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被关在地窖里的十几人……
被关在地窖里的十几人, 除了早餐吃了点红薯野菜粥,已经一天没吃东西没喝水了,又是夏日, 哪怕地窖温度比外面低的多,可一个个还是又饿又渴, 喊着:“外面有人吗?我们是下乡插队的知青, 快放我们出去!”
“真的有人!”叶甜一下子激动了, 循着声音走到厨房锁着的门前,把耳朵贴在门上听着里面动静,里面断断续续传来不高的声音。
罗喻义和沈志明三人也都好奇的走过来听着里面声音, 听到里面人的自我介绍,面色有些凝重:“是知青。”
在他们心中,知青和他们才是一个群体, 现在有知青在里面关着,他们头一个反应就是‘不好’。
叶甜瞪大了眼睛:“这些知青不会是新来的吧?”
罗喻义摇头说:“不可能, 我们下乡到临河大队这么久,你可见过临河大队欺负过谁?”
就是他们这些知青, 也因为有许明月的打招呼,以及每天来临河大队询问他们情况,临河大队的人别说欺负他们了, 甚至因为他们都是城里的知识青年, 哪怕他们刚来不会干什么重体力活, 村里人也没有怪他们, 除了刚来时赶上了春耕,罗喻义和沈志明两人因为是男青年,挑秧苗吃了些苦头,叶甜和闫春香也因为适应不了乡下的生活, 格外劳累外,春耕之后,现在大队分给他们的任务都是挖土的活。
挖土虽然也很累,但相比挑土、抬石头,已经是所有活里最轻松的了,他们本村的妇女还有要挑土的呢。
“那为啥把他们关里面?”叶甜有些着急。
她生怕这次关的是这些陌生知青,下次关的就是她们了。
罗喻义眉头微皱地问叶甜:“上午大队部好像发生了什么事,你当时不是跑回来看热闹了吗?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躲到荷叶丛里摘莲蓬去的叶甜有些心虚的垂下了视线,马上又抬起脸,理不直气也壮地说:“他们说的鸟语我又听不懂!我能打听出啥啊?”
几个知青中,除了叶甜是海市的外,两个男生都是北方的,北方人就更听不懂南方山村里的土话了。
沈志明问:“那你总有眼睛看吧?你就没看出点啥?”
叶甜伸手比着自己的小个子,“我就这么点高,里里外外都是人,我能看到啥?”
反正偷懒是肯定不能说自己偷懒的!
闫春香的口音是和其它三人完全不同的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普通话,说:“我们现在也不知道里面关的什么人,但傍晚许主任来接人的时候,没有让书记他们把人放出来,估计是有什么事吧?对了,咱们大队部的大铁锁不是还被人砸了吗?”
罗喻义和叶甜几人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站在厨房外面听着里面的叫喊声不说话了。
还没到双抢时期,他们都还不知道临河大队的粮仓就在大队部,但他们自己带的钱粮可都在大队部后院的房间里放着呢,哪怕房间门上有锁,可大队部大门那么大的大铁锁都能被砸了,他们房间门上的小锁和小锁扣,能逃的过?
大队部除了临河大队的办公场所,就只住着他们几个知青了,别不是针对他们几个来的吧?
想到这些人如果真趁着临河大队的人不在的时候闯进大队部,抢了他们钱粮,他们身在这大河以南,赚的工分又不多,要是有什么事情,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这样一想,几个人面色都不好了起来。
罗喻义沉着脸说:“累了一天,热水烧的也差不多了,你们俩先去洗把脸,我去煮粉丝,有什么事明天早上等许主任来了,我们问问许主任就知道了。”
闫春香也说:“真要有什么事,也不会关在大队部,江建军书记难道不知道我们四个人住在这?”
几个人闻言都觉得有道理。
要真是知青,关在知青们住的地方,有什么事的话,他们几个还能不站在知青那一边,把被关押的知青们给放了?
他们对于刚来第一天就去火车站接他们,之后对他们几个知青一直很关照客气的许明月还是很有几分信任的,决定明天早上问问情况。
四个人早就累的半死,叶甜吃了太多新鲜清甜的莲子,把原本红润的嘴唇吃的有些乏青,和闫春香两人一人拿了个木盆,进房间进行简单的清洗去了。
她们在河边同样已经清洗了胳膊和腿上的泥,主要是擦洗身上的汗渍。
等她们洗完澡出来,罗喻义煮的粉丝汤也好了,简单的一点菱角菜菜和切碎的粉丝,加了点盐,虽不多好吃,可红薯粉的味道本就不差,除了没有油水外,倒也不比他们在城里吃的差。
本来城里就也没什么油水。
还有一道凉拌芡实藤。
芡实浑身都是尖锐的利刺,包括芡实果实、芡实叶、芡实藤,但剥开芡实藤外表长满利刺的皮,里面的茎秆生吃口感清甜爽口,宛若藕带,炒着吃清脆鲜甜、凉拌着吃更是夏日里一道难得的开胃小菜。
几个城里来的知识青年,过去从未吃过芡实藤和菱角菜,都是来了临河大队后,跟着临河大队的小孩子们学的,割了芡实和芡实藤回来,剥芡实米,凉拌芡实藤,哪怕刚开始时,他们的手都被扎的满手血刺,身上、腿上都爬上过不少蚂蟥,时间长了,这道他们过去从未吃过的芡实藤,已经成为了他们在夏日里仅次于莲蓬、菱角的美食了。
地窖里关着的人,一连喊了十几分钟,明明外面有响动,可就是没人回应,他们本就又饿又渴,手脚还被麻绳绑着,喊了一会儿就喊不动了,嗓子就跟冒烟了一样,头晕沉沉的。
罗喻义几人沉默的低着头吃着碗里的菱角菜粉丝汤,叶甜的眼睛频频向厨房的方向看去。
罗喻义提醒了她一句:“别看了,看了也没用,厨房门锁了,没有钥匙,你还能砸锁不成?”
闫春香默默吃着碗里的菱角菜,说:“我想在院子里开两块地出来,种些萝卜蔬菜,你们要一起吗?”
罗喻义和沈志明三人都惊讶的看向了闫春香。
他们插队下乡的时间本就是四月份了,山上的竹笋、蕨菜、枸杞菜,野地里的野菜,各种吃的一大堆,他们刚来时,除了跟大队部赊欠的一些红薯、红薯粉、杂粮外,就没有为蔬菜费神过,实在是这边的物产太丰富了些,更别说到了六七月后,清甜的莲藕、莲子、菱角菜、芡实藤也都能吃了,他们又跟着本地人拉菱角菜、芡实藤回来做菜,全是他们过去没吃过的,连吃了好些天,都还没吃腻,真没想过自己开地种菜的事。
闫春香说:“芡实藤和菱角菜也吃不了太久吧?等菱角菜和芡实藤老了,冬天我们总要吃菜吧?这都七月了。”
“这我确实没想到。”罗喻义过去是城里长大的,又是家里的长子,一直在学校里读书,也没种过地,一时间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叶甜也为难地说:“我也没种过地,我不会可咋办呀?”
每天上工累都累死了,她是真的干不了一点活了。
她早就盯上了养鸭场放鸭的活,要不是现在养鸭场养的鸭子少,暂时不招工,不然她早就贿赂大队书记,将她安排到养鸭场去养鸭子了。
罗喻义也不惯着叶甜,说:“不会就跟着学吧,我也不会。”他看向闫春香和沈志明,“有什么要我们做的,就跟我们说,这里只有我们四个人,我们还是要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才好,你们觉得呢?”
沈志明和闫春香都没什么意见。
叶甜鼓着脸颊闷闷不乐,她不想干活,但又知道这种种菜的事不干不行,菜她总要吃的呀。
她眼珠转了转。
说到吃菜,她发现本地人会摘野生的菱角,用刀剥出里面的菱角米当菜。
她这次能从隔壁建设大队调来临河大队,多亏了家里使力,她怕她长时间离开家,家里人就把她忘了,她又没什么东西能给家里寄的,就想能不能摘些菱角,把菱角米晒干了后,给家里人寄一些去。
那大河的河面上漂浮着的一望无际全是野生菱角,摘都摘不完!
等她寄了菱角米回去,就让她爸妈寄钱过来,到时候可以花钱买菜吃!
*
吃过晚饭,他们就回房间睡了,夜里厨房地窖里时不时传出的叫喊声,在寂静的夏夜中,越发的清晰起来,和他们差不多的普通话,喊的几个人都心神不宁,好几次都想去厨房,打开地窖的石板,问问他们是什么情况。
一直到早上大公鸡鸣叫,将几个人叫醒,凌晨五点多钟,夏日的天边就已经是一片半白得鸦青色,平日里这个时候,许明月已经将几个专家送过来了,但今天大队部的知青们,站在大队部的大门前,看着不远处荒山门口的大河口,左等右等,都不见蒲河口的那道熟悉的乌篷船过来。
“真的有人!”叶甜一下子激动了, 循着声音走到厨房锁着的门前,把耳朵贴在门上听着里面动静,里面断断续续传来不高的声音。
罗喻义和沈志明三人也都好奇的走过来听着里面声音, 听到里面人的自我介绍,面色有些凝重:“是知青。”
在他们心中,知青和他们才是一个群体, 现在有知青在里面关着,他们头一个反应就是‘不好’。
叶甜瞪大了眼睛:“这些知青不会是新来的吧?”
罗喻义摇头说:“不可能, 我们下乡到临河大队这么久,你可见过临河大队欺负过谁?”
就是他们这些知青, 也因为有许明月的打招呼,以及每天来临河大队询问他们情况,临河大队的人别说欺负他们了, 甚至因为他们都是城里的知识青年, 哪怕他们刚来不会干什么重体力活, 村里人也没有怪他们, 除了刚来时赶上了春耕,罗喻义和沈志明两人因为是男青年,挑秧苗吃了些苦头,叶甜和闫春香也因为适应不了乡下的生活, 格外劳累外,春耕之后,现在大队分给他们的任务都是挖土的活。
挖土虽然也很累,但相比挑土、抬石头,已经是所有活里最轻松的了,他们本村的妇女还有要挑土的呢。
“那为啥把他们关里面?”叶甜有些着急。
她生怕这次关的是这些陌生知青,下次关的就是她们了。
罗喻义眉头微皱地问叶甜:“上午大队部好像发生了什么事,你当时不是跑回来看热闹了吗?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躲到荷叶丛里摘莲蓬去的叶甜有些心虚的垂下了视线,马上又抬起脸,理不直气也壮地说:“他们说的鸟语我又听不懂!我能打听出啥啊?”
几个知青中,除了叶甜是海市的外,两个男生都是北方的,北方人就更听不懂南方山村里的土话了。
沈志明问:“那你总有眼睛看吧?你就没看出点啥?”
叶甜伸手比着自己的小个子,“我就这么点高,里里外外都是人,我能看到啥?”
反正偷懒是肯定不能说自己偷懒的!
闫春香的口音是和其它三人完全不同的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普通话,说:“我们现在也不知道里面关的什么人,但傍晚许主任来接人的时候,没有让书记他们把人放出来,估计是有什么事吧?对了,咱们大队部的大铁锁不是还被人砸了吗?”
罗喻义和叶甜几人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站在厨房外面听着里面的叫喊声不说话了。
还没到双抢时期,他们都还不知道临河大队的粮仓就在大队部,但他们自己带的钱粮可都在大队部后院的房间里放着呢,哪怕房间门上有锁,可大队部大门那么大的大铁锁都能被砸了,他们房间门上的小锁和小锁扣,能逃的过?
大队部除了临河大队的办公场所,就只住着他们几个知青了,别不是针对他们几个来的吧?
想到这些人如果真趁着临河大队的人不在的时候闯进大队部,抢了他们钱粮,他们身在这大河以南,赚的工分又不多,要是有什么事情,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这样一想,几个人面色都不好了起来。
罗喻义沉着脸说:“累了一天,热水烧的也差不多了,你们俩先去洗把脸,我去煮粉丝,有什么事明天早上等许主任来了,我们问问许主任就知道了。”
闫春香也说:“真要有什么事,也不会关在大队部,江建军书记难道不知道我们四个人住在这?”
几个人闻言都觉得有道理。
要真是知青,关在知青们住的地方,有什么事的话,他们几个还能不站在知青那一边,把被关押的知青们给放了?
他们对于刚来第一天就去火车站接他们,之后对他们几个知青一直很关照客气的许明月还是很有几分信任的,决定明天早上问问情况。
四个人早就累的半死,叶甜吃了太多新鲜清甜的莲子,把原本红润的嘴唇吃的有些乏青,和闫春香两人一人拿了个木盆,进房间进行简单的清洗去了。
她们在河边同样已经清洗了胳膊和腿上的泥,主要是擦洗身上的汗渍。
等她们洗完澡出来,罗喻义煮的粉丝汤也好了,简单的一点菱角菜菜和切碎的粉丝,加了点盐,虽不多好吃,可红薯粉的味道本就不差,除了没有油水外,倒也不比他们在城里吃的差。
本来城里就也没什么油水。
还有一道凉拌芡实藤。
芡实浑身都是尖锐的利刺,包括芡实果实、芡实叶、芡实藤,但剥开芡实藤外表长满利刺的皮,里面的茎秆生吃口感清甜爽口,宛若藕带,炒着吃清脆鲜甜、凉拌着吃更是夏日里一道难得的开胃小菜。
几个城里来的知识青年,过去从未吃过芡实藤和菱角菜,都是来了临河大队后,跟着临河大队的小孩子们学的,割了芡实和芡实藤回来,剥芡实米,凉拌芡实藤,哪怕刚开始时,他们的手都被扎的满手血刺,身上、腿上都爬上过不少蚂蟥,时间长了,这道他们过去从未吃过的芡实藤,已经成为了他们在夏日里仅次于莲蓬、菱角的美食了。
地窖里关着的人,一连喊了十几分钟,明明外面有响动,可就是没人回应,他们本就又饿又渴,手脚还被麻绳绑着,喊了一会儿就喊不动了,嗓子就跟冒烟了一样,头晕沉沉的。
罗喻义几人沉默的低着头吃着碗里的菱角菜粉丝汤,叶甜的眼睛频频向厨房的方向看去。
罗喻义提醒了她一句:“别看了,看了也没用,厨房门锁了,没有钥匙,你还能砸锁不成?”
闫春香默默吃着碗里的菱角菜,说:“我想在院子里开两块地出来,种些萝卜蔬菜,你们要一起吗?”
罗喻义和沈志明三人都惊讶的看向了闫春香。
他们插队下乡的时间本就是四月份了,山上的竹笋、蕨菜、枸杞菜,野地里的野菜,各种吃的一大堆,他们刚来时,除了跟大队部赊欠的一些红薯、红薯粉、杂粮外,就没有为蔬菜费神过,实在是这边的物产太丰富了些,更别说到了六七月后,清甜的莲藕、莲子、菱角菜、芡实藤也都能吃了,他们又跟着本地人拉菱角菜、芡实藤回来做菜,全是他们过去没吃过的,连吃了好些天,都还没吃腻,真没想过自己开地种菜的事。
闫春香说:“芡实藤和菱角菜也吃不了太久吧?等菱角菜和芡实藤老了,冬天我们总要吃菜吧?这都七月了。”
“这我确实没想到。”罗喻义过去是城里长大的,又是家里的长子,一直在学校里读书,也没种过地,一时间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叶甜也为难地说:“我也没种过地,我不会可咋办呀?”
每天上工累都累死了,她是真的干不了一点活了。
她早就盯上了养鸭场放鸭的活,要不是现在养鸭场养的鸭子少,暂时不招工,不然她早就贿赂大队书记,将她安排到养鸭场去养鸭子了。
罗喻义也不惯着叶甜,说:“不会就跟着学吧,我也不会。”他看向闫春香和沈志明,“有什么要我们做的,就跟我们说,这里只有我们四个人,我们还是要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才好,你们觉得呢?”
沈志明和闫春香都没什么意见。
叶甜鼓着脸颊闷闷不乐,她不想干活,但又知道这种种菜的事不干不行,菜她总要吃的呀。
她眼珠转了转。
说到吃菜,她发现本地人会摘野生的菱角,用刀剥出里面的菱角米当菜。
她这次能从隔壁建设大队调来临河大队,多亏了家里使力,她怕她长时间离开家,家里人就把她忘了,她又没什么东西能给家里寄的,就想能不能摘些菱角,把菱角米晒干了后,给家里人寄一些去。
那大河的河面上漂浮着的一望无际全是野生菱角,摘都摘不完!
等她寄了菱角米回去,就让她爸妈寄钱过来,到时候可以花钱买菜吃!
*
吃过晚饭,他们就回房间睡了,夜里厨房地窖里时不时传出的叫喊声,在寂静的夏夜中,越发的清晰起来,和他们差不多的普通话,喊的几个人都心神不宁,好几次都想去厨房,打开地窖的石板,问问他们是什么情况。
一直到早上大公鸡鸣叫,将几个人叫醒,凌晨五点多钟,夏日的天边就已经是一片半白得鸦青色,平日里这个时候,许明月已经将几个专家送过来了,但今天大队部的知青们,站在大队部的大门前,看着不远处荒山门口的大河口,左等右等,都不见蒲河口的那道熟悉的乌篷船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