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任务结束

    广德八年,九月,楚王再设北军,东军,共计四路新军,西军25万,南军20万,东军15万,北军15万。
    镇守京兆的神策军,亦全部按新军装备换装操练完毕,扩至20万。
    开始陆续裁撤各地节度使,设营田使,镇守使,观察使。
    各地节度使原兵马陆续编入天下五军,天下五军,尽归中央,天下兵马除去各地重镇定额卫戍兵外,统计九十五万兵马。
    同年,广德帝於京兆长安,禪位於楚王楚堰。
    楚王楚堰登基,改国號为大楚,改元宣明,封前帝周景贤为安乐侯,追封父亲楚隆为文皇帝,尊母亲杨氏为太后,姐姐楚瑜为长公主。
    宣明帝登基后,以上个世界经验,首先进行军事改制,以两个三年计划,全面提高士卒地位,以及家人生活保障,开设军队思想教育,扫盲识字等。
    宣明二年,北军进兵草原,次年,尽克诸部,並国土入大楚,划分为三道,各设营田使,镇守使一名。
    宣明三年,东军征百济,新罗,灭之,皆併入国土,设营田使,镇守使统之。
    宣明四年至宣明十五年,帝励精图治,与民生息,国內新增大量造械坊,锻铁坊等等诸多坊业。
    国內陆续兴建免费学堂,教导民眾识文断字。
    国內铁路也陆续铺就。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农学推广,天下產粮年年新增,更有新土,南洋,吐蕃,新罗,百济,草原,年年向中央输送粮食畜牧。
    大楚,人口,国力迎来了井喷式的增长。
    宣明八年,在河南道设立登州水师,营造战船。
    宣明十年,在江南东道设立泉州水师。
    同时,火炮,火器等武器更是迎来突破性的发展。
    宣明十五年,太后杨氏崩逝,諡明德仁皇后。
    宣明十六年,帝令南军、西军討天竺诸国,东军及登州水师征倭国。
    同年十月,倭国国除,设三道分之,尽戮倭国贵族,以镇守使,营田使治之。
    宣明十九年,天竺诸国平定,並其国土,划分为十三道治之。
    所有征伐吞併国土,皆营建铁路通之,如有反叛,皆可不日镇压。
    所有各国降民,皆戮其贵族,剩下百姓不得拥有任何铁甲兵器,除耕种放牧採矿修建铁路等苦力劳役外,暂不得从事任何行业。
    宣明二十一年,大楚西军大败大食国,吞併帕米尔高原等地。
    同年,因宣明帝楚堰年逾五十,仍未有后,遂在大楚宗室中挑选,过继宋王楚庆一岁嫡曾孙,册立东宫,帝亲教导之。
    宣明二十二年,大楚停止征伐,与民生息。
    宣明帝继续在国內改革。
    取消徭役。
    收大楚境內所有农田为国有,此举虽然引起天下震动,可宣明帝帝威煊赫,天下五军尽在掌握。
    多年来,六科国学学院,更是培养出无数天子门生,遍布天下。
    在镇杀了一大批人后,此事顺利推行。
    隨后按人丁分田,此田,所分之人,只有耕种之权,所种粮食,取消农税,皆归农户。
    若是能多耕者,可申请多分田,但若是无故使得田地荒废,需治罪。
    再设掌粮司,司定天下粮价,皆由中央朝廷每年定价,各地粮商,所售粮价,不管任何时期,皆不得超过朝廷所定,违者,斩。
    掌粮司每年亦会以此价格,收购天下农户多余之粮,农户亦可以用此价在掌粮司购粮。
    当然,此事,不包括降地之民,降地之民,每年所种粮食,所牧牲畜,除了自用留种之外,全部上缴朝廷。
    宣明二十三年,帝改户籍,独立列出农户,工户,商户,医户等。
    再设农官,工官,商官,医官等,皆以朝廷原九品制划分。
    农户出身,自成年始,辛勤耕种十年后,当即授从九品农官官身,待五十岁之后可食从九品俸禄。
    辛勤耕种二十年,授九品官身。
    辛勤耕种三十年,授从八品官身。
    以此类推。
    一般一些县主簿也才九品,遇到授予从八品官身的农户,还得行礼。
    农官亦是官,按大楚法律,下品级官员冒犯,也需按律治罪。
    若是开垦荒田眾多,则可加授一定的品级,依多寡和当地开垦难度而定,由当地高品农官裁定,后呈送天子观之。
    所开垦荒田,朝廷以银钱收购。
    若是对农事有大贡献,例如提高作物產量,研究出高產种子,提出防治良策,或是有大德等。
    据贡献而定,最高可授从一品与一品,位同公卿,入京城,司天下农事。
    不过从一品和一品,这两个品级的农官,无论何时必须有一名是耕种出身的农户担任。
    其余工官,医官等亦是如此。
    当然,亦可转户,若是父亲是农户,儿子想学工学,或者医学等,皆是自由,並无限制。
    行医十年,从工十年,皆会授从九品官身,医官,在医学领域有重大贡献,或是有大德。
    从工者,在工学领域有重大贡献,或是有大德,皆视贡献加授官身。
    虽然这些低级品级的这类官员,大都没有实权,也没有官衙,也没有下属官吏,仅仅只是一个身份的象徵,和有了一份年老后的俸禄保障。
    但恰恰是这身份的象徵最是极为重要,象徵著,即便是农户,即便是工匠,每种职业,皆可以在各自的领域上升,而非一定要读书才能当官。
    而有了官身,更意味著有了参政的权力,可以上奏,解决了歷代以来只有读书人才能参议国政,一家独大,欺压各民之事。
    即便是耕地,也能耕进长安城,与天子共治国。
    从一定程度上,也大大避免了官吏欺压百姓,贪污腐败的事情发生。
    商户,则可自筹钱財,向朝廷申请兴业,所办產业,其所属皆归朝廷,其在期间可领一份工钱,若是破產,商人自负之,若是置办的好。
    取每年给朝廷增收多少钱银,和予国经济发展之利,再加以评判其德行,来授官身。
    自此法实行之后,所有已有的產业,都要陆续收归朝廷,任何人往后不得私自置办產业,只能向朝廷申请。
    宣明二十六年,因国土辽阔,先后新增龙武军15万人,神武军15万人,威武军15万人,驍武军15万人。
    新建南洋水师20万人,天竺水师30万人,北海水师10万余人。
    宣明三十一年,大楚国制愈发完善,解决了大量改革期间存在的制度问题,国力日新月异。
    宣明三十三年,发现两处新大陆,朝廷遣兵逐渐占之。
    宣明四十五年,因大楚发展迅速,粮食產量年年提高,又有天竺,吐蕃等地,大量降民上缴粮食。
    再加上工业的迅速发展,利用工具之利,原本一个农户能耕的田,翻了好几倍。
    粮食多的吃不完,人口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再加上兴办学堂,百姓识字率越来越高。
    大量农户不愿意再十年如一日的种田,虽然日子安逸,可生在宣明年间的新生儿,如今长大了,总觉得这样的日子少了点什么。
    於是大量人口,开始往南洋,天竺,吐蕃,草原,新大陆等地移民。
    朝廷自然给出政策,楚民过去,可以充当管理官吏,管理原当地降民,伐林开道,建设城镇等等。
    宣明四十八年,大楚水师以坚船利炮轰开西边诸国国门,诸国皆臣服,国王,教皇等各国君主每年皆奔赴帕米尔高原,乘坐火车,前往长安朝贡,覲见天下共主,同时每年上缴大量金银粮食。
    各国往后每代继位人,皆需要得到天子册封,方可继位。
    宣明五十二年,天下富足,万民乐业,日子都富起来了,大楚老百姓自然就想玩点的,比如,陪葬。
    当然,在大楚,这种制度早就消失了数百年了,如今天下更是早已经没有了奴僕,人人富足,又有谁会卖儿卖女,朝廷也不允许。
    不过楚国没了,外邦自然有,不少百姓家中长辈去世之后,都喜欢偷偷从西边,买两个煤炭一样的奴隶回来陪葬,以此体现孝心。
    特別是天竺那边离得近,更便宜,此风更甚。
    甚至对顏色正不正都有了讲究,还起了攀比之心,你家陪葬两个,我家就要陪葬四个,他家就要陪葬八个,还有更甚者扬言要陪葬三十六个,七十二个......
    宣明五十八年,皇后杨怡崩逝,天下悲痛,諡:文昭高皇后。
    天子与皇后一生伉儷情深,后宫仅有皇后一人,虽然二人未曾诞下一子一女。
    宣明六十一年,在位了六十余年的宣明皇帝,崩逝,享年九十。
    庙號:太祖,諡:高皇帝。
    天下震动,万民慟哭,家家自发披麻戴孝。
    太子继位,次年,取: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之意,新帝改元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