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从上海来

    “大爷!大爷!”
    “许朝同志是不是住这栋楼?”
    许朝刚从食堂闪人返回红砖楼,一个穿裙装的女同志便在门卫接待室那块小窗户前问人。
    他自觉来者不善,放轻了脚步,准备悄悄溜进楼梯口。
    门卫老蒋却故意似的,一眼瞄著许朝,也不给他打掩护,大是热心肠似的扬了扬下巴。
    “喏,你身后那位同志就是许朝。”
    女同志转过身来,標誌的女生短髮,面庞端正,五官间透著一股英气,看长相大概三十多岁,肩挎一只女士小提包。
    这造型一看,百分之八十是个知识分子。
    现在能上宿舍楼找他的有两种人,一种是记者,另一种是同行。
    “许同志!你可教我好找呀!”女同志很快上前,高跟鞋噠噠噠噠的,还不忘回头对门卫老蒋感谢:“谢谢您啊大爷!”
    “不客气,我还得谢谢你的烟吶!”
    嗬,敢情一盒烟就把他卖了唄?
    许朝见躲不开了,只能礼貌地握手:“我是许朝,您这么急著找我是……?”
    女同志表现的很热情:“幸会幸会,我是李小霖,前几天才从上海过来的……我们能不能换个地方聊一聊?”
    宿舍楼下交谈確实显眼,对方又是位女同志。
    许朝对上海文学圈子几乎不大了解,除了知道王安忆王蒙王朔这几位作家,对其他人知之甚少。
    王蒙王朔甚至不算上海文学圈的,这俩人在九十年代以后哪儿都吃得开,不能以地区范畴论。
    此时许朝还不知道李小霖的身份。
    俩人到宿舍区大院里,幼儿园前笼罩著树荫的两条长凳上坐下。
    “我是上海《收穫》杂誌的一名普通编辑,前阵子我在《武林》上看到过你的名字,那时就挺好奇的,后来又在新闻联播上听到你的名字,所以这一趟我就不得不来了。”
    收穫啊,收穫他知道,这杂誌挺有名的,后来改名为《萌芽》的就是《收穫》。
    许朝不太好南方文学那一口,王安忆那本出名的《长恨歌》也就隨手翻了翻,他最开始知道《萌芽》还是因为这杂誌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主办单位之一。
    新概念出了个郭小四,他读高中的时候班里女同学都爱看什么《小时代》,从此他对上海文学完全失去兴趣。
    当然,许朝对《收穫》杂誌是没什么意见的,此时这可是文学界四大旦之一,地位不同凡响,能和《当代》打擂台。
    只能说,他还是低估了新闻联播的影响力。
    许朝害了声:“害!我这都是描金箱子白铜锁——外面好看里面空,就是被几家报纸围攻的时候义愤填膺,一时衝动给日报写了封信,还是太年轻了,没忍住脾气,就是没成想上了新闻联播。”
    “年轻好啊!年轻有热血,有朝气,而且我看了由你主要负责的那部译製片,你这么年轻,就能让北影的领导们把你的名字写在片头,这可不简单。”李小霖笑著补充了一句:
    “你以为我怎么找到你这宿舍楼的?北影厂里我还是认识几位熟人的,你可別拿瞎话蒙我。”
    不等许朝说话,李小霖直入主题:“我这趟过来,编辑部里是不知道的,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许朝同志,你考不考虑写一点严肃文学呢?”
    这许朝是真不做打算:“小霖编辑,我对严肃文学那是確实没想法,就好比七仙女下凡了,站在我面前,但怎么都不来电……只能说我不是做董永的材料,写写武侠更合我的胃口。”
    “也许是我没说清楚,是这样的。”李小霖慢慢说道:
    “这几年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故事雏形,一直想请一位合適的作家使它成熟,从根底上来讲,我的这个想法並不是传统的严肃文学,我追求的是立意深刻,而情节脱俗,绝不走传统寻根那一套。
    如果要写传统文学,以《收穫》的影响力,我请一位专攻此道的老作家完笔,是完全不用担心的。在来这趟之前,我和上影厂的几位朋友谈过,他们的意见是应当找一位年轻的新派作家。”
    “这么说吧,整个故事可能还存在著超越伦理的矛盾,是阴暗的,尖锐的,深刻的,你有兴趣试一试吗?”
    听到这里,许朝有一点点动心。
    他不知道今年忽如其来的崭露头角是好是坏,未来是否会有人一直盯著他抓小辫子,《收穫》能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给自己预备一条后路。
    “小霖编辑,你说的很认真,我会考虑考虑的,但是目前来说我应该抽不开身思考严肃文学。这个月我刚刚进了个剧组,可能很长一段时间要研究剧本。”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神秘的大佛估摸著就能掏空他,指不定后半年译製组又有任务。
    《收穫》这回投来的橄欖枝还是不轻易接的好。
    那句话怎么说来著?
    嗯,先观察观察。
    李小霖知道这是婉拒的意思,但依然不死心地试探了一句:“这场戏拍完以后,我们有没有坐下来进行更深入交流的机会?”
    “当然有!我虽然不是搞严肃文学的料,但也不介意接受接受高雅文艺的薰陶,得雅俗共赏才行。”
    “那咱们就这么说定了,等你剧组结束了,我们再坐下来交流。”
    许朝把人送到北影厂宿舍区门口,诚意表现的很足。
    李小霖转身,拢了拢肩上的小提包,嘆了口气。
    就在她回到招待所门口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吸引了她的目光。
    “哟,聂先生,你怎么从广州过来了?”
    另一个看起来五十多岁的同志与李小霖握手,面有笑意,含著一些惊讶:“小霖同志,咱们上回见还是在《浙江文艺》吧?李主编身体怎么样?”
    “我爸身体健朗著呢!哎,您怎么到京城来啦?是又要开什么会,有瞒著我们上海文艺圈的是不是?”
    聂先生大笑,没说实话:“我是受老朋友邀请,进京会面来的。”
    “原来如此!我也是来拜访一个老朋友的。”
    两人心照不宣,没一句实话,很是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