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6章 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关键问题
第1016章 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关键问题
冯保是为了大明好,这口铁箱真的派不得,就是地方有司配合,那也不行,因为光是诬告就顶不住。
而且地方有司一定不配合,或者把这口铁箱变成斗争的工具。
皇宫和通和宫就有类似的铁箱,里面最多的就是诬告,宫里好办,宫里是皇帝的家,在家里捕风捉影吊起来打,就解决问题了,可是放眼天下,就是胡闹了。
其实范远山清楚地知道危害,他就认为既然斗,就狠狠的斗,放到明面上斗,把这青天大老爷的皮拔了,让百姓好好瞧瞧,这都是些什么东西。
“光在顺天府放几百个也不行?”朱翊钧认真思索,询问冯保的意见。
“陛下,总不能什么都查吧,万一真的查出点什么来,怎么办?”冯保回答了陛下的问题。
政治要有弹性,就像稽税院稽税,也可以通过有价票证的税票进行讨价还价一样,政治一旦失去弹性,就会直接兵戎相见,这非常要命。
京师更不能放。
“行吧。”朱翊钧没有纠结,但没有恩准陆光祖的奏疏,范远山这尊大神是他自己请的,再难,这条路他也要走下去。
这个政策不合适,是不适合当下大明,不代表以后不适合中国。
万历维新的核心逻辑,还是苦一苦夷人,让肉食者们吃肉,穷民苦力们喝口汤,求的是一个最大共识,这也是鼎革,统治阶级为求自救的自我革新,是在旧的基础和框架上修修补补,这也是阶级论不适合大明的根本原因。
如果维新的核心动能,只能来源于大明本身,那就需要发动万民了。
路线不同,政策就不同,阶级论自然就成为了一个被人嫌弃的学说。
范远山的办法虽然不能用,但范远山讲,天不授人以权,地不假人以利,莫非人予人也,这个观点还是很有用的。
权利和义务,这两个概念,是从公私论中延伸出来的,人的权利并非天授予,而是人授予。
当这个概念一出,很多事情,都变得一目了然了起来,比如朝廷为何要收税、开海为何要和泰西红毛番一样奴隶土著、大明为何要如此苛责倭国等等,都有了结果。
天赋人权,从来都是一个宗教概念、幻想,而人赋人权,才是这个世界的根本逻辑。
当然,有些忠诚派,可以将其解读为:大明万民当下所享受的,万历维新带来的所有好处,都是皇帝用自己的名声换来的,所有残暴不仁的恶名,尽归皇帝一人,都是陛下这个人,赋予万民这些人权与利。
“高宗伯最近的话,越来越直白了,也不知道对他是好是坏。”朱翊钧拿起了另外一本奏疏。
这本奏疏是科道言官弹劾高启愚失仪,最近几次廷议,高启愚的话,越来越直接,这让朝中一些喜欢含蓄的士大夫不喜,弹劾自然接踵而来。
怎么能把话直接说出来呢?
面对弹劾高启愚也上了一本陈情疏,他讲了两个理由,回答了科道言官的质询,既然不是诬告,高启愚自然要明确给出答案。
高启愚是个进士,是个士大夫,他自然有涵养的功夫在身,但他抛弃了所有的涵养,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活跃在大明的舞台中心。
如此直白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高启愚认为,大明不够高效,诚然和过去相比,在考成法和吏举法两条皮鞭之下,大明这架庞大的官僚机器,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在运转,但远远不够。
含蓄,故意不把话说透、说明,影响了朝廷的高效运作。
在这种普遍含蓄之下,上级的命令无法有效下达,下级需要仔细揣摩上峰的话外之意,大明官吏把精力都浪费到内耗上去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要改变就要从文华殿上开始改变,文华殿不改变,大明官场就很难做出改变;
其次,高启愚认为,他作为礼部尚书,还作为一名独臣,就要讲别人不敢讲的话,过于和光同尘,那他高启愚就不是那个独臣了,这是他选择的路,他只能这么做下去。
路上的所有艰难险阻,不过都是些许风霜。
这两个答案,一个是给臣子的,一个是给皇帝的,但都是一个意思,他不会改变自己这种风格,并且会更加直白。
“冯大伴,你觉得呢?”朱翊钧问起了冯保这个内相对高启愚的看法。
“高宗伯是有恭顺之心的。”冯保斟酌了下,回答了这个问题,陛下屡次在高启愚单刀直入的时候,选择敲钟,不是厌恶,而是保护。
冯保太了解陛下了,陛下喜欢高启愚这种直来直去的性格,也希望大明官场可以更加高效一些。
“冯大伴,净挑朕喜欢听的话说。”朱翊钧斜着眼看了眼冯保,朱批了面前的两本奏疏,无论是弹劾还是高启愚的陈情疏,批复都是一样的:朕知道了。
“臣就是干这个的。”冯保乐呵呵的回答道,皇帝不喜欢听的话,冯保他真说了,皇帝又不高兴,还不如不说。
张居正的内部清党有了一个初步结果,并且详细的写了一本奏疏,呈送预览。
张党内部腐蚀的第一大原因,是结党营私,贪腐从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张网,这张网的每一个节点上,都是一个窝案,互相利用手中权力,互相给方便,互相迎贪送奢。
张居正治吏一辈子,他对官场太了解了。
大明纠错力量对张党失效,不是因为缺少骨鲠正臣,人人畏惧结舌,而是只要攻击这张网的任何一点,这张网就会兜头盖下,再加上朝中没有能够制衡张党的力量,哪怕是骨鲠正臣,也只能等待时机。
清党之前的张党,就是毁灭前的严党。
如果张居正不大举屠刀,就会步了严党的后尘,他死后,张党倒了,势必要牵扯到张居正,最后牵扯到万历维新。
哪怕是万历维新已经过了那个脆弱的时间,张党的轰然倒塌,一定会给万历维新带来损失,比如考成法、比如吏举法,比如清丈,比如还田,比如反腐司。
否定不了全部,就从个别开始否定,而后慢慢全盘否定,折腾到最后,万历维新功过二八开,就让人捧腹大笑了。
这些新政,无论损失了哪个,大明吏治就会变得格外艰难。
而张党内部贪腐的第二个原因,则是围猎,对骨鲠正臣的围猎,从未停止过。
而且这围猎的手段,最多的就是英雄难过美人关,不显山不露水,慢慢试,总能得手。
这个美人,一定是最合适的美女,腐蚀一个官吏,就是投其所好,哪怕是不好看,但能引起官吏共鸣就好。
张居正的出身不好,他出身千户之家,给辽王府看家护院,这就导致了,投靠张门的人,其实出身都不怎么好。
大明十六岁就要大婚,民间大部分十四岁就要嫁娶了,考中举人、进士时,往往孩子都有了。
这个时候,正妻是个乡下人,跟丈夫根本说不到一起去,妻子说的那些,对丈夫而言没有意义,丈夫说的那些,妻子根本不懂。
腐蚀这类人真的不要太简单。
以范远山为例,范远山的妻子,觉得父亲六十大寿要有面子,就要有一件国窖。
范远山稽税院衙门当值,这就非常犯忌讳,以范远山的俸禄,他们全家不吃不喝一年,才能买一件,自然就会有人嘀咕,范远山是不是在办案过程中,对某些神通广大之人,高抬贵手了?
范远山还不能讲,他但凡是跟妻子讲道理,妻子就会觉得范远山是当世陈世美,是忘恩负义,没有岳丈资助,范远山连读书都没法读,考中举人也没银子入京赶考!
难不成,让范远山跟妻子讲公私论?
类似的冲突会越来越多,范远山在家里如此糟心,突然有个知他、懂他、全心全意都在他身上的美人,范远山真的不会心动吗?
结党营私和围猎,就是大明官吏堕落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因,而官邸,锦衣卫和大狼狗,似乎正好克制了这两个手段。
官邸可是有锦衣卫巡逻的,而且众目睽睽,私下联袂勾结,哪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的?
围猎也是如此,官邸可是有宵禁的,你给朝廷当差,回家晚了,都要有理由,而且还要核实理由。
朱翊钧一本本处置着手中的奏疏,这眼看着就入了夜,他今天稍微早了些,去了王夭灼那里,看了眼六个月的孩子,就直接在皇后的寝宫歇了。
嘉靖二十一年宫变,道爷差点被勒死,这件事之后,大明皇帝就很少留宿后宫,而是招嫔妃来侍寝。
皇帝留宿王皇后宫中这事儿,也不是第一次了,从没人怀疑过皇帝和皇后之间的感情,连李太后这个婆婆都说不出半个不字来。
王夭灼这个儿媳,李太后还是非常满意的。
月上柳梢头,范远山又在加班,张门徐成楚在对张门进行全面稽查,案件很多,范远山只能披星戴月的把事情做完。
账目难不倒他,但他的神情极其焦虑。
反腐司果然和稽税院截然不同,他到反腐司第一天就表现出了与人逆行,就表现出了自己的格格不入,告诉所有人自己是个刺头,但他依旧需要应酬,而且都是推脱不了的应酬。
稽税院就专事稽税一事,陛下每年都足额交税,势要豪右就得交税,天王老子来了也没陛下大,所以稽税院做事,除了繁忙外,其实非常轻松,谁逃税就干谁,谁都不用理会。
可反腐司反腐,是官选官的内斗,情况复杂之外,人情往来,根本无法推脱。
“这么快就把美人计端上来了。”范远山靠在椅背上,轻轻揉动着额头,缓解自己的不安。
他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被围猎了,而且这张大网,才刚刚张开,他还以为最开始要走一套威逼利诱的流程,毕竟连海瑞被围猎,也是从威逼利诱开始的。
可他遭遇的第一计,就是美人计。
以前,范远山对美人计嗤之以鼻,不过是红粉骷髅罢了。
但他发现,他陷入这张大网的时候,这美人计确实是厉害的很。
陛下和皇后感情很好,若是王皇后病逝后,突然出现一个和王皇后长得很像、性格很像、说话很像、做事很像的女子,陛下会怎么办?
那就没什么万历五大案、万历四大案之争了,只有万历伪后案,陛下恐怕会杀到血流成河。
真的身处其中,范远山理解了为何这美人计会流传千年,仍然是十分好用的计策,因为这里面有个很绕的逻辑。
如果你认为自己会中计,你就不会中计;
但如果你中了计,就会认为自己没中计。
范远山意识到了这是围猎的美人计,所以,他没有深陷其中。
可是若是有一天,他会不会明知道是计,还骗自己说,这不是计呢?这才是最可怕的。
人本身是会欺骗自己的,骗自己相信虚妄。
事实上,很多人上当,都是清楚的知道了自己上当,依旧自己骗自己,心甘情愿。
范远山已经处理完了手中的账目,但他依旧不想回家,他的妻子变了。
官邸的房契下来了,范远山以为能消停一阵,但完全没有,最近他在搬家,反而事情变得十分麻烦,他的妻子要买一些他们完全无法负担的家具,一把太师椅,要七银,一台博古架,要四银,这些有什么用?
但妻子总是说,若有亲朋、同窗来家里拜访,多少有些寒酸,不依不饶,就是要买。
以前,他的妻子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衣服穿旧了就要打上布丁继续穿,还总是说,这缝缝补补又三年,后来他做了举人,他妻子依旧我行我素,甚至有点抠门。
自从他做了九品司会后,似乎一切都在改变,他的妻子就变了,样样都不能差了,唯恐让人看不起。
范远山反复说不用,公事在衙门做完,只有私交深厚才会来家中拜访,私交深厚,又怎么会因为区区一些家具,就看轻他呢?
范远山完全无法理解妻子的想法。
除此之外,孩子上学,别人要有的,自家孩子也要有,笔墨纸砚书,样样都要最好的,以前并不这样,他的妻子说,现在住进了这官邸,和之前不同,若是孩子不如人,丢人的是他这个御史。
范远山觉得这样完全不对,上学就是去学习的,怎么处处比拼这些身外之物?而且朝廷命令禁止了校舍攀比,携带之物,都有规定,校规校范十分严苛。
事实也是如此,妻子准备之物,什么都没用上。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事儿,都让范远山无奈,比如孩子生病了不去太医院的惠民药局,而是去一些个不知道哪个犄角旮旯的医馆,理由总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好酒都在巷子里。
这小病拖成了大病,最后还是要到惠民药局去拿药。
这些事,实在是太多了,多到范远山感觉到了由衷的疲惫,其实原因,范远山很清楚,一切都是因为妻子见识有些短浅的缘故。
他不是没有试图改变,他已经三十了,妻子年龄只小他两岁,早已经形成了稳固的思考逻辑,已经很难改变了。
“范御史,这是林姑娘送来的《矛盾说》,说是万历二年三经厂官刻版。”范远山的司务,拿着一本书和一封信放在了桌上。
司务刚从京师大学堂毕业不久,干劲十足,而且很有想法,范远山披星戴月,这司务直接直接住在了衙门的官舍里。
若是范远山三年考成上上,司务就能转为九品司会,正式拿到官身,就可以走范远山的路了。
在司务眼里,范御史是个很了不得的人,公正廉明,不怒自威。
“赵司务,把书还回去吧,这一本就要二十七银,我无福消受。”范远山将书翻开看了看,将书递了回去。
很喜欢,但不能要。
万历二年,矛盾说初版,那年拢共就刊印了四千本,后来元辅再次修改了矛盾说,删减了很多比较犯忌讳和影响陛下圣明的话,还做了大量的修改,修改后,混账话都是张居正在说,陛下处处圣明。
初版矛盾说揭露出一个根本事实,就是万历初年的陛下,虽然睿哲天成,但是在政治上,有比较幼稚的地方。
这初版非常珍贵,即便是抄本都很贵。
这个林姑娘,就是美人计里的美人,这个美人很特殊,林姑娘不仅年轻貌美,更是对矛盾说有很深的见解。
她不一样,她懂矛盾说。
“这封信,就不必了吧。”司务听闻这书这么贵,也是吓了一跳,矛盾说满大街都是,他还以为就是友人赠礼,就收下了,但这封书信,可算不上贿赂了。
范远山打开了书信,看了片刻,放在了桌上,重重的叹了口气。
“范御史先忙,下官先走了。”司务看范远山的神情不对,就赶紧离开,上官的私密事,还是少打听为妙。
“这个美人计,确实不好防备。”范远山看着窗外月朗星稀,面色凝重。
这个林姑娘真的很有分寸,她之所以把书和信交给司务,就是为了表现光明正大,告诉所有人,这里没有任何的龌龊,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正是通过司务转送,才显得落落大方。
万历维新之后,大明风气逐渐开放,一些个官宦人家的家学女子,也都读书,有些甚至称得上是满腹经纶,对很多事颇有见解,颇有女词人李清照之风。
这林姑娘今年才十八岁,是万历维新中长大的女子,性格很是开朗,行事颇为大方。
书信的内容也很干净,就是上次偶然见面后,她问了一些不懂的问题,当时范远山做了一些简短的回答,她回家后,仔细理解范远山所说,写了心得。
比如矛盾相继之理,矛盾是此起彼伏,但总是向上,比如矛盾无处不在,又要防止矛盾过度激化。
林姑娘在书信最后,也说了自己的苦恼,她已经十八岁了,是个老姑娘了,家里催逼成婚,但一成婚,她就没办法再继续做家学堂的女先生了。
林姑娘在西直门一个家学堂做女先生,这个家学堂,范远山很了解,是迁来京师富户在西直门外大厝园林区,营造的一家私塾,叫西山首善书院,学子一千四百人之多,男女学子都收。
这书院讲诸子百家,讲算学,讲矛盾说、公私论、生产图说,远近闻名,甚至连山西的豪奢户,都不远千里把孩子送到这里就学。
林姑娘的才学,自然可以到这家塾授课,但一成婚,再抛头露面,就不是很好,而且需要夫家应允,林姑娘自然是颇为忧愁。
“偶然吗?”范远山的手在桌上轻轻的敲动着,他不善钻营,不喜应酬,但有些推不开,他只能去参加,应酬期间以不适为由,到了院内休息,正好碰到了林姑娘。
正好?哪有那么多的巧合。
这绝不是偶然,他清楚的知道,这就是围猎。
范远山没有回信,他拧灭了石灰喷灯,站在门前,突然有点羡慕年轻的司务,他可以住在衙门的官舍里,夜已经深了,只要到这个点儿,他回不回去,都是一顿唠叨。
他不回去,妻子会念叨,会哭,哭他是个负心汉,哭他忘恩负义,哭他在外面鬼混;
他这个时间回去,妻子也会唠叨,朝廷一年给那么点俸禄,值得你如此劳心劳力,连家都不顾了吗?
范远山回家了,正如他想的那样,妻子的唠叨一直到他盥洗完都没结束,范远山一句话没有回答,唠叨声变的更加密集了起来。
他的眼前总是闪过林姑娘那温婉的笑容,还有那双像是闪着光的桃眼。
次日清晨,范远山起了个大早,临走的时候,他对着妻子询问道:“你最近是不是结交了新的姐妹?”
“你整天忙的不着家…”妻子说着说着就停了,她意识到了问题。
妻子只是乡下来的没见识,又不是蠢,家里的氛围越来越不对劲儿,丈夫总是沉默寡言,甚至强忍着一些怒气。
她丈夫是什么人,她能不清楚吗?
以前夫妻是家人,现在甚至有些形同陌路了。
范远山一提起,妻子终于意识到了不对,她前段时间,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个姐妹,这姐妹听闻了她的经历,总是为她打抱不平,三言两语,范远山能有今天,都是岳丈照拂。
但范远山少年聪慧多智,岳丈不资助也会有人资助,而且范远山考中举人就回报了这份恩情,夫妻之间从来不是谁欠谁的。
那些个名贵的家具真的有必要买吗?那些乱七八糟的规矩,她一个妇道人家真的要管吗?孩子绫罗绸缎、那些零碎,真的重要吗?
“我还得点卯就先走了,你仔细想想。”范远山看妻子的神情,不再多说,满是轻松的去了衙门。
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关键问题,范远山已经找到了。
针对他的围猎早就开始了,不是从他升官,才开始的,而是他在稽税院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开始对他的家人,对他的软肋,开始潜移默化的规训了。
人耳根子都软,但凡是站在你的立场说几句好话,就能博得好感,而后一点点灌输,不用数日,就能把人变成另外一个模样。
这张大网,不仅撒向了他,还有他的家人,简直是无孔不入,而且极难防范。
反腐司有早会,就是司议诸案,所有御史都要参加,陆阁老要去参加廷议,早会是徐成楚主持。
今天一反常态,平素十分高效的徐成楚,没有直接开始,而是静静的等着,徐成楚不说话,十七名御史都安安静静,足足等了近一刻钟的时间,提刑千户带着两名缇骑走了进来,将一名御史架走了。
被带走的御史,面色刷一下就变白了,连走路都走不稳当,被缇骑拖出了西厅。
所有御史都面面相觑,面色凝重。
“诸位,我等为反腐御史,纲宪事类定,贪腐罪加三等,反腐司兹事体大,百官恨之入骨,多少双眼睛看着,稍有风吹草动,弹劾连章而至,诸位,当引以为戒。”徐成楚在人被带走后,才开口说道。
这个活儿,不是那么好干的,有专门针对百官的北镇抚司,一旦有人弹劾,缇骑查实,就是罪加三等。
“好了,开始吧。”徐成楚开始了今日的议事。
议事结束后,范远山找到了徐成楚,将林姑娘的书信交给了徐成楚,而后将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儿,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徐成楚。
“我能不能回稽税院?稽税院清净。”范远山讲完了自己的事儿,又思虑了一番,才说道:“徐御史是全楚会馆门生,腰牌是陛下亲自给的,人尽皆知,他们不敢这么对付徐御史,却敢这么对付我。”
徐成楚也遭到过围猎,但要温和的多,绝没有如此来势汹汹!
一张大网,把范远山直接完全兜住,他逃无可逃,避无可避,稍有不慎,就是天塌地陷的大事。
“你讲的对,我背靠全楚会馆,是陛下眼里的骨鲠正臣,是继海瑞继续反腐利刃,他们不敢这么对付我。”徐成楚看着那封书信,看着那些娟秀小字,十分肯定的说道:“范御史骨鲠,这都扛住了,老实说,若是我,恐怕就中招了。”
徐成楚是楚人,他从一开始就是张居正门下,没人敢这么做,张居正是出了名的护犊子,这么做,张居正的报复十分狠厉。
“陆阁老上过奏疏,陛下不准,国事不是儿戏,这样,陛下正好召见了我询问清党之事,我面圣之时,面呈陛下。”徐成楚知道这次的转岗,范远山陷入了一个泥潭之中,他朝中没有靠山,这围猎的网,会越来越紧。
“谢徐御史。”范远山松了口气,最近一段时间,他的压力真的很大。
朱翊钧这才从徐成楚口中,得知了范远山被如此围猎。
“居然下了如此的本钱,那林姑娘素有贤名,连朕都有所耳闻。”朱翊钧颇为惊讶,这头拱火,那头挖墙脚,如此手段,范远山居然没有中计。
“陛下范远山很有才能,刚到反腐司,所有账目都井井有条,正因为有本事,才值得下这么大的本钱。”徐成楚十分肯定的说道。
范远山但凡是无能一点,这帮人不会下这么大的本钱去围猎他,因为不值。
“你将这块腰牌给他,日后若是再遭此等劫难,就让他到通和宫来找朕,朕给他撑腰。”朱翊钧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块腰牌,这是帝党腰牌。
徐成楚面色复杂的说道:“陛下,臣倒是觉得,这不是针对反腐司,而是针对范远山本人的,或者说,是为了抢先一步,在范远山身上下注。”
“这林姑娘,是范远山升官后的重注。”
(本章完)
冯保是为了大明好,这口铁箱真的派不得,就是地方有司配合,那也不行,因为光是诬告就顶不住。
而且地方有司一定不配合,或者把这口铁箱变成斗争的工具。
皇宫和通和宫就有类似的铁箱,里面最多的就是诬告,宫里好办,宫里是皇帝的家,在家里捕风捉影吊起来打,就解决问题了,可是放眼天下,就是胡闹了。
其实范远山清楚地知道危害,他就认为既然斗,就狠狠的斗,放到明面上斗,把这青天大老爷的皮拔了,让百姓好好瞧瞧,这都是些什么东西。
“光在顺天府放几百个也不行?”朱翊钧认真思索,询问冯保的意见。
“陛下,总不能什么都查吧,万一真的查出点什么来,怎么办?”冯保回答了陛下的问题。
政治要有弹性,就像稽税院稽税,也可以通过有价票证的税票进行讨价还价一样,政治一旦失去弹性,就会直接兵戎相见,这非常要命。
京师更不能放。
“行吧。”朱翊钧没有纠结,但没有恩准陆光祖的奏疏,范远山这尊大神是他自己请的,再难,这条路他也要走下去。
这个政策不合适,是不适合当下大明,不代表以后不适合中国。
万历维新的核心逻辑,还是苦一苦夷人,让肉食者们吃肉,穷民苦力们喝口汤,求的是一个最大共识,这也是鼎革,统治阶级为求自救的自我革新,是在旧的基础和框架上修修补补,这也是阶级论不适合大明的根本原因。
如果维新的核心动能,只能来源于大明本身,那就需要发动万民了。
路线不同,政策就不同,阶级论自然就成为了一个被人嫌弃的学说。
范远山的办法虽然不能用,但范远山讲,天不授人以权,地不假人以利,莫非人予人也,这个观点还是很有用的。
权利和义务,这两个概念,是从公私论中延伸出来的,人的权利并非天授予,而是人授予。
当这个概念一出,很多事情,都变得一目了然了起来,比如朝廷为何要收税、开海为何要和泰西红毛番一样奴隶土著、大明为何要如此苛责倭国等等,都有了结果。
天赋人权,从来都是一个宗教概念、幻想,而人赋人权,才是这个世界的根本逻辑。
当然,有些忠诚派,可以将其解读为:大明万民当下所享受的,万历维新带来的所有好处,都是皇帝用自己的名声换来的,所有残暴不仁的恶名,尽归皇帝一人,都是陛下这个人,赋予万民这些人权与利。
“高宗伯最近的话,越来越直白了,也不知道对他是好是坏。”朱翊钧拿起了另外一本奏疏。
这本奏疏是科道言官弹劾高启愚失仪,最近几次廷议,高启愚的话,越来越直接,这让朝中一些喜欢含蓄的士大夫不喜,弹劾自然接踵而来。
怎么能把话直接说出来呢?
面对弹劾高启愚也上了一本陈情疏,他讲了两个理由,回答了科道言官的质询,既然不是诬告,高启愚自然要明确给出答案。
高启愚是个进士,是个士大夫,他自然有涵养的功夫在身,但他抛弃了所有的涵养,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活跃在大明的舞台中心。
如此直白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高启愚认为,大明不够高效,诚然和过去相比,在考成法和吏举法两条皮鞭之下,大明这架庞大的官僚机器,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在运转,但远远不够。
含蓄,故意不把话说透、说明,影响了朝廷的高效运作。
在这种普遍含蓄之下,上级的命令无法有效下达,下级需要仔细揣摩上峰的话外之意,大明官吏把精力都浪费到内耗上去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要改变就要从文华殿上开始改变,文华殿不改变,大明官场就很难做出改变;
其次,高启愚认为,他作为礼部尚书,还作为一名独臣,就要讲别人不敢讲的话,过于和光同尘,那他高启愚就不是那个独臣了,这是他选择的路,他只能这么做下去。
路上的所有艰难险阻,不过都是些许风霜。
这两个答案,一个是给臣子的,一个是给皇帝的,但都是一个意思,他不会改变自己这种风格,并且会更加直白。
“冯大伴,你觉得呢?”朱翊钧问起了冯保这个内相对高启愚的看法。
“高宗伯是有恭顺之心的。”冯保斟酌了下,回答了这个问题,陛下屡次在高启愚单刀直入的时候,选择敲钟,不是厌恶,而是保护。
冯保太了解陛下了,陛下喜欢高启愚这种直来直去的性格,也希望大明官场可以更加高效一些。
“冯大伴,净挑朕喜欢听的话说。”朱翊钧斜着眼看了眼冯保,朱批了面前的两本奏疏,无论是弹劾还是高启愚的陈情疏,批复都是一样的:朕知道了。
“臣就是干这个的。”冯保乐呵呵的回答道,皇帝不喜欢听的话,冯保他真说了,皇帝又不高兴,还不如不说。
张居正的内部清党有了一个初步结果,并且详细的写了一本奏疏,呈送预览。
张党内部腐蚀的第一大原因,是结党营私,贪腐从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张网,这张网的每一个节点上,都是一个窝案,互相利用手中权力,互相给方便,互相迎贪送奢。
张居正治吏一辈子,他对官场太了解了。
大明纠错力量对张党失效,不是因为缺少骨鲠正臣,人人畏惧结舌,而是只要攻击这张网的任何一点,这张网就会兜头盖下,再加上朝中没有能够制衡张党的力量,哪怕是骨鲠正臣,也只能等待时机。
清党之前的张党,就是毁灭前的严党。
如果张居正不大举屠刀,就会步了严党的后尘,他死后,张党倒了,势必要牵扯到张居正,最后牵扯到万历维新。
哪怕是万历维新已经过了那个脆弱的时间,张党的轰然倒塌,一定会给万历维新带来损失,比如考成法、比如吏举法,比如清丈,比如还田,比如反腐司。
否定不了全部,就从个别开始否定,而后慢慢全盘否定,折腾到最后,万历维新功过二八开,就让人捧腹大笑了。
这些新政,无论损失了哪个,大明吏治就会变得格外艰难。
而张党内部贪腐的第二个原因,则是围猎,对骨鲠正臣的围猎,从未停止过。
而且这围猎的手段,最多的就是英雄难过美人关,不显山不露水,慢慢试,总能得手。
这个美人,一定是最合适的美女,腐蚀一个官吏,就是投其所好,哪怕是不好看,但能引起官吏共鸣就好。
张居正的出身不好,他出身千户之家,给辽王府看家护院,这就导致了,投靠张门的人,其实出身都不怎么好。
大明十六岁就要大婚,民间大部分十四岁就要嫁娶了,考中举人、进士时,往往孩子都有了。
这个时候,正妻是个乡下人,跟丈夫根本说不到一起去,妻子说的那些,对丈夫而言没有意义,丈夫说的那些,妻子根本不懂。
腐蚀这类人真的不要太简单。
以范远山为例,范远山的妻子,觉得父亲六十大寿要有面子,就要有一件国窖。
范远山稽税院衙门当值,这就非常犯忌讳,以范远山的俸禄,他们全家不吃不喝一年,才能买一件,自然就会有人嘀咕,范远山是不是在办案过程中,对某些神通广大之人,高抬贵手了?
范远山还不能讲,他但凡是跟妻子讲道理,妻子就会觉得范远山是当世陈世美,是忘恩负义,没有岳丈资助,范远山连读书都没法读,考中举人也没银子入京赶考!
难不成,让范远山跟妻子讲公私论?
类似的冲突会越来越多,范远山在家里如此糟心,突然有个知他、懂他、全心全意都在他身上的美人,范远山真的不会心动吗?
结党营私和围猎,就是大明官吏堕落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因,而官邸,锦衣卫和大狼狗,似乎正好克制了这两个手段。
官邸可是有锦衣卫巡逻的,而且众目睽睽,私下联袂勾结,哪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的?
围猎也是如此,官邸可是有宵禁的,你给朝廷当差,回家晚了,都要有理由,而且还要核实理由。
朱翊钧一本本处置着手中的奏疏,这眼看着就入了夜,他今天稍微早了些,去了王夭灼那里,看了眼六个月的孩子,就直接在皇后的寝宫歇了。
嘉靖二十一年宫变,道爷差点被勒死,这件事之后,大明皇帝就很少留宿后宫,而是招嫔妃来侍寝。
皇帝留宿王皇后宫中这事儿,也不是第一次了,从没人怀疑过皇帝和皇后之间的感情,连李太后这个婆婆都说不出半个不字来。
王夭灼这个儿媳,李太后还是非常满意的。
月上柳梢头,范远山又在加班,张门徐成楚在对张门进行全面稽查,案件很多,范远山只能披星戴月的把事情做完。
账目难不倒他,但他的神情极其焦虑。
反腐司果然和稽税院截然不同,他到反腐司第一天就表现出了与人逆行,就表现出了自己的格格不入,告诉所有人自己是个刺头,但他依旧需要应酬,而且都是推脱不了的应酬。
稽税院就专事稽税一事,陛下每年都足额交税,势要豪右就得交税,天王老子来了也没陛下大,所以稽税院做事,除了繁忙外,其实非常轻松,谁逃税就干谁,谁都不用理会。
可反腐司反腐,是官选官的内斗,情况复杂之外,人情往来,根本无法推脱。
“这么快就把美人计端上来了。”范远山靠在椅背上,轻轻揉动着额头,缓解自己的不安。
他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被围猎了,而且这张大网,才刚刚张开,他还以为最开始要走一套威逼利诱的流程,毕竟连海瑞被围猎,也是从威逼利诱开始的。
可他遭遇的第一计,就是美人计。
以前,范远山对美人计嗤之以鼻,不过是红粉骷髅罢了。
但他发现,他陷入这张大网的时候,这美人计确实是厉害的很。
陛下和皇后感情很好,若是王皇后病逝后,突然出现一个和王皇后长得很像、性格很像、说话很像、做事很像的女子,陛下会怎么办?
那就没什么万历五大案、万历四大案之争了,只有万历伪后案,陛下恐怕会杀到血流成河。
真的身处其中,范远山理解了为何这美人计会流传千年,仍然是十分好用的计策,因为这里面有个很绕的逻辑。
如果你认为自己会中计,你就不会中计;
但如果你中了计,就会认为自己没中计。
范远山意识到了这是围猎的美人计,所以,他没有深陷其中。
可是若是有一天,他会不会明知道是计,还骗自己说,这不是计呢?这才是最可怕的。
人本身是会欺骗自己的,骗自己相信虚妄。
事实上,很多人上当,都是清楚的知道了自己上当,依旧自己骗自己,心甘情愿。
范远山已经处理完了手中的账目,但他依旧不想回家,他的妻子变了。
官邸的房契下来了,范远山以为能消停一阵,但完全没有,最近他在搬家,反而事情变得十分麻烦,他的妻子要买一些他们完全无法负担的家具,一把太师椅,要七银,一台博古架,要四银,这些有什么用?
但妻子总是说,若有亲朋、同窗来家里拜访,多少有些寒酸,不依不饶,就是要买。
以前,他的妻子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衣服穿旧了就要打上布丁继续穿,还总是说,这缝缝补补又三年,后来他做了举人,他妻子依旧我行我素,甚至有点抠门。
自从他做了九品司会后,似乎一切都在改变,他的妻子就变了,样样都不能差了,唯恐让人看不起。
范远山反复说不用,公事在衙门做完,只有私交深厚才会来家中拜访,私交深厚,又怎么会因为区区一些家具,就看轻他呢?
范远山完全无法理解妻子的想法。
除此之外,孩子上学,别人要有的,自家孩子也要有,笔墨纸砚书,样样都要最好的,以前并不这样,他的妻子说,现在住进了这官邸,和之前不同,若是孩子不如人,丢人的是他这个御史。
范远山觉得这样完全不对,上学就是去学习的,怎么处处比拼这些身外之物?而且朝廷命令禁止了校舍攀比,携带之物,都有规定,校规校范十分严苛。
事实也是如此,妻子准备之物,什么都没用上。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事儿,都让范远山无奈,比如孩子生病了不去太医院的惠民药局,而是去一些个不知道哪个犄角旮旯的医馆,理由总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好酒都在巷子里。
这小病拖成了大病,最后还是要到惠民药局去拿药。
这些事,实在是太多了,多到范远山感觉到了由衷的疲惫,其实原因,范远山很清楚,一切都是因为妻子见识有些短浅的缘故。
他不是没有试图改变,他已经三十了,妻子年龄只小他两岁,早已经形成了稳固的思考逻辑,已经很难改变了。
“范御史,这是林姑娘送来的《矛盾说》,说是万历二年三经厂官刻版。”范远山的司务,拿着一本书和一封信放在了桌上。
司务刚从京师大学堂毕业不久,干劲十足,而且很有想法,范远山披星戴月,这司务直接直接住在了衙门的官舍里。
若是范远山三年考成上上,司务就能转为九品司会,正式拿到官身,就可以走范远山的路了。
在司务眼里,范御史是个很了不得的人,公正廉明,不怒自威。
“赵司务,把书还回去吧,这一本就要二十七银,我无福消受。”范远山将书翻开看了看,将书递了回去。
很喜欢,但不能要。
万历二年,矛盾说初版,那年拢共就刊印了四千本,后来元辅再次修改了矛盾说,删减了很多比较犯忌讳和影响陛下圣明的话,还做了大量的修改,修改后,混账话都是张居正在说,陛下处处圣明。
初版矛盾说揭露出一个根本事实,就是万历初年的陛下,虽然睿哲天成,但是在政治上,有比较幼稚的地方。
这初版非常珍贵,即便是抄本都很贵。
这个林姑娘,就是美人计里的美人,这个美人很特殊,林姑娘不仅年轻貌美,更是对矛盾说有很深的见解。
她不一样,她懂矛盾说。
“这封信,就不必了吧。”司务听闻这书这么贵,也是吓了一跳,矛盾说满大街都是,他还以为就是友人赠礼,就收下了,但这封书信,可算不上贿赂了。
范远山打开了书信,看了片刻,放在了桌上,重重的叹了口气。
“范御史先忙,下官先走了。”司务看范远山的神情不对,就赶紧离开,上官的私密事,还是少打听为妙。
“这个美人计,确实不好防备。”范远山看着窗外月朗星稀,面色凝重。
这个林姑娘真的很有分寸,她之所以把书和信交给司务,就是为了表现光明正大,告诉所有人,这里没有任何的龌龊,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正是通过司务转送,才显得落落大方。
万历维新之后,大明风气逐渐开放,一些个官宦人家的家学女子,也都读书,有些甚至称得上是满腹经纶,对很多事颇有见解,颇有女词人李清照之风。
这林姑娘今年才十八岁,是万历维新中长大的女子,性格很是开朗,行事颇为大方。
书信的内容也很干净,就是上次偶然见面后,她问了一些不懂的问题,当时范远山做了一些简短的回答,她回家后,仔细理解范远山所说,写了心得。
比如矛盾相继之理,矛盾是此起彼伏,但总是向上,比如矛盾无处不在,又要防止矛盾过度激化。
林姑娘在书信最后,也说了自己的苦恼,她已经十八岁了,是个老姑娘了,家里催逼成婚,但一成婚,她就没办法再继续做家学堂的女先生了。
林姑娘在西直门一个家学堂做女先生,这个家学堂,范远山很了解,是迁来京师富户在西直门外大厝园林区,营造的一家私塾,叫西山首善书院,学子一千四百人之多,男女学子都收。
这书院讲诸子百家,讲算学,讲矛盾说、公私论、生产图说,远近闻名,甚至连山西的豪奢户,都不远千里把孩子送到这里就学。
林姑娘的才学,自然可以到这家塾授课,但一成婚,再抛头露面,就不是很好,而且需要夫家应允,林姑娘自然是颇为忧愁。
“偶然吗?”范远山的手在桌上轻轻的敲动着,他不善钻营,不喜应酬,但有些推不开,他只能去参加,应酬期间以不适为由,到了院内休息,正好碰到了林姑娘。
正好?哪有那么多的巧合。
这绝不是偶然,他清楚的知道,这就是围猎。
范远山没有回信,他拧灭了石灰喷灯,站在门前,突然有点羡慕年轻的司务,他可以住在衙门的官舍里,夜已经深了,只要到这个点儿,他回不回去,都是一顿唠叨。
他不回去,妻子会念叨,会哭,哭他是个负心汉,哭他忘恩负义,哭他在外面鬼混;
他这个时间回去,妻子也会唠叨,朝廷一年给那么点俸禄,值得你如此劳心劳力,连家都不顾了吗?
范远山回家了,正如他想的那样,妻子的唠叨一直到他盥洗完都没结束,范远山一句话没有回答,唠叨声变的更加密集了起来。
他的眼前总是闪过林姑娘那温婉的笑容,还有那双像是闪着光的桃眼。
次日清晨,范远山起了个大早,临走的时候,他对着妻子询问道:“你最近是不是结交了新的姐妹?”
“你整天忙的不着家…”妻子说着说着就停了,她意识到了问题。
妻子只是乡下来的没见识,又不是蠢,家里的氛围越来越不对劲儿,丈夫总是沉默寡言,甚至强忍着一些怒气。
她丈夫是什么人,她能不清楚吗?
以前夫妻是家人,现在甚至有些形同陌路了。
范远山一提起,妻子终于意识到了不对,她前段时间,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个姐妹,这姐妹听闻了她的经历,总是为她打抱不平,三言两语,范远山能有今天,都是岳丈照拂。
但范远山少年聪慧多智,岳丈不资助也会有人资助,而且范远山考中举人就回报了这份恩情,夫妻之间从来不是谁欠谁的。
那些个名贵的家具真的有必要买吗?那些乱七八糟的规矩,她一个妇道人家真的要管吗?孩子绫罗绸缎、那些零碎,真的重要吗?
“我还得点卯就先走了,你仔细想想。”范远山看妻子的神情,不再多说,满是轻松的去了衙门。
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关键问题,范远山已经找到了。
针对他的围猎早就开始了,不是从他升官,才开始的,而是他在稽税院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开始对他的家人,对他的软肋,开始潜移默化的规训了。
人耳根子都软,但凡是站在你的立场说几句好话,就能博得好感,而后一点点灌输,不用数日,就能把人变成另外一个模样。
这张大网,不仅撒向了他,还有他的家人,简直是无孔不入,而且极难防范。
反腐司有早会,就是司议诸案,所有御史都要参加,陆阁老要去参加廷议,早会是徐成楚主持。
今天一反常态,平素十分高效的徐成楚,没有直接开始,而是静静的等着,徐成楚不说话,十七名御史都安安静静,足足等了近一刻钟的时间,提刑千户带着两名缇骑走了进来,将一名御史架走了。
被带走的御史,面色刷一下就变白了,连走路都走不稳当,被缇骑拖出了西厅。
所有御史都面面相觑,面色凝重。
“诸位,我等为反腐御史,纲宪事类定,贪腐罪加三等,反腐司兹事体大,百官恨之入骨,多少双眼睛看着,稍有风吹草动,弹劾连章而至,诸位,当引以为戒。”徐成楚在人被带走后,才开口说道。
这个活儿,不是那么好干的,有专门针对百官的北镇抚司,一旦有人弹劾,缇骑查实,就是罪加三等。
“好了,开始吧。”徐成楚开始了今日的议事。
议事结束后,范远山找到了徐成楚,将林姑娘的书信交给了徐成楚,而后将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儿,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徐成楚。
“我能不能回稽税院?稽税院清净。”范远山讲完了自己的事儿,又思虑了一番,才说道:“徐御史是全楚会馆门生,腰牌是陛下亲自给的,人尽皆知,他们不敢这么对付徐御史,却敢这么对付我。”
徐成楚也遭到过围猎,但要温和的多,绝没有如此来势汹汹!
一张大网,把范远山直接完全兜住,他逃无可逃,避无可避,稍有不慎,就是天塌地陷的大事。
“你讲的对,我背靠全楚会馆,是陛下眼里的骨鲠正臣,是继海瑞继续反腐利刃,他们不敢这么对付我。”徐成楚看着那封书信,看着那些娟秀小字,十分肯定的说道:“范御史骨鲠,这都扛住了,老实说,若是我,恐怕就中招了。”
徐成楚是楚人,他从一开始就是张居正门下,没人敢这么做,张居正是出了名的护犊子,这么做,张居正的报复十分狠厉。
“陆阁老上过奏疏,陛下不准,国事不是儿戏,这样,陛下正好召见了我询问清党之事,我面圣之时,面呈陛下。”徐成楚知道这次的转岗,范远山陷入了一个泥潭之中,他朝中没有靠山,这围猎的网,会越来越紧。
“谢徐御史。”范远山松了口气,最近一段时间,他的压力真的很大。
朱翊钧这才从徐成楚口中,得知了范远山被如此围猎。
“居然下了如此的本钱,那林姑娘素有贤名,连朕都有所耳闻。”朱翊钧颇为惊讶,这头拱火,那头挖墙脚,如此手段,范远山居然没有中计。
“陛下范远山很有才能,刚到反腐司,所有账目都井井有条,正因为有本事,才值得下这么大的本钱。”徐成楚十分肯定的说道。
范远山但凡是无能一点,这帮人不会下这么大的本钱去围猎他,因为不值。
“你将这块腰牌给他,日后若是再遭此等劫难,就让他到通和宫来找朕,朕给他撑腰。”朱翊钧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块腰牌,这是帝党腰牌。
徐成楚面色复杂的说道:“陛下,臣倒是觉得,这不是针对反腐司,而是针对范远山本人的,或者说,是为了抢先一步,在范远山身上下注。”
“这林姑娘,是范远山升官后的重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