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月光三轮车

    月光如水,透过九龙仓沥青纸和铁皮拼凑的屋顶,洒下如星光般的光点。
    王秀兰正在煮明天要带去的食物。
    每天带去的东西,基本上是煮鸡蛋,或者用麵粉做的粿,或用军用水壶装上鱼肉粥。
    做好之后,凌晨起来稍微热一下就能吃了。
    当月光如水般渗入铁皮棚的第七道缝隙时,程阳翻了个身。
    那是他每晚都能看到的位置,透过缝隙,隱约能看见夜空中的点点星光。
    他想起老家三甲村的夜晚,那里的星空比这里更清晰,更明亮。
    但在这里,每一颗星星都仿佛在提醒他,鹏城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也是机遇。
    隨著程建山回来,一股烟味也隨著夜风透进棚屋里。
    “谈好了?”王秀兰问。
    “好了。”
    程建山的脸上压不住的笑意:“都夸阳仔呢。三轮车有证,大家明天都坐过去。
    一个蹬两个推,其余人坐,轮流下来,速度会快很多,也远比走路舒服了。”
    听到夸儿子,王秀兰也是止不住的笑道:“那明天就不用起那么早了?”
    “三点吧。”程建山道:“还不知明天如何。得算著时间来。”
    王秀兰点点头,“有三轮车,我们也能多卖一些了。对了,证件的事情,锦哥有怎么说吗?”
    程阳这时候也起身走了出去。
    程建山见儿子出来,不由问道:“他想要证件的话,是不是不好办?”
    程阳笑道:“別人不好办,他好办。”
    当即程父程母两人就听明白了儿子的意思,皆是一笑。
    “帮了我们这么多,得还的。”王秀兰赞同道。
    “他確定要吗?”程阳问。
    程建山微微点头:“我私下问过,他说有的话就办,钱他出。”
    程阳对老爸说道:“那就让他去拍照片吧,跟我们一样的。至於其他人,等以后我们需要人手再说了。”
    “行,我也交代他了不要对外说。”程建山补充道。
    凌晨三点的棚屋区,醒得比太阳早。
    窸窸窣窣起了一些人。
    虽说程阳不去卖菜了,但也依旧跟著早起。今天开始,他要著手调查地方了。
    但他需要一辆自行车。
    因而,他修復了一条价格四百块钱左右的手錶,准备找林炳坤弄一辆。
    毕竟他家没工业票,有钱也买不到,加上后续办证,不如直接去找林炳坤一条龙搞定。
    现在这手錶都成以物易物的“货幣”了。
    至於弄四百来块的手錶,也是为了让林炳坤觉得有钱赚。
    棚屋区的凌晨,空气中瀰漫著淡淡的机油味。
    程建山坐上了三轮车,王秀兰坐在车斗边上,程阳在后面推。
    车斗栏上已经被程阳绑上了木板,方便坐。
    改装三轮车的链条咬碎凌晨的薄雾,车斗里叠放的竹箩筐泛著青皮冷光。
    箩筐只是带了两个,叠放在中间。方便左右两侧坐人。
    很快,到了聚集点,林秋锦等人已经在等著。
    “有车就是不一样了啊。阳仔,好样的!”
    依旧戴著褪色解放帽的林秋锦,拍了拍程阳的肩膀夸讚著。
    “大家都小瞧了阳仔了。阳仔,以后叔要是也弄到三轮车,你也帮叔改改啊。”老赵叔笑说道。
    “好说。”程阳也是笑了笑。
    林秋锦適时地说道:“好了,箩筐叠放,扁担放车斗里。两个人推,一个人蹬,按昨晚说好的,轮流来。”
    於是,眾人开始行动起来。
    这些人里,没有程阳和王秀兰,只有五个大老爷们轮流蹬。
    “走!”林秋锦和老赵先推,程建山先蹬。
    弓腰推车时,两人的解放鞋碾碎了地面的椰树牌香菸壳。改装链条咬合声惊醒了铁皮棚顶的麻雀。
    隨著车辆离开垃圾场的坎坷路段,到了正道,眾人省力了不少。
    有了三轮车,时间快了不少。
    月光下的三轮车,在路上伴隨著解放鞋碾过深南大道的碎石发出的沙沙声,载著几人切开了85年的夜色。
    当探照灯扫过深南大道未硬化的路基时,车胎碾过的碎木块腾起细尘。
    当拐过国贸大厦工地时,碰上查证件的同志。
    工地的探照灯將三轮车和眾人的影子钉在围墙上,没有因他们而停留,继续逐渐远去。
    眾人的临时证件,以及车辆的证件都让他们安然过去。
    那逐渐远去的灯光,像一列正在穿越计划经济最后铜版纸的剪影列车。
    也隨著国贸大厦工地的探照灯刺破晨雾时,眾人已经来到人民桥附近。
    时间不过五点钟。
    比以往快了一个小时。
    早来,意味著有更好品质的新鲜蔬菜,也意味著竞爭更激烈几分。
    人群越来越多,东门市场的喧囂撞面而来。
    謿山菜贩的竹扁担挑著成捆通心菜、广府鱼档的案板淌著珠江腥气。
    程建山停好车,缴纳了停车费,收好票据后,挑著箩筐,一家三口直奔熟悉的匯阳菜农的老摊。
    程阳跟著帮忙,最后挑著搬到三轮车上。
    王秀兰立即取出昨晚洗乾净的编织袋铺在车斗里,这样可以装多一些蔬菜。
    但是程阳却先行抽出了车斗里的两块板,横放过来后,就形成了双层。
    下层的蔬菜铺满,再用编织袋盖上。上层可以多放四个箩筐的蔬菜。
    这样一来,林秋锦的箩筐不仅可以放上去,自己家也能多买一些。
    当採购完成,老赵等人看著三轮车上下两层满满登登的情况,也自是羡慕。
    这能多卖很多钱。
    但这是程家小子的本事,也只有羡慕的份了。
    因为有了三轮车,程建山和王秀兰进货的蔬菜多了几种。
    抱著不和林秋锦衝突的第一要素,林秋锦卖青椒和番茄。
    程建山则是进了芥蓝、茄子、菜心三种。
    这一路过去,林秋锦和程建山轮流蹬,程阳和王秀兰推。
    到了地方,时间也才七点,比平时早了一个小时左右。
    早已准备的程阳,从车斗下方的暗格里,抽出一块乾净的带杆木板。
    木板上写著五个红漆字——万家鲜菜摊。
    “万家鲜”三个正楷字是用红油漆写的,每笔收尾都带著毛刺——笔是从废品站捡来的旧毛笔,笔锋早已开叉。
    隨之又抽出一块没有写字的木板,也拿出一块粉笔。
    將菜名都写上,连带林秋锦的青椒和番茄。
    程建山三人一脸愕然地看著程阳,不知他在搞什么。
    “爸,这些卖多少钱?我写上。”
    他们还未说话,就见程阳已经写上了进货的价格。
    这让父母两人面色一变。
    “儿子,你要做什么?”
    程阳避开老爸要拿木板的手,笑道:“是为了打出名气。將来我的开店计划也是这么做的。”
    “给买菜的人看看我们进货价格多少,卖多少,赚多少。且不偷秤,蔬菜品质好,这样將来才有好名头。”
    “爸妈,你们听我的。锦伯,等会我们去另外一边卖。这样不会影响到您。”最后程阳朝林秋锦说道。
    自己要打出“万家鲜”的名头,不能拿外人的利益开玩笑。
    说著,他將价格分列:
    芥蓝:进价0.2元/斤、售价0.3元/斤
    (市场价0.4-0.6元/斤,进货点:东门批发·可查)
    茄子:进价0.13元/斤、售价0.23元/斤
    (市场价0.3-0.5元/斤,进货点:东门批发·可查)
    菜心:进价0.2元/斤、售价0.3元/斤
    (市场价0.4-0.8元/斤,进货点:东门批发·可查)
    ——万家鲜菜摊,合理价、公平秤!
    这个价格,他稍微在基础上加上几分钱。
    而这价格也確实是东北市场的基础价格。他们进多一些才能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