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人民文艺》不发,我们发
第151章 《人民文艺》不发,我们发
按理说老马这年纪,早都不能在招待所干了,该退休了。可终究他是一个人,招待所的领导觉得他要是一个人回去,也没人照顾。在招待所,好歹有食堂,不用做饭。
“您老看起来越来越精神了?”刘一民纳闷地问道。这倒不是说好话,还真的是。身子转移著笨拙,但是面相红润了不少。
周兴手里面握著煤铲,笑著说道:“刘一民同志,我也觉得,马爷非说我谁他。这阵子,是有精神了!”
刘一民將手里的东西给老马放下,上次看他从人艺走出来的时候不正常,想来看看,但一直没时间,看他这么有精神就放心了。
“小肉带著酒,喝到九十九啊!”老马得意地摇了摇头用戏腔唱著说道。
聊了一会天,刘一民送他了一张戏剧票,是燕京京剧团的。
2月份,燕大准备放假,《人民文艺》发不发散文的事情还没有定下,刘一民听说討论的非常激烈,甚至连会不会引起外事纠纷的帽子都喊了出来。
刚开始是编辑部里面討论,但编辑部毕竟跟作协的关係放在那儿,作协的人是不可能不过问的。先是编辑部里面吵,接下来是作协里面吵。
吵著吵著好傢伙,作协旗下的《文艺报》也卷进来了,討论的声音越来越大。討论的人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多。
崔道逸夹在中间十分难办,找到刘一民问要不要改。
刘一民请崔道逸在长征饭店吃了一次饭,笑容可掬地说道:“还是不改。师兄,能改的我改,
事实怎么改?师兄,你有没有在长征饭店吃过饭?”
崔道逸看了一眼周围的布局,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来过几次,怎么有变化了?没看出来啊1
刘一民指了指周围,还有厨房:“变是肯定在变,世界上最大的不变就是变,但它再变也是长征饭店,长征饭店啊!”
刘一民特意將“长征”两个字咬的很重,崔道逸瞬间便明白了是什么意思,长征精神,还是不改唄。
实际上,刘一民真没觉得这里有什么大问题,没想到大家討论的这么激烈。人家提问的时候还没有顾及外事关係,回答的倒是在担心外事纠纷。
刘一民觉得,太显得小心翼翼了。
崔道逸道:“也是正常的,法国跟咱们关係还是不错,所以..:”
走出饭店,刘一民伸出手掌感受著雪,笑著道:“又下雪了!”
“是啊,下几天的雪了!”
“你看那竹子都快被压弯了!”
“等雪化了就直了!”
刘一民衝著崔道逸摆了摆手,回到了燕大。
风雪压我两三年,我笑风轻雪如。刘一民念诵完后,又摇了摇头,他念这几句显得太矫情了。
曹禹找到了刘一民,也谈了谈这件事,刘一民说了说自己的想法。
“老师,与其一些人天天通过小说分析我个人怎么怎么样,倒不如我通过散文直接表达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別让他们猜来猜去,我也烦,人家也累!”
刘一民的话,逗笑了曹禹:“你人还挺好,怕別人累著!”
“先人后己嘛!”
“那是不是应该夸你几句,我再给你写副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曹禹的话很严肃,但脸上哪有半分严肃的意思。
“我给您老研墨!”
“没个正形!晚上去家里吃饭,你师姐专门给你做了酱牛肉,回家的时候顺便带点。”
“好!”
晚上,跟曹禹一起来到了家里面。万方早已经等待多时了,看到一民,竟然伸手捏了捏刘一民的脸蛋。
“师姐,你这!”
“怎么了?小师弟,我看看你最近瘦了没,挺好,没瘦就行。”
李玉如招呼刘一民脱下外套,洗洗手准备吃饭。又跟万方將饭菜端到了客厅里面,笑著讲起刚才做饭时候的一些趣事。
刘一民闻著肉香四溢的酱牛肉笑著说道:“早就想吃师姐做的酱牛肉了,师娘的红绕肉也好吃“早就想吃,你怎么不早说?早说早吃。”万方递给了刘一民一双筷子,让他赶紧尝一尝。
李玉如在旁边夸著万方做的酱牛肉比自己做的红绕肉好吃:“有时间跟小方好好学一学。”
万方做的酱牛肉十分入味,入口不柴,酱汁和肉味掛在齿间,又不觉得腻,剎碎夹著烧饼吃的话,口感更好。
“师姐,你这做酱牛肉的手法比復顺斋都好吃,你要是卖酱牛肉,整个燕京卖酱牛肉的都得关门。”
刘一民竖起拇指夸奖道。
万方十分受用,开心地眯起了眼晴,给刘一民的碗里面夹了一大块:“好吃多吃点!”
“別人上学吃不饱,我上个学要吃胖不少。”现在刘一民以前脸上的蜡黄等营养不良的肤色象徵全都消失不见。
脸圆润了不少,但整个身材仍然不是很胖。皮肤倒是没有白,还是正儿八经的正黄旗。
“放心吃,没啥事儿!”曹禹说道,嘴里说的是吃,指的则是稿子。
翌日,刘一民见到了《燕京文艺》的周燕如和《十月》的张守任,刘一民看著两人,纳闷这两人怎么走到一起了。
《十月》的张守任刘一民见过,《十月》杂誌的创始人,文代会的时候找刘一民约过稿子,只不过被他以手头没有稿子给拒绝了。
《十月》这杂誌的名字代表著十月发生的几件大事,他们索性直接以此命名。
“两位今天怎么一起来了?”
“谁跟他(她)一起来的?”
“那这是?”
张守任著鬍子说道:“门口碰见的。”
周燕如哈哈大笑:“想到一块去了,我们两个今天来都是为了你的散文而来,《人民文艺》不发,我们《燕京文艺》发。”
原来是为这个而来,討论的人多,《十月》和《燕京文艺》听到了消息也正常。
张守任眯起了眼睛,警了一眼周燕如,说的挺好听。我们两个一起来,说到发表,就是《燕京文艺》愿意发了,丝毫不提《十月》的事情。
想到这里,张守任就开始头疼起来。刘一民跟《人民文艺》和《收穫》都有香火情,《燕京文艺》召开了一次研討会,也扯上了关係。
要是在他们两家里面选,大概率是《燕京文艺》,唉,要是早点知道就好了!
“《人民文艺》代表著作协,他们有顾虑正常。我们《燕京文艺》对於这些有爭议的稿子愿发敢发,去年三月份方之的《內奸》,连《收穫》都不愿意发,我们发了。轻泉同志率先將事情做到了前面,准备了几篇评论文章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事实证明,小说大受欢迎。”
周燕如得意地说道。
“我们《十月》也不错,虽然是新刊物,但初生牛续不怕虎,不到两年时间,在全国纯文学杂誌里面的影响力,已经名列前茅。”
《十月》《当代》《城》三家杂誌创办时间短,但年轻力壮跑得快。要不然,《十月》《当代》《城》《收穫》四家杂誌也不会被合称为文学四大名旦。
当然,硬蹭《收穫》,也是一种宣传手段两个人丝毫不让,刘一民再不表態,两个人说不定就要开吵了:“两位编辑,感谢你们看好我的散文,但我跟崔道逸同志约好了,总不能食言,我再等等他们的態度。”
在吵,说明《人民文艺》以李记和崔道逸为首的人都想发,要不然直接说不发就行了。
张守任和周燕如嘆了一口气,又讲明要是不要的话,就联繫他们。
走出燕大,周燕如推著自行车著崔道逸:“崔道逸真是三张纸画一驴脸一一好大的脸面。
“黄鼠狼嘴下逃出的鸡,真是好运气。”张守任也说道。
两人对视一笑,朝著市区骑去,纷纷著要让崔道逸出血请吃饭,顺便打听一下《人民文艺》的態度。
《庐山恋》本来预计一月初就能拍摄完毕,剧组解散,各回各家。没想到直到2月份,朱霖还没回燕京。
在信里面,朱霖告诉刘一民,可能要到春节前一两天才会从沪市回来,现在在上影厂的摄影棚里面拍戏。
刘一民回到宿舍,看著正在收拾行李的刘振云,笑著说道:“振云同志,今年我跟你一块回家,你买票了吗?”
刘振云愣然地看了一眼刘一民,神色间闪过一丝慌乱,支支吾吾地说道:“你今年不在燕京待几天再回去?”
“不了,燕京有什么好待的,过年早点来就行!”刘一民笑著说道,看了看自己的行李,好像也没有什么可收拾的。
带太多的话,一路上太累。
“还没买票,准备明天走。”刘振云老实地说道。
李学勤和陈大志,两个人昨天已经走了,明天估计都能到家。
“咱们一块儿去买票!”刘一民高兴地说道。
刘振云不再整理行李:“你不是一般坐软臥或者臥铺?”
“我又不是什么娇贵人,硬座怎么不能坐了?你怎么回事?以前不是喊著我一块走,今天怎么不想跟我一块?”
刘一民带著审视的意味盯著刘振云,他赶紧说道:“一起就一起,只要你能受住,我可告诉你,十几个小时的硬座走下车屁股疼的都走不了路。”
说完后,又开始收拾起了行李。
刘一民又看了一会儿,发现没什么异常,才踩著梯子来到了自己的上铺。
虽然没什么异常,但刘一民知道,刘振云肯定有事儿!
等买票的时候,才知道到底为什么!
,跟法律系小学妹一块儿回家啊,难怪不想让自己一块儿。刘一民似笑非笑的目光在刘振云身上不断地掠过,搞得浑身像是爬满了蚂蚁一样,非常不自然。
“振云啊,终究是我错付了,冒味了,我现在说今天不走还来得及吗?”刘一民蹭了一下刘振云的肩膀,低声说道。
刘振云赶紧做了一个防备的动作:“你可別瞎说,我就是带著她一块回家!”
“哦!”刘一民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说道:“人家不知道自己回家啊,还得让你带路。”
“不是,不是,保护保护!”
“那行,我也蹭蹭你的保护。”刘一民笑著说道,接著搂著刘振云的肩膀一阵挤眉弄眼,低声说道:“等过年我送你两张话剧票。
刘振云正色道:“瞎,什么话剧票不话剧票的不重要...那个,你送哪部话剧票?是连座的嘛?”
“你想看哪部?”
“《雷雨》”
“竟然不是《狼烟北平》?不给了!”
刘振云赶紧拉著刘一民的手说道:“我不是怕为难你嘛,《狼烟北平》票一个月了听说还不好买,那就《狼烟北平》!”
“行!”
“我跟小郭说一下。”
“別说,等票到了再说,惊喜你懂吗,你得给人家惊喜!”刘一民亲自传授刘振云追妻经验。
刘振云忙不迭的点头:“懂,我懂!”
看吧,刘一民同志非但不会坏事儿,还会帮忙!
回去的路上,刘振云掏出自己写的小说让刘一民和郭见梅看,郭见梅看的极为认真,刘振云让刘一民点评几句。
刘一民笑著说道:“我看可以发表了,投燕京几大杂誌试一试,下次周编和崔师兄来的话,也可以让他们看看。”
刘振云他们在黄河北,下车比刘一民早。他们下车了,刘一民还得坐好几个小时,等下了火车,果然两条腿走路都走不好了。
这罪受的!
刘一民到了汝县,先去了文化馆。雪下的太大,根本没办法回家。老张正带著文化馆的人铲雪,看到刘一民后,將手中的铁锹往雪地里一插,赶紧过来接住了刘一民的行李。
“看看谁来了?”老张大喊一声。
其余埋头铲雪的人都抬起头看向了刘一民,几个老同志因为雪太晃眼,一时间没看清楚。
发现鸛鱼石斧图的李建安也被调到了文化馆,看到刘一民向他表示感谢。
“李建安同志,不用感谢我,是你应得的。咱们中原地区文物多,很多东西都因为不知道而糟蹋了,你调到文化馆文物保护组,咱们文化馆的文物保护力量就多了一分。”
晚上,刘一民被安排到了招待所休息,等到天晴了再回家。
按理说老马这年纪,早都不能在招待所干了,该退休了。可终究他是一个人,招待所的领导觉得他要是一个人回去,也没人照顾。在招待所,好歹有食堂,不用做饭。
“您老看起来越来越精神了?”刘一民纳闷地问道。这倒不是说好话,还真的是。身子转移著笨拙,但是面相红润了不少。
周兴手里面握著煤铲,笑著说道:“刘一民同志,我也觉得,马爷非说我谁他。这阵子,是有精神了!”
刘一民將手里的东西给老马放下,上次看他从人艺走出来的时候不正常,想来看看,但一直没时间,看他这么有精神就放心了。
“小肉带著酒,喝到九十九啊!”老马得意地摇了摇头用戏腔唱著说道。
聊了一会天,刘一民送他了一张戏剧票,是燕京京剧团的。
2月份,燕大准备放假,《人民文艺》发不发散文的事情还没有定下,刘一民听说討论的非常激烈,甚至连会不会引起外事纠纷的帽子都喊了出来。
刚开始是编辑部里面討论,但编辑部毕竟跟作协的关係放在那儿,作协的人是不可能不过问的。先是编辑部里面吵,接下来是作协里面吵。
吵著吵著好傢伙,作协旗下的《文艺报》也卷进来了,討论的声音越来越大。討论的人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多。
崔道逸夹在中间十分难办,找到刘一民问要不要改。
刘一民请崔道逸在长征饭店吃了一次饭,笑容可掬地说道:“还是不改。师兄,能改的我改,
事实怎么改?师兄,你有没有在长征饭店吃过饭?”
崔道逸看了一眼周围的布局,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来过几次,怎么有变化了?没看出来啊1
刘一民指了指周围,还有厨房:“变是肯定在变,世界上最大的不变就是变,但它再变也是长征饭店,长征饭店啊!”
刘一民特意將“长征”两个字咬的很重,崔道逸瞬间便明白了是什么意思,长征精神,还是不改唄。
实际上,刘一民真没觉得这里有什么大问题,没想到大家討论的这么激烈。人家提问的时候还没有顾及外事关係,回答的倒是在担心外事纠纷。
刘一民觉得,太显得小心翼翼了。
崔道逸道:“也是正常的,法国跟咱们关係还是不错,所以..:”
走出饭店,刘一民伸出手掌感受著雪,笑著道:“又下雪了!”
“是啊,下几天的雪了!”
“你看那竹子都快被压弯了!”
“等雪化了就直了!”
刘一民衝著崔道逸摆了摆手,回到了燕大。
风雪压我两三年,我笑风轻雪如。刘一民念诵完后,又摇了摇头,他念这几句显得太矫情了。
曹禹找到了刘一民,也谈了谈这件事,刘一民说了说自己的想法。
“老师,与其一些人天天通过小说分析我个人怎么怎么样,倒不如我通过散文直接表达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別让他们猜来猜去,我也烦,人家也累!”
刘一民的话,逗笑了曹禹:“你人还挺好,怕別人累著!”
“先人后己嘛!”
“那是不是应该夸你几句,我再给你写副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曹禹的话很严肃,但脸上哪有半分严肃的意思。
“我给您老研墨!”
“没个正形!晚上去家里吃饭,你师姐专门给你做了酱牛肉,回家的时候顺便带点。”
“好!”
晚上,跟曹禹一起来到了家里面。万方早已经等待多时了,看到一民,竟然伸手捏了捏刘一民的脸蛋。
“师姐,你这!”
“怎么了?小师弟,我看看你最近瘦了没,挺好,没瘦就行。”
李玉如招呼刘一民脱下外套,洗洗手准备吃饭。又跟万方將饭菜端到了客厅里面,笑著讲起刚才做饭时候的一些趣事。
刘一民闻著肉香四溢的酱牛肉笑著说道:“早就想吃师姐做的酱牛肉了,师娘的红绕肉也好吃“早就想吃,你怎么不早说?早说早吃。”万方递给了刘一民一双筷子,让他赶紧尝一尝。
李玉如在旁边夸著万方做的酱牛肉比自己做的红绕肉好吃:“有时间跟小方好好学一学。”
万方做的酱牛肉十分入味,入口不柴,酱汁和肉味掛在齿间,又不觉得腻,剎碎夹著烧饼吃的话,口感更好。
“师姐,你这做酱牛肉的手法比復顺斋都好吃,你要是卖酱牛肉,整个燕京卖酱牛肉的都得关门。”
刘一民竖起拇指夸奖道。
万方十分受用,开心地眯起了眼晴,给刘一民的碗里面夹了一大块:“好吃多吃点!”
“別人上学吃不饱,我上个学要吃胖不少。”现在刘一民以前脸上的蜡黄等营养不良的肤色象徵全都消失不见。
脸圆润了不少,但整个身材仍然不是很胖。皮肤倒是没有白,还是正儿八经的正黄旗。
“放心吃,没啥事儿!”曹禹说道,嘴里说的是吃,指的则是稿子。
翌日,刘一民见到了《燕京文艺》的周燕如和《十月》的张守任,刘一民看著两人,纳闷这两人怎么走到一起了。
《十月》的张守任刘一民见过,《十月》杂誌的创始人,文代会的时候找刘一民约过稿子,只不过被他以手头没有稿子给拒绝了。
《十月》这杂誌的名字代表著十月发生的几件大事,他们索性直接以此命名。
“两位今天怎么一起来了?”
“谁跟他(她)一起来的?”
“那这是?”
张守任著鬍子说道:“门口碰见的。”
周燕如哈哈大笑:“想到一块去了,我们两个今天来都是为了你的散文而来,《人民文艺》不发,我们《燕京文艺》发。”
原来是为这个而来,討论的人多,《十月》和《燕京文艺》听到了消息也正常。
张守任眯起了眼睛,警了一眼周燕如,说的挺好听。我们两个一起来,说到发表,就是《燕京文艺》愿意发了,丝毫不提《十月》的事情。
想到这里,张守任就开始头疼起来。刘一民跟《人民文艺》和《收穫》都有香火情,《燕京文艺》召开了一次研討会,也扯上了关係。
要是在他们两家里面选,大概率是《燕京文艺》,唉,要是早点知道就好了!
“《人民文艺》代表著作协,他们有顾虑正常。我们《燕京文艺》对於这些有爭议的稿子愿发敢发,去年三月份方之的《內奸》,连《收穫》都不愿意发,我们发了。轻泉同志率先將事情做到了前面,准备了几篇评论文章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事实证明,小说大受欢迎。”
周燕如得意地说道。
“我们《十月》也不错,虽然是新刊物,但初生牛续不怕虎,不到两年时间,在全国纯文学杂誌里面的影响力,已经名列前茅。”
《十月》《当代》《城》三家杂誌创办时间短,但年轻力壮跑得快。要不然,《十月》《当代》《城》《收穫》四家杂誌也不会被合称为文学四大名旦。
当然,硬蹭《收穫》,也是一种宣传手段两个人丝毫不让,刘一民再不表態,两个人说不定就要开吵了:“两位编辑,感谢你们看好我的散文,但我跟崔道逸同志约好了,总不能食言,我再等等他们的態度。”
在吵,说明《人民文艺》以李记和崔道逸为首的人都想发,要不然直接说不发就行了。
张守任和周燕如嘆了一口气,又讲明要是不要的话,就联繫他们。
走出燕大,周燕如推著自行车著崔道逸:“崔道逸真是三张纸画一驴脸一一好大的脸面。
“黄鼠狼嘴下逃出的鸡,真是好运气。”张守任也说道。
两人对视一笑,朝著市区骑去,纷纷著要让崔道逸出血请吃饭,顺便打听一下《人民文艺》的態度。
《庐山恋》本来预计一月初就能拍摄完毕,剧组解散,各回各家。没想到直到2月份,朱霖还没回燕京。
在信里面,朱霖告诉刘一民,可能要到春节前一两天才会从沪市回来,现在在上影厂的摄影棚里面拍戏。
刘一民回到宿舍,看著正在收拾行李的刘振云,笑著说道:“振云同志,今年我跟你一块回家,你买票了吗?”
刘振云愣然地看了一眼刘一民,神色间闪过一丝慌乱,支支吾吾地说道:“你今年不在燕京待几天再回去?”
“不了,燕京有什么好待的,过年早点来就行!”刘一民笑著说道,看了看自己的行李,好像也没有什么可收拾的。
带太多的话,一路上太累。
“还没买票,准备明天走。”刘振云老实地说道。
李学勤和陈大志,两个人昨天已经走了,明天估计都能到家。
“咱们一块儿去买票!”刘一民高兴地说道。
刘振云不再整理行李:“你不是一般坐软臥或者臥铺?”
“我又不是什么娇贵人,硬座怎么不能坐了?你怎么回事?以前不是喊著我一块走,今天怎么不想跟我一块?”
刘一民带著审视的意味盯著刘振云,他赶紧说道:“一起就一起,只要你能受住,我可告诉你,十几个小时的硬座走下车屁股疼的都走不了路。”
说完后,又开始收拾起了行李。
刘一民又看了一会儿,发现没什么异常,才踩著梯子来到了自己的上铺。
虽然没什么异常,但刘一民知道,刘振云肯定有事儿!
等买票的时候,才知道到底为什么!
,跟法律系小学妹一块儿回家啊,难怪不想让自己一块儿。刘一民似笑非笑的目光在刘振云身上不断地掠过,搞得浑身像是爬满了蚂蚁一样,非常不自然。
“振云啊,终究是我错付了,冒味了,我现在说今天不走还来得及吗?”刘一民蹭了一下刘振云的肩膀,低声说道。
刘振云赶紧做了一个防备的动作:“你可別瞎说,我就是带著她一块回家!”
“哦!”刘一民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说道:“人家不知道自己回家啊,还得让你带路。”
“不是,不是,保护保护!”
“那行,我也蹭蹭你的保护。”刘一民笑著说道,接著搂著刘振云的肩膀一阵挤眉弄眼,低声说道:“等过年我送你两张话剧票。
刘振云正色道:“瞎,什么话剧票不话剧票的不重要...那个,你送哪部话剧票?是连座的嘛?”
“你想看哪部?”
“《雷雨》”
“竟然不是《狼烟北平》?不给了!”
刘振云赶紧拉著刘一民的手说道:“我不是怕为难你嘛,《狼烟北平》票一个月了听说还不好买,那就《狼烟北平》!”
“行!”
“我跟小郭说一下。”
“別说,等票到了再说,惊喜你懂吗,你得给人家惊喜!”刘一民亲自传授刘振云追妻经验。
刘振云忙不迭的点头:“懂,我懂!”
看吧,刘一民同志非但不会坏事儿,还会帮忙!
回去的路上,刘振云掏出自己写的小说让刘一民和郭见梅看,郭见梅看的极为认真,刘振云让刘一民点评几句。
刘一民笑著说道:“我看可以发表了,投燕京几大杂誌试一试,下次周编和崔师兄来的话,也可以让他们看看。”
刘振云他们在黄河北,下车比刘一民早。他们下车了,刘一民还得坐好几个小时,等下了火车,果然两条腿走路都走不好了。
这罪受的!
刘一民到了汝县,先去了文化馆。雪下的太大,根本没办法回家。老张正带著文化馆的人铲雪,看到刘一民后,將手中的铁锹往雪地里一插,赶紧过来接住了刘一民的行李。
“看看谁来了?”老张大喊一声。
其余埋头铲雪的人都抬起头看向了刘一民,几个老同志因为雪太晃眼,一时间没看清楚。
发现鸛鱼石斧图的李建安也被调到了文化馆,看到刘一民向他表示感谢。
“李建安同志,不用感谢我,是你应得的。咱们中原地区文物多,很多东西都因为不知道而糟蹋了,你调到文化馆文物保护组,咱们文化馆的文物保护力量就多了一分。”
晚上,刘一民被安排到了招待所休息,等到天晴了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