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这次的高考是十年来的……
这次的高考是十年来的第一次, 相当于十三届的考生,齐聚一届,规模空前的盛大, 考生之多也是难以想象的。
光是批改试卷,就花了很多天的时间, 而录取通知书的到达, 基本也都是先本地, 后外地。
主要是这年头交通缓慢,本地离的近,消息和邮递也快, 第一批的通知书也送的最快。
被录取的还不是临河大队本大队的学生,而是出自深山里的一个姑娘,也是临河小学第一届的女学生, 名叫孙萱草。
孙萱草原名本叫孙小草,当时由于女孩子中, 名叫小草、大丫的人太多了,重合很多, 当时负责报名的知青老师,就给她改名为孙萱草。
孙萱草也不知道是因为深山里送邮件不易,还是其它什么原因, 留下的地址并不是她深山中的家, 而是临河大队的临河小学。
邮递员不知道孙萱草不是临河大队的人, 信送到临河小学的门口, 就大声的嚷嚷起来:“孙萱草!孙萱草在吗?有你的信!”
此时正值寒冬,孙萱草本该到了嫁人的年纪,可她在临河小学学了多年,在临河小学多待一个月, 就能多领一个月的粮食,她家人也希望她能嫁到临河大队来,将来不论是进临河大队的厂里工作,还是进临河小学工作,对家里都是助力,尤其是如果她嫁了临河大队,将来有机会把她的兄弟们也都拉拔到临河大队的工厂里来上工,那她们家就因她改换门庭了。
时间刚进入阳历的78年,今年的新年在二月,此时正值一月中旬,距离寒假还有十多天。
孙萱草也不知是在等待通知书,还是什么原因,留在了学校帮着照顾年纪小的学弟学妹们,偶尔还给学弟学妹们上上课。
听到有人叫孙萱草的名字,门卫那大嗓门就朝着学校里面喊了起来:“孙萱草!孙萱草!有你的信!”
待在低年级学弟学妹教室的孙萱草长这么大,第一次有她的信件,她有些不敢置信的飞奔出来,接过邮递员递过来的信。
信的封面就是很普通的牛皮纸封面,上面有一张盖了黑戳的邮票。
知青老师们和本地老师们全都围了过来,好奇的看着她手中的信。
信的寄件地址是本市的一个中专师范学院。
“快看看!快打开看看里面写的什么?”哪怕很多人通过寄件地址,已经猜出来里面是什么了,可大家还是止不住的兴奋,让孙萱草赶紧拆信。
她表哥赵青山等不及,一把抽过她手中的信件,就要从信件口子那里撕开。
“哎!”孙萱草又气又急,赶紧又从赵青山手里夺了回来:“你小心点儿!别撕坏了!”
“你磨磨唧唧的!”赵青山有些无奈的嘟囔。
他二十岁了,去年已经娶妻了,也是今年参加的高考成员之一,临河中学毕业之后,他就考入了临河包装厂,现在是临河包装厂的工人。
现在和孙萱草一样,留在临河小学里等通知。
其他人都纷纷指责赵青山:“就是,你把信还给萱草,让萱草拆。”
“萱草,你快看看信封里面是什么!”
“对呀萱草,快拆看看看!”
孙萱草抢过来信封后,很是小心从信封口,一点一点的将用米糊贴住的纸张撕开,抽出里面的信纸和录取通知书来。
通知书是一张纯白色的纸,上面的字是打印出来的,但开头却是手写的,只见上面写着‘xx师范学院’下面一行是‘新生录取通知书’,然后是‘师范学院物资科’转‘孙萱草’同志,经‘xx市招生办’批准你入学‘xx中等师范学院’‘教育类’专业学习,请于1978年二月二十七日前,凭本通知到学校报到。
下面是录取学校的盖章和年月日。
信封里一共两张纸,录取通知书的底下还有一张新生入学注意事项,其中第一项,就是‘自带马列、毛主席著作和学习用书’。
后面还有什么‘带上户口、粮、油等副食品关系’‘带三张半身正面一寸照’‘自带讲义费五元’等等。
小小的两张纸,孙萱草和围在她周围的人,是看了又看,仿佛都看不够一般,大家羡慕的看着孙萱草。
尤其是带她到大的知青老师们,他们都还不知道自己未来怎么样,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就已经先他们一步,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了。
孙萱草拼命的用袖子擦眼泪,生怕眼泪落到录取通知书上,弄花弄皱了录取通知书,通知书就没用了。
她又哭又笑,忍不住转头看向围在她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们:“叶老师,我考上了!”
“闫老师,我考上大学了!”
“罗老师,我考上了!”
她又哭又笑,哭声止不住,笑声也止不住。
当初和她一起入学的女孩子们,就只剩下她还在学校里上学,没有嫁人,剩下的几十个女孩子,有的上了两三年就回去嫁人了,有的后来考入了临河大队的养鸡场、养鸭厂里工作,就没再读了。
只有她,还一直坚持着。
她本来没有想那么多,就是想留在学校里,想着能留校当个老师也不错。
她只是不想再回到深山里去了。
她比别的女孩子幸运的是,她有她阿妈支持她。
叶甜和罗喻义他们也为这个深山里出来的女孩子感到高兴。
深山里的女孩子想要继续学习,太难了!
这么多年,学校因为未女孩子提供糠米的政策,吸引了不少深山里出来的女孩子们,可她们总是上到中途了,就会被她们的父母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叫了回去。
有些是年岁大了,要嫁人了,有些是家里的活没人干,女孩子大了,就是家里的壮劳力,学校每个月给的五斤糠米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们的父母了。
总之,能够坚持到如今的,孙萱草这第一届中,就只有孙萱草一人!
孙萱草很小心的将她的录取通知书收到信封里,她的‘入学注意事项书’,却被很多人传阅。
“这上面还要三张一寸半身正面照呢,我没有可怎么办?”
“也不知道我有没有考上,要不要准备?”
“还要自带五元讲义费呢!”
这么多年,学校的学生每个月上学放学的路上,没少才药材去卫生院里去卖,每年少的可以攒下两三块钱,多的五六块钱都能攒的下来,像孙萱草,她的阿奶阿妈都会采草药,用她教的方式在家里炮制好,等她每个月回去,再带过来去卫生院卖,每年能给家里进项近十块钱。
可学校里的学生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卖草药的钱,也全都带回家里去了,自己身上能留下个三毛五毛,都算是会攒私房钱的了。
五块钱讲义费,对他们这些深山里出来的学生而言,已然是天价了,他们家里不一定愿意掏这个钱来给她们上学。
她们平时买药材给家里挣的钱,可没有花在她们身上,家里的哥哥弟弟多呢,哥哥要娶媳妇,弟弟也要娶媳妇,山里的姑娘少,要给的粮食和彩礼钱便也多了,她们平时挣的钱,家里早就花完了。
孙萱草也是一样,她这些年在学校里吃住不用花钱,学校学杂费全免,她感念母亲为了支持她读书不易,身上有点钱就都给了她阿妈。
可她不确定她阿妈能不能拿出五块钱来,给她交讲义费。
这让她一下子急了起来。
不光是她急了起来,学校里许多参加了考试,却没有钱的人,看到孙萱草的新生入学注意事项中的五元讲义费,都陷入了着急之中。
不光是女生着急,男生同样着急。
五元钱对于女生来说不是小钱,对于大山里走出来的男生来说,又何尝是小钱?
五元钱,是深山里的人,一家人大半年的积蓄!
许小雨回来后,和姑姑说了这件事。
她倒不担心她自己,她知道,只要她能考的上大学,无论如何,她阿爸阿妈也会送她去上大学的,即使她阿爸阿妈没钱,大姑姑也会送她去上学的。
她原本只是习惯性的分享学校中的事情跟大姑姑说,没想到这事却被许明月记在了心里。
如今她已经不是水埠公社的书记了,自然不能再以公社书记的名义召集临河大队的干部们来议事。
只私下找到了许凤台,以个人的名义捐了两百块钱,“我能拿的也不多,这两百块,是我和福生两人私人捐赠给学校的,要是学校里有学生考上大学,就奖励六元作为奖学金,五元讲义费,一元路费,别让我们学校的学生,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因没有路费去不了。”并向他建议说:“随着这几年我们大队几个厂子的效益日渐提高,大队里的盈余也越来越多,我建议大哥和春水支书商量一下,看能不能以我们大队部的名义,以后将奖励考上大学的学生们一点奖学金的事形成惯例,也不需要多,足够他们支付大学的讲义费和去学校的路费就足够了。”
这个时代的读大学是有补助的,只要学生去了学校,学杂费和学费就并不需要学生们操心,只要他们能顺利抵达学校。
所谓升米恩,斗米仇,这些年来,临河大队和临河学校为学生花费的心力和钱财已经足够多,再大包大揽并不合适,可若是学生们考上了大学,没钱去上,也不合适。
许明月建议许凤台,“你自己找春水支书商量,再和春水支书一起去找老校长和红荷。”
许红荷现在是临河小学的副校长。
江春水一听许凤台的话,就知道这主意肯定不是许凤台自己想的,问他:“是许书记给你出的主意吧?”
他们都固定在老思维里头,上面命令什么就做什么事情,很少会自己去想事情。
江春水也不含糊,直接就去了老校长家,找到许红荷、方平安,又去了罗喻义家中,将学校的几个骨干,大队会计等人,都叫到了许明月家里开会,听许明月指示。
光是批改试卷,就花了很多天的时间, 而录取通知书的到达, 基本也都是先本地, 后外地。
主要是这年头交通缓慢,本地离的近,消息和邮递也快, 第一批的通知书也送的最快。
被录取的还不是临河大队本大队的学生,而是出自深山里的一个姑娘,也是临河小学第一届的女学生, 名叫孙萱草。
孙萱草原名本叫孙小草,当时由于女孩子中, 名叫小草、大丫的人太多了,重合很多, 当时负责报名的知青老师,就给她改名为孙萱草。
孙萱草也不知道是因为深山里送邮件不易,还是其它什么原因, 留下的地址并不是她深山中的家, 而是临河大队的临河小学。
邮递员不知道孙萱草不是临河大队的人, 信送到临河小学的门口, 就大声的嚷嚷起来:“孙萱草!孙萱草在吗?有你的信!”
此时正值寒冬,孙萱草本该到了嫁人的年纪,可她在临河小学学了多年,在临河小学多待一个月, 就能多领一个月的粮食,她家人也希望她能嫁到临河大队来,将来不论是进临河大队的厂里工作,还是进临河小学工作,对家里都是助力,尤其是如果她嫁了临河大队,将来有机会把她的兄弟们也都拉拔到临河大队的工厂里来上工,那她们家就因她改换门庭了。
时间刚进入阳历的78年,今年的新年在二月,此时正值一月中旬,距离寒假还有十多天。
孙萱草也不知是在等待通知书,还是什么原因,留在了学校帮着照顾年纪小的学弟学妹们,偶尔还给学弟学妹们上上课。
听到有人叫孙萱草的名字,门卫那大嗓门就朝着学校里面喊了起来:“孙萱草!孙萱草!有你的信!”
待在低年级学弟学妹教室的孙萱草长这么大,第一次有她的信件,她有些不敢置信的飞奔出来,接过邮递员递过来的信。
信的封面就是很普通的牛皮纸封面,上面有一张盖了黑戳的邮票。
知青老师们和本地老师们全都围了过来,好奇的看着她手中的信。
信的寄件地址是本市的一个中专师范学院。
“快看看!快打开看看里面写的什么?”哪怕很多人通过寄件地址,已经猜出来里面是什么了,可大家还是止不住的兴奋,让孙萱草赶紧拆信。
她表哥赵青山等不及,一把抽过她手中的信件,就要从信件口子那里撕开。
“哎!”孙萱草又气又急,赶紧又从赵青山手里夺了回来:“你小心点儿!别撕坏了!”
“你磨磨唧唧的!”赵青山有些无奈的嘟囔。
他二十岁了,去年已经娶妻了,也是今年参加的高考成员之一,临河中学毕业之后,他就考入了临河包装厂,现在是临河包装厂的工人。
现在和孙萱草一样,留在临河小学里等通知。
其他人都纷纷指责赵青山:“就是,你把信还给萱草,让萱草拆。”
“萱草,你快看看信封里面是什么!”
“对呀萱草,快拆看看看!”
孙萱草抢过来信封后,很是小心从信封口,一点一点的将用米糊贴住的纸张撕开,抽出里面的信纸和录取通知书来。
通知书是一张纯白色的纸,上面的字是打印出来的,但开头却是手写的,只见上面写着‘xx师范学院’下面一行是‘新生录取通知书’,然后是‘师范学院物资科’转‘孙萱草’同志,经‘xx市招生办’批准你入学‘xx中等师范学院’‘教育类’专业学习,请于1978年二月二十七日前,凭本通知到学校报到。
下面是录取学校的盖章和年月日。
信封里一共两张纸,录取通知书的底下还有一张新生入学注意事项,其中第一项,就是‘自带马列、毛主席著作和学习用书’。
后面还有什么‘带上户口、粮、油等副食品关系’‘带三张半身正面一寸照’‘自带讲义费五元’等等。
小小的两张纸,孙萱草和围在她周围的人,是看了又看,仿佛都看不够一般,大家羡慕的看着孙萱草。
尤其是带她到大的知青老师们,他们都还不知道自己未来怎么样,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就已经先他们一步,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了。
孙萱草拼命的用袖子擦眼泪,生怕眼泪落到录取通知书上,弄花弄皱了录取通知书,通知书就没用了。
她又哭又笑,忍不住转头看向围在她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们:“叶老师,我考上了!”
“闫老师,我考上大学了!”
“罗老师,我考上了!”
她又哭又笑,哭声止不住,笑声也止不住。
当初和她一起入学的女孩子们,就只剩下她还在学校里上学,没有嫁人,剩下的几十个女孩子,有的上了两三年就回去嫁人了,有的后来考入了临河大队的养鸡场、养鸭厂里工作,就没再读了。
只有她,还一直坚持着。
她本来没有想那么多,就是想留在学校里,想着能留校当个老师也不错。
她只是不想再回到深山里去了。
她比别的女孩子幸运的是,她有她阿妈支持她。
叶甜和罗喻义他们也为这个深山里出来的女孩子感到高兴。
深山里的女孩子想要继续学习,太难了!
这么多年,学校因为未女孩子提供糠米的政策,吸引了不少深山里出来的女孩子们,可她们总是上到中途了,就会被她们的父母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叫了回去。
有些是年岁大了,要嫁人了,有些是家里的活没人干,女孩子大了,就是家里的壮劳力,学校每个月给的五斤糠米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们的父母了。
总之,能够坚持到如今的,孙萱草这第一届中,就只有孙萱草一人!
孙萱草很小心的将她的录取通知书收到信封里,她的‘入学注意事项书’,却被很多人传阅。
“这上面还要三张一寸半身正面照呢,我没有可怎么办?”
“也不知道我有没有考上,要不要准备?”
“还要自带五元讲义费呢!”
这么多年,学校的学生每个月上学放学的路上,没少才药材去卫生院里去卖,每年少的可以攒下两三块钱,多的五六块钱都能攒的下来,像孙萱草,她的阿奶阿妈都会采草药,用她教的方式在家里炮制好,等她每个月回去,再带过来去卫生院卖,每年能给家里进项近十块钱。
可学校里的学生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卖草药的钱,也全都带回家里去了,自己身上能留下个三毛五毛,都算是会攒私房钱的了。
五块钱讲义费,对他们这些深山里出来的学生而言,已然是天价了,他们家里不一定愿意掏这个钱来给她们上学。
她们平时买药材给家里挣的钱,可没有花在她们身上,家里的哥哥弟弟多呢,哥哥要娶媳妇,弟弟也要娶媳妇,山里的姑娘少,要给的粮食和彩礼钱便也多了,她们平时挣的钱,家里早就花完了。
孙萱草也是一样,她这些年在学校里吃住不用花钱,学校学杂费全免,她感念母亲为了支持她读书不易,身上有点钱就都给了她阿妈。
可她不确定她阿妈能不能拿出五块钱来,给她交讲义费。
这让她一下子急了起来。
不光是她急了起来,学校里许多参加了考试,却没有钱的人,看到孙萱草的新生入学注意事项中的五元讲义费,都陷入了着急之中。
不光是女生着急,男生同样着急。
五元钱对于女生来说不是小钱,对于大山里走出来的男生来说,又何尝是小钱?
五元钱,是深山里的人,一家人大半年的积蓄!
许小雨回来后,和姑姑说了这件事。
她倒不担心她自己,她知道,只要她能考的上大学,无论如何,她阿爸阿妈也会送她去上大学的,即使她阿爸阿妈没钱,大姑姑也会送她去上学的。
她原本只是习惯性的分享学校中的事情跟大姑姑说,没想到这事却被许明月记在了心里。
如今她已经不是水埠公社的书记了,自然不能再以公社书记的名义召集临河大队的干部们来议事。
只私下找到了许凤台,以个人的名义捐了两百块钱,“我能拿的也不多,这两百块,是我和福生两人私人捐赠给学校的,要是学校里有学生考上大学,就奖励六元作为奖学金,五元讲义费,一元路费,别让我们学校的学生,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因没有路费去不了。”并向他建议说:“随着这几年我们大队几个厂子的效益日渐提高,大队里的盈余也越来越多,我建议大哥和春水支书商量一下,看能不能以我们大队部的名义,以后将奖励考上大学的学生们一点奖学金的事形成惯例,也不需要多,足够他们支付大学的讲义费和去学校的路费就足够了。”
这个时代的读大学是有补助的,只要学生去了学校,学杂费和学费就并不需要学生们操心,只要他们能顺利抵达学校。
所谓升米恩,斗米仇,这些年来,临河大队和临河学校为学生花费的心力和钱财已经足够多,再大包大揽并不合适,可若是学生们考上了大学,没钱去上,也不合适。
许明月建议许凤台,“你自己找春水支书商量,再和春水支书一起去找老校长和红荷。”
许红荷现在是临河小学的副校长。
江春水一听许凤台的话,就知道这主意肯定不是许凤台自己想的,问他:“是许书记给你出的主意吧?”
他们都固定在老思维里头,上面命令什么就做什么事情,很少会自己去想事情。
江春水也不含糊,直接就去了老校长家,找到许红荷、方平安,又去了罗喻义家中,将学校的几个骨干,大队会计等人,都叫到了许明月家里开会,听许明月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