
你在我们《人民文学》上发表一篇,相当於在其他的文学上发表三篇。”
说到这里,刘一民才反应过来。原来崔道逸是特意等著自己,给自己苦口婆心的洗脑来了,生怕自己被其他人给抢走了。
最近文代会,全国有点份量的刊物,都派人来参加会议了。来的作者多,编辑也多。大会一结束,各个编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拼了命的找作者拉稿子。
这一阵子,刘一民接连见了《十月》《城》《钟山》等各个杂誌社的编辑。
自己的宿舍用门庭若市来形容有点夸张,但也是编辑络绎不绝。
还有一些豫省的刊物,想让刘一民看在老乡的面子上,往上面投一投。
这些都被刘一民手里面没有稿子而拒绝了,不过这不意味著大家死心了。
《十月》《当代》这些就在燕京的编辑,约定有时间还会来拜访刘一民。
加上《燕京文艺》来这么一出,崔道逸的危机感就更强了。
“放屁,崔道逸,你胡咧咧什么呢?”两人正说著话,身后传来一声怒喝。
刘一民抬头一看,就看到了怒不可遏的周燕如,正站在两个人的身后。
旁边还有一位男同志,手上提著黑挎包,应该是周燕如邀请的作者。
这里开会的地方不远,能碰面也不算奇怪。
崔道逸尷尬了一下后笑著说道:“老周大姐,坐下来一块吃,我也没说错嘛,我们《人民文艺》確实是唯一的国家级文学杂誌。”
周燕如毫不客气地坐在刘一民旁边,並邀请另外一名作者坐下,向对方介绍起了刘一民。
“周枚森同志,这是刘一民同志。”
听到这个名字,刘一民再次將目光放到了男同志的身上,竟然是周枚森,写出《人民的名义》的周枚森,国內最擅长写官场小说的作家之一。
他的《至高利益》《我主沉浮》等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刘一民都看过。每一部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我主沉浮》里面的田丰义发明的“职务含权量”公式,每次看都能笑掉大牙。
刘一民主动伸出手,周枚森激动地弯了一下腰。周枚森现在站在刘一民面前,完全是个新兵蛋子。
78年才在《中华日报》上发表自己的处女作,通过这篇作品打破了压在自己身上的锁,从煤矿到了金陵《青春》编辑部工作。
“刘一民同志,没想到今天能够碰到你,你的书我都读,非常仰慕您的才华。”周枚森握住刘一民的手,热情地说道。
“来,坐,服务员,再来两碗炸酱麵!”刘一民笑著说道。
“一民,《人民文艺》的编辑总是顶著国刊头衔来压同行,来拉作者。我们《燕京文艺》虽然是市级刊物,但是锐意进取,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比《人民文艺》差,就是没了国刊的头衔。但国刊也不是功劳簿,不能总是躺在上面。”
两大编辑互呛,刘一民没再说话,周枚森感受著寒意,就更不敢说话了。
“周枚森同志,吃炸酱麵不吃蒜怎么行?”刘一民给周枚森递了一颗蒜,对方感激地接了过去。
周枚森说道:“炸酱麵可是好东西,我们家穷,小时候有白面吃就不错了,
更多的时候是饿著肚子。”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你是编辑了,编辑可是掌握著不少作者的命运啊,尤其是一些新人作者。我要不是崔道逸师兄,我的《驴得水》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发表。”刘一民看了一眼崔道逸。
崔道逸听到后,得意的冲周燕如使了一个眼色,我们《人民文艺》可是一民的娘家人。
周枚森压低了声音,仅仅他们两个能够听到:“编辑算个屁啊,现在整个燕京一板砖拍下去能砸死三个编辑,你看看,咱们桌子上就有三个,我更想当作家。”
“你这编辑不一样,你们《青春》现在是苏省的大刊!”
“有什么不一样的,都是为作者服务!”
吃完饭,周燕如像是故意说给崔道逸听的似的:“一民啊,我看《狼烟北平》研討会不仅要办,还要办好。我回去向轻泉同志建议一下,要提高研討会的规格。”
周燕如的话,气得崔道逸翻了个白眼。不过走在街上,討论到其他话题的时候,两人又有说有笑,像是多年的老朋友。
“现在是秋冬季节,可是这次文代会却颳起了一场春风...“
文代会结束之后,曹禹专门喊上刘一民到家里面吃了一顿饭。巴金和李晓林开完会后,就即將离开燕京,临走之时,来曹禹家里面吃一顿饭。
客厅內,曹禹和巴金、刘一民三人喝起了酒。李晓林跟万方还有李玉如三个人在旁边扯著閒话,不过方方和李晓林的编辑身份,让他们时不时地注意力投向曹巴刘身边。
“《狼烟北平》话剧排练好了,到时候我要来看一看。在文代会上,几名同志谈起来,对这部话剧的期待很高。都想看看,能不能得《茶馆》几分韵味。”巴金抿了一口酒,又连忙夹了一口菜。
曹禺跟巴金碰了一下,缓缓讲道:
“《狼烟北平》我准备作为1980年新年第一场话剧来演出,到时候你可要来看一看。演员里面用了很多《茶馆》的老演员,布景也十分的讲究,我的老哥哥,我个人感觉,最起码有《茶馆》五分神韵。
你能看到一位老北平的人力车夫,从时间的的长河中朝你缓缓走来,拉著你走在北平的大街小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见证毁灭、悲哀、希望和新生。”
《狼烟北平》已经排练完毕,剧本彻底定版,只等继续排练到1980年1月1號首演了。
巴金神色一动,笑著说道:
“你这可不是1980年第一剧,是八十年代开门第一剧了,看来你对这个本子的期望很高。一民,话剧几乎倾注了家宝一生的心血,你作为他的学生,可要多写一些好剧本,为家宝分担一下话剧的重担。”
刘一民赶紧说道:“我一定多写点好剧本,努力向老师靠近。《狼烟北平》
能得老舍先生的《茶馆》两三分韵味,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曹禹笑道:“你不必谦虚,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老哥哥,最近一民写了一篇关於美国的小说,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让他给你讲一讲。”
於是,刘一民给巴金讲了讲,旁边的李晓林凑了过来说道:“要是在美国发表不了,这可以在我们《收穫》上发表。一民,你最近真没什么稿子?”
“师姐,下次我一准想著你!”
李晓林有点失望,不过又再三叮嘱,下次有稿子,一定要想著《收穫》:“投《收穫》,有收穫嘛,下次有时间,也去沪上坐一坐。”
巴金对《绿皮书》的故事很满意,像曹禹一样,提出到时候可以帮忙联繫美国的杂誌社。
喝了点酒,刘一民准备回学校。但燕京的风又开始颳了起来,嘶吼的风声夹杂著尖叫声,李玉如拉著刘一民住在了客房:“刚喝点酒,吹一吹容易醉,还是住在家里最稳妥。”
於是,刘一民第一次住在了曹禹的家里面。
11月底,《燕京文艺》精心准备的《狼烟北平》研討会正式召开了,果然如周燕如所说,提高了研討会的档次,並且还安排了《中青报》记者的採访,这次《研討会》的內容將会发表在《中青报》上面。
不过,刚到《燕京文艺》门口,就碰到了同样来开会的崔道逸。
崔道逸衝著刘一民眨了眨眼睛得意地说道:“《狼烟北平》的研討会,《狼烟北平》的编辑不来怎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