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匯聚各方共识的机构

    第147章 ,匯聚各方共识的机构
    徐晨得知商人们愿意主动捐献粮一事之后,召集了这些掌柜,想了解他们是什么想法。
    毕竟这些人是什么德行后世网际网路曝光的太多了,他也了解的太透彻了。
    这些人越有钱便越小气,对待手下做事的工匠,工钱是能拖就拖,能省则省,全然不顾工匠们的生活艰辛。
    另一方面,他们在钱方面却有著自己的“准则”,该省的钱就要省,哪怕只有两块六,也会斤斤计较。该的绝不吝嗇,哪怕是四五千的公主费轻轻鬆鬆的拿出来。
    徐晨实在不认为自己的都督府有何特別之处,值得这些向来精明吝嗇的商人这么大的代价投入。
    大同都督府內,温掌柜等一眾大商家全部匯聚於此,他们正襟危坐,眼神中带著一丝敬畏与好奇,小心翼翼地看著大同社社长徐晨。
    这些商人走南闯北,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物,但像徐晨这样的乱世梟雄,他们还真是头一遭遇见。
    明明是个读书人,却毅然选择造反,成了旁人眼中的“贼寇”。
    可令人惊嘆的是,他带领下的护卫队,军规军纪竟然比明军要强上十倍百倍。在大同社的地盘上,社会秩序更是比大明其他地方好了不止十倍。
    虽说“路不拾遗,莜不闭户”有些夸张,但与大明其他地区相比,这里没有拦路打劫的马贼,没有占山为王的土匪,官员们也都廉洁守序,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
    最重要的是,徐晨身为大同社的头目,在绿林好汉眼中的“徐大王”,却丝毫没有贪图享乐的习性。
    他只有一个老婆,造反两三年来,每日吃的依旧是粗茶淡饭。这样的自律与克制,让商人们深感敬佩。他们明白能在拥有如此大的权力之后,还能这般吃苦忍耐的人,必定有著远大的志向,想必是贪图著整个天下,如此“忍人之所不忍”的气魄,他们虽感震撼,却也能够理解。
    然而,徐晨平日里最喜欢做的事情,却让这些商人觉得怪异至极。他时常带领一群农夫修水坝、修水渠、修路,帮助农夫收割粮食,待在乡间的时间比城市都多,完全不像是一个手握大权的梟雄该做的事。这样的举动,他们不要说亲眼见过,就连听闻都未曾有过。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著实喜欢大同社治下的这个秩序。因为在这样的秩序下,他们能够安心赚钱,而且是赚大钱。这对於视钱財如命的他们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吸引力。
    徐晨坐在主位上,喝了一口茶,而后缓缓放下茶杯,脸上带著温和的笑容,
    问道:“听说各位想捐献粮支持我护卫队,不知这消息是否属实?”
    温掌柜连忙起身,恭敬地说道:“某愿意出一万两银子,以助都督的军威。
    愿都督在战场上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常家掌柜也紧接著站起来,表態道:“某也愿捐八千两,略表心意,希望能为都督的大业添砖加瓦。”
    隨后,其他的掌柜纷纷开口,六千两银子、五千两银子-大家踊跃捐献,
    短短几刻钟,估算下来就捐了十几万两银子。
    由此可见,这些商人在大同社这半年確实赚得盆满钵满,要不然以他们一贯的吝嗇习性,是绝对不捨得如此大方的。
    徐晨微微点头,目光扫视眾人,说道:“礼下於人必有所求,各位如此大方捐助我大同社,想必是想要我大同社为各位做些什么事吧?不妨直言。”
    温掌柜连忙摇头,脸上堆著笑说道:“没有没有,我等纯粹是敬佩都督的雄才大略,希望能尽一份绵薄之力,让都督您战事顺利,並无其他所求。”
    徐晨却轻轻摇头,神色认真地说道:“无功不受禄,大同社向来秉持公正之道。要是各位不说出真实原因,某实难接受这份捐助。”
    这些商人听了,顿时面面相,他们怎么也没想到,送钱给徐晨,他竟然还不要。
    这有点超出他们的认知了,以往的朝廷官员,对他们敲骨吸髓才是常態,主动送钱还往外推的,那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温掌柜犹豫片刻后说道:“既然都督如此坦诚,我等也不再隱瞒。我等还真有所求,只求都督您占据榆林卫之后,不在榆林卫重复设卡徵税。除此之外,我等別无所求了。”
    徐晨恍然大悟,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而后饶有兴趣地问道:“榆林卫收税情况究竟如何?竟让各位如此困扰。”
    田然掌柜忍不住咬牙切齿地说道:“多,实在是太多了!他们收税高达我们货物价值的三成以上,有时候甚至能收到一半。而且收多收少全看他们的心情,
    毫无章法可言。更过分的是,有时候还要重复收税。我等这些年在这条商路上,
    被他们压榨得苦不堪言,对这些將门可谓是恨之入骨。都督您一定要为我等报仇,狠狠的教训这些人。”
    比起其他商队,田然確实是真正没有后台的,在这条商路上,他受的气也是最多的。要不是有米脂这个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只怕他都不知道破產了多少次。
    眼前这一幕让徐晨著实一愣。他没想到,这些商人竟然通过金钱驱动政府为自己打破贸易壁垒,以占据商品市场和原料產地。
    反观大同社下属的工匠和农户,在思想上还没有这般觉醒。这些商人却在朦朧之中,懂得想办法驱动大同社都督府为自己谋取利益。不得不说,他们不愧是这个时代的版本之子。
    而徐晨忽然意识到,大同社目前还缺乏一个能够有效沟通民间、匯聚各方共识的机构。
    以往的封建王朝模式,自然不需要这种机构,皇帝本身就是匯聚整个王朝意识的共同体。
    但他已经不打算再复製一个封建王朝了。那么建立这样一个凝聚共识的机构,此刻便显得势在必行了。
    不过,当下最要紧的还是即將到来的榆林之战,战后再和刘永,李文兵等人商议。
    徐晨思索片刻后说道:“我们大同社讲究的是有付出必有收穫。这样吧,你们捐献的银子就作为战爭债券。如果这一战胜利了,你们可以获得三成的利息,
    我们大同社以战利品来偿还这笔战爭债券:要是不幸战败了,这些战爭债券则成为废纸。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愿意,愿意,当然愿意。”商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他们本来就是打算捐款,只要徐晨收下了钱,他们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现在捐献的银子变成战爭债券,还有可能获得利息,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意外的收穫了,哪里还会有什么不愿意的呢?
    更关键的是他们对大同社有信心,对徐晨有信心,护卫队刚成立的时候就能以少胜多战胜榆林卫,现在兵精粮足,就更没有道理会失败了。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9月29日。
    阳光洒在肤施城的每一个角落,城池当中到处都是迴荡著振奋人心的战鼓声音。城中的居民全部来到军营附近,来送別即將踏上战场的家乡子弟兵。
    隨看激昂的战鼓声响彻云霄,孙可望的骑兵团作为先锋,率先踏上征程。
    骑手们身著轻便而坚固的鎧甲,手持锋利的长刀,膀下的骏马肥体壮,马蹄刨地,发出阵阵嘶鸣,仿佛也感受到了即將到来的战斗气息。在战鼓的激励下,他们如同一股黑色的旋风,缓慢出营地,而后快速向北方前进。
    骑兵团之后,是整齐排列的一团、二团、三团士兵~~。这些士兵身著崭新而漂亮的军服,那鲜艷的色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他们步伐整齐划一,犹如一个紧密的整体。长枪稳稳地扛在肩上,枪尖的刺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著冰冷而耀眼的光芒,仿佛在向世人展示著这支军队的威严与力量。
    土兵们个个面色红润,精神抖擞。他们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整齐的方队齐步前进时,上千人如同一个人一般,脚步声震得地面微微颤抖。这种高度的纪律性和整齐划一,让肤施城的百姓们大开眼界。
    肤施城的百姓们哪里见过如此精锐的部队。平日里,他们见惯了明军那叫子般的模样,土兵们衣衫楼,士气低落,毫无战斗力可言。哪怕是明军將领们的家丁,在这支队伍面前,也显得相形见出。
    人群中,温掌柜不禁发出一声惊嘆:“真可谓是王者之师啊!”
    他的眼中满是钦佩与讚嘆。看著这支队伍,他心中已然认定,此战虽然还未打响,但胜利的天平似乎已经倾向了大同社。
    榆林卫的情况,眾人皆知。榆林卫的家丁总数不超过一万人,而且还分散在十几家將门手中,人心不齐,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而大同社,仅仅眼前这样的精锐之师就有三支,榆林卫文拿什么来与之抗衡呢?
    其他商贾们也纷纷点头称是,脸上洋溢著兴奋的笑容。其中一人笑道:“精锐好啊,大漠的商队终於能打通了,明年的收入肯定能增加一倍!”
    就在眾人议论纷纷之时,队伍最后的火炮团缓缓出现。这火炮团的出现,瞬间將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惊呼和欢呼的声音此起彼伏,响彻整个肤施城。
    火炮团共有24门火炮,整齐排列,气势恢宏。其中十门是能发射五斤弹丸的轻型火炮,每门火炮全重1500斤。这些轻型火炮虽然相对较轻,但却具备较高的机动性。每门火炮由4匹强壮的战马拉著,战马高大威猛,肌肉賁张,它们步伐沉稳,拉看火炮缓缓前行。
    而那12门能发射十斤炮弹的重型火炮,则更显威严。每门火炮全重2800
    斤,庞大的身躯犹如一个个钢铁巨兽。每门火炮配备8匹战马拉拽,这些战马经过特殊训练,彼此配合默契,齐心协力地拉动著沉重的火炮。
    每一门火炮都擦拭得亮,炮身上的纹理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看它们的不凡。它们就像一个个威武十足的將军,静静地佇立在那里,散发著令人胆寒的气息。
    在明朝人眼中,徐晨所划分的轻型火炮,实际上已经是重型火炮的级別了;
    而那些重型火炮,简直就是传说中的攻城巨炮。
    大明的火炮,与眼前这支队伍的火炮相比差距悬殊。像常见的虎尊炮,只有百十来斤重,发射的也只是一些铅弹,那种两三百斤的小炮,射程近得可怜,说是火炮,其实不过是投石车的升级版罢了。
    这是因为大明所面临的敌人与西方截然不同。明军主要的对手是草原上飘忽不定的蒙古骑兵,为了能够追上这些骑兵,明军的火炮不得不追求机动性,以便在战场上能够快速移动,及时提供火力支援。所以,明军的火炮普遍较轻较小。
    而在遥远的西方,火炮最初的设计目的是用来攻陷坚固的城堡。传说中的乌尔班大炮,重达几方斤,就是专门为了攻克君士坦丁堡那坚不可摧的城墙而打造的。
    徐晨的这些火炮,无论是威力还是射程,都已经接近葡萄牙人卖给明朝的红衣大炮,远远超越了这个时代大明的火炮水平。这些重型大炮的出现,给了肤施百姓巨大的震撼,同时也在他们心中燃起了强烈的胜利希望。
    然而,徐晨此时却微微皱著眉头,心中有些不满。在他的设想中,一年製造个百十门火炮並非难事。但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封建时代手工作坊的生產效率之低,远远超出了他的想像。
    製造一门铁炮,工序繁琐至极。首先要用木头精心铸造一个木模,这个木模的尺寸和形状必须精確无误,否则后续的工作都会受到影响。接著,根据这个木模,用黏土小心翼翼地覆盖其上,製作一个泥模。
    这还不算完,泥模製成后,还需要费一两个月的时间让其自然阴乾。只有完成了这些前期准备工作,才能真正开始铸炮。也就是说,从准备工作开始到铸造出一门火炮,前后需要费三个月的时间。
    更为麻烦的是,泥模是一次性的,用过一次就无法再使用。如果要铸造下一批火炮,就必须重新製作泥模,一切又得从头开始,再等上三个月。
    大铁锤和他的工匠们,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日夜操劳,不辞辛苦,除去一些废炮,合格的火炮却仅仅铸造出了30门火炮。这样的效率,让徐晨心急如焚。
    无奈之下,徐晨决定给大铁锤“开掛”。他找到大铁锤,详细地讲述了铁模铸炮法。这种在封建时代堪称最先进的铸造技术,徐晨在歷史书上曾有过印象。
    他记得歷史书上还专门提到过,多少王侯將相的事跡都没能载入史册,而这个铁模铸炮法却被记录了下来,可见其珍贵程度。
    好在,这批新火炮按照徐晨的命令进行了改进。工匠们在火炮上添加了能上下移动的调节器,使得火炮在射击时可以更加精准地调整角度。同时,火炮架也得到了优化设计,结构更加稳固,机动性也大大增强。
    隨著这支军队的远去,他们的背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愈发高大。肤施城的百姓们站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去,他们心中充满了对这支军队的期待,期待著他们能在战场上取得辉煌的胜利,能保护好自己现在的生活,他们再也不想生活在大明的天空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