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药香

    寅时三刻,梆子刚敲过三响。
    窗外瓢泼大雨落下。
    雷光在雨中炸开出银线,轰隆的声音盖住了雨点滴落的声音。
    也淹没了梆子的声音。
    屋內,洗漱用的铜盆从架子上跌落。
    咣当的闷声响起,盆滚了几圈后倒扣在地面上。
    雷声穿透窗直时,吴天正蜷在晒药架下做梦。
    七百二十束艾草在他头顶织成青灰色的天幕。
    “无根”的雨水顺著叶脉凝成珠串,每隔三息便坠下一滴。
    一滴滴的无根水。
    精准砸进井台边的青石凹槽。
    这声响在他混沌的梦境里化作高中课堂的化学老师粉笔击打讲台声。
    直到铜盆坠地的锐响劈碎晨雾——“咣当”一声。
    惊得百十来束艾草齐齐震颤,金线綑扎的叶梗间簌簌落下陈年药灰。
    灰落在脸上,痒。
    吴天从草蓆上弹起时,后颈粘著的忍冬藤扯下几缕髮丝。
    赤脚踩上井台的瞬间,昨夜残留的硃砂在足底碾开,蜿蜒如血管的红痕顺著青石纹路爬行。
    他望著自己留在石板上的红色脚印发怔。
    像…像小时候去照相店印脚模——家里还比较有钱的时候。
    二十七个紫陶药罐沿墙根蹲踞,罐口吞吐的乳白寒气竟隨著他的呼吸节奏涨缩。
    最靠近井沿的罐子突然“咯”地轻响,裂开蛛网纹的釉面下渗出暗绿黏液,在晨光里泛著蟾蜍背似的油光。
    吴天想躲开,小学时他最噁心…雨天的蛤蟆。
    一只只的…绿色的。
    “辰时晒药,寅时理药。”陆济世的嗓音裹著晨雾贴地滚来。
    老人今日换了件鼠灰色直裰,衣摆扫过露湿的石板。
    拖出一道蜿蜒水痕。
    他手中的鹤颈铜烟杆正冒著青烟,烟锅里燃的却不是菸丝——三只晒乾的蜈蚣头叠成塔状,最顶上那颗独眼的螯牙还在轻微开合。
    老家不多见的稀有品种虫子。
    吴天被烟杆敲击桐木匣的脆响惊退半步。
    匣盖掀开的剎那,三只蓝翅药蝶振翅而出,翼展足有巴掌大,磷粉在初阳里洒下金雨。
    这些妖异的生灵绕著晾药架飞旋,翅尖蓝芒扫过之处。
    艾草叶脉竟泛起血管般的赤纹。
    忍住没去抓。
    “天字號的雪蛤膏。”陆济世枯枝似的手指掠过匣中冰片,霜立刻在指尖绽放。
    “巳时三刻前若不见光,药性可增三成。”
    他突然朝吴天弹指。
    冰片精准落入少年大张的嘴中。
    极寒之气顺著喉管下坠,吴天弯腰乾呕时,瞥见自己呼出的白气里竟飘著冰晶。
    老人袖中滑出一卷桑皮纸,腕骨轻抖便裹住地字號的砒霜。
    纸角暗纹在晨光里游走,渐渐拼出个狰狞鬼面。
    可惜少年脸上没有了恶鬼般的表情。
    “九层油纸裹毒,七层桑皮包金。”他將药包拋向药柜顶层,铜环相撞的剎那。
    最右侧抽屉突然自行滑出半寸,露出截裹著符咒的乌木盒。
    吴天揉著冻僵的下頜后退,脚跟撞翻个紫陶罐。
    浓稠的黑浆从裂口涌出。
    落地竟化作百足虫四散。
    他倒不怕蛰,毕竟没被蛰过,不晓得疼不疼。
    陆济世的烟杆闪电般点在他肩井穴:“二十七年陈的蜈蚣酒,可惜了。”
    话音未落,逃得最远的那只百足虫突然爆裂。
    汁液溅在晾晒的当归上,药材瞬间蜷缩成婴拳大小。
    晨雾渐散时,药堂樑柱上的爪痕开始渗血。
    最新三道抓痕还沾著松脂,吴天擦拭时发现木纹深处嵌著半片青鳞。
    檐角铜铃突然齐鸣,惊得蓝翅药蝶撞向窗纸——那些单薄的宣纸竟如铜墙铁壁。
    蝶翼在撞击中碎裂,残翅落地化作一滩金粉,被陆济世用瓷瓶尽数收起。
    似乎这些蝶粉是药材罢。
    卯时的晨光刚染透窗纸,陆济世便用铜尺敲响了药柜。
    吴天揉著被草蓆压出红印的脸颊,见老郎中已立在柏木长案前。
    案上整齐码著三摞书册——《雷公炮炙论》《汤液本草》《珍珠囊》,书脊泛著经年摩挲的蜜色光泽。
    “辰初辨形,午正识性,戌末归经。”陆济世枯指点在黄铜药秤上。
    秤星映著天光泛起冷芒。
    他掀开桐木匣,取出一片风乾的忍冬藤。
    “天字號药材如这般娇贵,须用九蒸九晒的桑皮纸裹七层,置於阴室第二格。”
    叶片在晨风里簌簌作响,叶脉间竟渗出细密霜。
    药童抬来半人高的柳条筐。
    吴天俯身便嗅到辛辣气息。
    陆济世拾起块薑黄根:“地字號药材性烈,需用青瓷瓮装七分满,瓮底垫三指厚的灶心土。”
    说著用铜药匙轻刮表皮。
    金粉般的碎屑簌簌落下,“刮之现硃砂纹者为上品。”
    卯时的梆子刚敲过第二响,陆济世便用铜药匙挑开了《素问》的鮫綃封皮。
    晨雾在柏木长案上凝成细珠,浸得书页边缘微微捲曲。
    吴天跪坐在蒲团上,膝前摊开的《灵枢》正翻到“九针十二原”篇。
    竹简的腐殖气息混著窗缝漏进的艾烟,在他鼻腔里绞成股苦涩的绳。
    “先识五运六气,再辨四时脉象。”陆济世枯指点在《阴阳应象大论》的帛书上。
    指尖沾的雄黄粉在“阳化气,阴成形”几字旁洇出金斑。
    老郎中忽然抓起吴天右腕按在脉枕上。
    三根银针闪电般刺入太渊、经渠、列缺三穴。
    吴天还未想去呼痛,便觉有股热流沿手太阴肺经窜向咽喉。
    也不疼,尚在接受范围之內。
    “此时脉象浮紧,主风寒束表。”陆济世转动银针。
    吴天突然剧烈咳嗽,喉间涌上腥甜。
    “但若逢巳时心火当令...”话音未落,老人袖中滑出艾绒,在吴天掌心劳宫穴燃起雀啄灸。
    青烟扭曲成奇异的螺旋升起。
    吴天眼睁睁看著自己指甲盖泛起病態的紺紫。
    辰时的日光爬上药柜时,吴天正对著《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发怔。
    陆济世將十二枚铜人模型摆成子午流注阵,每个穴位孔洞都插著不同顏色的药捻。
    “上药养命应天,中药养性应人,下药治病应地。”
    老郎中抽动赤色药捻,铜人足三里的孔洞突然渗出琥珀色液体,“茯苓利水需佐桂枝通阳,这便是君臣佐使。”
    午膳的云板响起时,吴天正在默写《雷公炮炙论》。
    墨是松烟墨,也许就是前世听的“松烟入墨”…
    混著些许硃砂,大约是辟邪的,这儿人怕邪气入体。
    松烟墨混著硃砂的腥气,在宣纸上爬出“凡修事巴豆,敲碎去油净...”的字跡。
    陆济世突然將块生半夏拍在案上:“含住。”吴天齿关刚启。
    舌根便如千万钢针攒刺,泪水模糊中瞥见老人用银刀划开半夏断面,露出蛛网状的晶脉。
    “辛温有毒,归脾胃经。”陆济世將解毒的生薑塞进他嘴里,“记不住药性,就用舌头记。”
    “尝不死。”
    申时的暴雨拍打窗欞,吴天在檐下分拣《千金方》的妇人方。
    雨水顺著瓦当滴入铜盆,竟在盆底凝出个模糊的太极图案。
    陆济世忽然掷来把混著偽品的药材:“半刻钟內挑出三株真防风。”
    吴天指尖抚过伞形序。
    伞太小不能挡雨。
    真的茎秆有暗紫纵棱,假货叶背绒毛带著毒刺。
    当他捏碎偽品根茎时,汁液在青砖上蚀出星宿状的孔洞。
    戌时的油灯舔舐著《难经》残卷,吴天在厢房重绘十二经脉图。
    蝉衣纸透出下面压著的《脉诀》,他不得不用左手按著右腕寸关尺,对照“浮为在表沉在里”的条文自诊。
    窗欞突然被石子击响。
    药童递进个温热的青瓷罐——里面是用远志、石菖蒲熬的安神汤,罐底沉著片雕成心形的龙眼肉。
    子时的月光漫过晒药场,吴天蜷在柏木药柜后温书。
    他发明了用不同药汁做记號的法子:黄连水勾重点,硃砂圈疑难,雄黄粉標要义。
    当读到“肝主筋,其华在爪”时。
    下意识啃指甲的牙齿突然顿住——昨日被地榆汁染绿的指甲,此刻在月下泛著诡异的磷光。
    榆树不常见,在他们那,槐树但是不少。
    槐蜜也好吃,炸槐也好吃。
    五更天的露水打湿《伤寒论》抄本时,吴天终於参透了桂枝汤的配伍玄机。
    他在左臂画满红蓝脉线,对照“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条文,发现肘窝处果然有细微颤动。
    晨雾中传来陆济世捣药的声响,药杵每击打七下便稍顿,暗合二十八宿周天运行之数。
    ——
    白露过后的第七日,吴天终於能在半刻钟內分拣混著偽品的防风。
    晨光斜照药柜第三层。
    他踮脚取下青瓷药瓮的动作已不再碰响铜环。
    瓮底垫的灶心土始终维持三指厚——这是上个月打碎三个陶瓮换来的经验。
    陆济世枯指捻起他晒制的陈皮。
    对著日头眯眼:“七年陈的虎斑纹倒是有了,可惜...”老人突然將橘皮掷入炭盆,窜起的青烟里浮动著霉变的黑点。
    不可惜,他心里想,在郎中走后捞出胃燃尽的陈皮,想著泡水喝。
    以前听说南方的大老板们喜欢喝,自家没尝过,只是吃橘子。
    “北墙第三架。”吴天脱口而出,那是存放返潮药材的楠木烘箱。
    药童抱来受潮的鸡血藤时。
    他自觉跪坐在捣药台前——昨日错把白附子当川乌,害得街口王掌柜腹泻整夜。
    ——
    寅时的梆子声漏进厢房时,吴天正用硃砂笔在《黄帝明堂图》上勾画足太阳膀胱经。
    铜人模型在烛火里泛著冷光。
    七十二条经脉的凹槽中凝著昨夜未乾的药汁。
    陆济世推门而入的剎那,药杵敲在铜人曲池穴上,青绿色液体突然从孔洞渗出,顺著“手阳明大肠经”的纹路蜿蜒而下。
    “经脉如江河,穴位似津渡。”老郎中枯指点在铜人丹田处,吴天看见那处皮肤竟微微起伏,仿佛真有真气流转。
    陆济世突然拽过他左手按在模型关元穴,右手银针已刺入他真实的穴位。
    酸胀感如蚁群沿任脉上行,吴天喉头一紧,咳出团带血丝的浓痰。
    “手太阴肺经主咳喘。”陆济世转动针尾。
    铜人模型对应的经络突然亮起萤光。
    “昨夜你误將白前当白薇,此刻肺经有浊气淤积。”
    辰时的暴雨拍打窗欞。
    吴天在停尸房面对首具溺毙的女尸。
    浮肿的尸体似乎要显现出巨人观。
    那他没见过,仅是感觉她像是被泡的发开的饃。
    尸体用苍朮熏过七日。
    皮下泛著诡异的青金色。
    陆济世用铜刀划开尸腹,十二经络在油脂层下清晰可辨:“活人气血行於脉,亡者经隧现於膏。”
    腐臭的腹腔里,足少阴肾经果然如古籍记载般“贯脊属肾”。
    吴天强忍呕吐记录图谱时,发现死者三阴交处有颗硃砂痣——正是生前月事不调的明证。
    午时的日头晒软柏木地板,吴天跪在《针灸铜人》前认穴。
    这具等身模型与真人无异,腋下还带著体温似的暖意。
    陆济世突然蒙住他双眼:“指认期门、章门、京门三穴。”
    吴天指尖触到铜人肋下的战慄,竟如活人般渗出冷汗。
    当他准確点中藏血之穴时,模型腹腔突然传出肠鸣,惊得他跌坐在地。
    “这是用怀孕母羊的胎膜裹的。”
    老郎中剖开铜人腹部,露出蠕动的肠衣模型,“当年钱乙为研习小儿科,特製此物观察胎动。”
    “祖师仿製,为后人研习经脉。”
    吴天只觉高深奥妙,不得其理。
    ——
    申时的蝉鸣撕开裂帛,吴天在晒药场默画十二经別。
    陆济世將混著雄黄的硃砂粉撒向空中,风过处竟勾勒出经脉走向的赤痕。
    “手厥阴心包经当如是。”老人枯掌引著他在青砖上运笔,硃砂渗入砖缝形成发光的纹路。
    暮色降临时,整个晒药场已成巨幅人体经络图。
    足少阳胆经的金线正与西沉落日重合。
    戌时的油灯爆出灯,吴天在厢房用桑皮纸拓印尸体製成的《內景图》。
    手抄本《医林改错》摊在膝头,王清任的解剖图与眼前尸体竟有七分相似。
    当他描到“卫气出於下焦”时,窗外忽然传来重物坠地声——药童送来具暴毙的盗马贼。
    太阳穴还插著半截柳叶刀。
    下刀快准,如针灸般。
    子时的月光染白停尸台,吴天握刀的手不再发抖。
    陆济世要求他沿胃经剖开盗贼大腿,肌理间果然有暗红色的经筋交错。
    “膏之原,出於鳩尾。”老郎中刀尖挑出块颤动的膏脂,掷入火盆竟燃起青紫焰火。
    焦臭中吴天忽然顿悟:昨日诊治的胃痛妇人,压痛处正对应此刻剖开的梁丘穴。
    五更天的露水凝在《灵枢·经脉》篇时,吴天终於发现铜人模型的秘密。
    当他用特定力度按压足三里,模型也有反应。
    模型眼珠竟会转向对应的臟腑位置。
    晨雾中陆济世的声音突然响起:“这套崇寧年间制的铜人,当年要换三匹西域良驹。”
    ——
    蝉鸣撕开午时的暑气。
    吴天跪坐在青竹帘筛下的光斑里,三指虚悬在绸商王员外腕间。
    细葛中衣已被汗浸透,粘著后脊的《濒湖脉诀》在肌肤上烙出“浮脉惟从肉上行”的硃砂字痕。
    “左寸浮数。”他舌尖抵著上顎,竭力捕捉指腹下的跃动——那脉象像惊蛰后的蚯蚓。
    时而拱起时而潜隱。
    陆济世的铜尺突然点在他尺泽穴:“再候半息。”吴天屏息凝神,终於触到脉管深处细丝般的涩意。
    “浮为在表,数主热证。”他偷瞥案头《伤寒论》残卷。
    “当用银翘散加减...”话音未落,铜尺已敲碎砚台
    飞溅的墨汁在脉案上洇出个狰狞的鬼面。
    “舌!”陆济世枯指钳住王员外下頜。
    吴天这才惊觉患者舌尖絳红如硃砂,苔面裂出沟壑——晨间背过的《舌鉴》突然鲜活起来:“阴亏火旺之象,当滋水涵木。”
    他蘸著碎砚里残墨疾书:六味地黄丸易熟地为生地,加牡丹皮三钱。
    写至“泽泻”时笔锋一滯,昨日炮製的泽泻片在记忆里浮出霉斑,忙添上“陈久者佳”的蝇头小楷。
    文学天赋到底是有的,字学的也快,本身这儿的字与繁体字差的不大。
    药童捧著方子离去时,屏风后转出个面如金纸的妇人。
    吴天搭上她腕子便蹙眉——脉象沉细似藕丝,却在关部突兀地打了个结。
    他忽记起月前错判的滑脉,指尖不自觉发颤。
    “劳宫穴。”陆济世突然出声。
    吴天以拇指按压妇人掌心,苍白肌肤下顿时现出蛛网状青纹。
    “血痹虚劳。”
    他脱口而出,又慌忙翻查《金匱要略》,“当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铜尺这次敲在他曲池穴:“看眼瞼。”妇人抬眸的剎那。
    吴天看见她瞼內淡紫的络脉。
    如冻僵的蚯蚓盘曲成团。
    昨夜背过的《目经》词句骤然涌上:“瘀阻胞络,当合血府逐瘀汤。”
    未时的日头灼痛后颈时,吴天正为第十三位患者望舌。
    那老丈的苔色让他想起霉变的陈皮,厚腻处隱现龟裂纹路。
    他蘸著清水在案上勾画舌形,突然被陆济世按住手腕:“闻。”
    老丈袖口飘出的腐蒜气刺入鼻腔。
    臭也不臭…
    吴天猛然想起《形色外诊简摩》里的记载:“口秽如败卵,责之宿食停滯。”
    笔锋一转,保和丸的方歌已跃然纸上:山楂神曲半夏翘,莱菔连翘茯苓饶...
    药柜阴影里,陆济世抚著《脾胃论》的残页,看吴天在方末添上“焦三仙各三钱”。
    老人眉心那道悬针纹微微舒展。
    像被春风拂过的枯枝。
    悄悄抽新芽。
    ——
    暮色將晒药场的青砖染成鸽血石色时。
    吴天蹲在七层药架前,膝下苇席已被半夏汁浸出斑驳的褐痕。
    他左手握著的柳叶刀是陆济世特製的——刀脊铸著北斗七星纹。
    淬火时浸过三年陈的醋,刃口泛著乌青的冷光。
    他也有刀,大抵是现代工业残次品。
    比家里柴刀都不如。
    新收的半夏还裹著河滩的湿气,吴天用竹篾刮去外皮的动作已颇为嫻熟。
    块茎在掌心跳动的频率。
    经过三十日的磨链,他闭著眼也能辨出优劣:上品震颤如早春蛙鸣,次品沉闷似腐木坠地。
    刀刃斜切入肌理时,他手腕下意识地旋了七分弧度——这是上回切破指腹换来的教训。
    刀锋贴著淡黄色的筋络游走,既不断裂药脉,也不让浆液沾污陶盘。
    “望津。”陆济世的声音混著捣药声飘来。吴天立即举起切好的半夏片。
    暮光穿透半透明的断面。
    隱约现出蛛网状的晶脉。
    最边缘的切片突然渗出乳白浆液,在陶盘上凝成个残缺的星斗图案——这是师父上月教授的“望津辨毒”法:北斗七星纹现则毒性尽除,若现井宿四星需重炮。
    中医不如化学老师枯燥,化学老师不打人。
    药童抬来松木甑时,吴天已码好九层半夏片。
    甑底铺的灶心土要压实三指厚。
    这是用坏五口陶甑试出的诀窍。
    他屈指轻弹甑壁,听著闷响调整火候:“初武火逼浆,后文火养津。”
    铜吊子里的陈醋开始翻涌。
    蒸汽裹著刺鼻酸气漫过晒场,惊得樑上燕子撞翻了药筛。
    陆济世的铜尺突然敲在吴天左肩:“甘草水!”
    少年猛然惊觉自己差点忘了最关键一步。
    慌忙將浸了三天三夜的甘草汁浇入甑眼。
    黄褐药液渗入层层半夏时。
    竟发出春蚕食叶般的沙沙声。
    酸雾里渐渐混入一丝清甜。
    处理到第十七甑时,暮色已浓得化不开。
    吴天用麂皮裹住烫手的铜盖,掀盖瞬间腾起的白气里浮动著晶粉——这是成功析出的半夏毒硷。
    他想用那张鹿皮…没用过总之。
    他按新学的“扬簸法“顛动药筛,毒粉隨风散入特製的麻袋,袋面用硃砂画著镇毒的符咒。
    保不齐毒真的厉害。
    地字號药柜忽然传来铜环相撞的异响。
    吴天握筛的手顿了顿。那是存放乌头的锡柜,每逢阴雨天便会渗出冰霜。
    他瞥了眼日晷投影,离戌时还有半刻钟,便继续低头清理药渣——三日前他因早半刻钟开柜取砒霜。
    被罚抄《雷公炮炙论》整整一夜。
    最后一缕天光消失时,吴天正在给炮製好的半夏片戳验印。
    牛角章沾了雄黄粉。
    在药片边缘压出“仁安”篆文,这是陆济世昨日刚授的防偽法。
    月光爬上晒药架时,他忽然发现某片半夏的星纹异常明亮。
    凑近细看竟是七颗银粉嵌成的光点——这或许是老郎中说的“天授良药”,又或是自己熬了眼。
    收工时药童递来盏紫苏饮。
    吴天仰头饮尽才觉舌尖发麻。
    他苦笑著望向檐下捣药的陆济世,老人脚下那堆乌头根,正在月光里泛著幽蓝的磷火。
    更鼓敲过三响,吴天蜷在厢房重绘《黄帝明堂图》。
    十二经脉走向已能默写无误,但任督二脉的交接处总描不圆。
    油灯爆出个灯。
    火躥了躥,舔了舔灯芯。
    他突然想起陆济世晨间碾药的手法:逆时针三旋,正转七回。
    笔尖悬在纸上时,老郎中破天荒推门而入。
    羊皮卷《针灸大成》砸在案头,封面还沾著新鲜的血痂——日间救治刀伤患者时,吴天颤抖的手终於稳住了三棱针。
    ——
    雨水节气这日,药堂檐角的铜铃无风自鸣。
    吴天独立完成首例小儿惊风诊治:蝉蜕七枚需留头足,鉤藤必取双头枝。
    陆济世抚著《颅囟经》残卷,將珍藏的虎撑扔给他:“明日开始,你去收惊蛰露。”
    “先生,未到惊蛰何来惊蛰露?”
    陆济世铜尺轻敲,指过屋檐外的细雨…
    “此为惊蛰露?”
    “孺子可教。”
    拂袖离去。
    ——
    惊蛰日的闷雷碾过屋脊时。
    陆济世正在祖师像前焚化最后一摞金箔。
    青烟在孙思邈的木雕像冠冕处盘桓不去。
    此间景朝也供药王。
    吴天跪在蒲团上。
    膝下压著的《大医精诚》抄本硌得生疼。
    药堂七十二扇雕木窗尽开。
    穿堂风卷著初雨的气息,將吴天束髮的葛巾吹落在供案前——那里並排摆著三枚青铜虎撑。
    最旧的那枚表面已生出孔雀绿的铜锈。
    “丁丑年霜降,收得首徒陈景和。”
    陆济世枯指拂过第二枚虎撑內侧的铭文。
    吴天看见“戊寅年惊蛰“几个小篆被雨水浸得发亮。
    “今日要刻新名了。”
    供案上的紫铜药臼突然嗡鸣。
    陆济世將吴天昨日炮製的惊蛰露倾入臼中。
    琥珀色的药液恍若雷光里翻涌,似凝成个模糊的卦象。
    “你初来时脉象带煞,鼻悬破军纹。”老郎中突然掐住吴天腕脉,三根银针自袖中飞出,钉在供案三才位。
    “行医者最忌衝撞天地气机。”
    窗外炸开个落地雷,震得药柜铜环齐颤。
    吴天突然想起半月前那场暴雨——他擅自给高热孩童放血退烧。
    银针刚破尺泽穴,云层里便滚过闷雷。
    彼时陆济世盯著他鼻樑暴凸的青筋,说了句“杀气太盛”。
    “伸手。”陆济世执起祭刀,刀尖在吴天掌心游走。
    血珠滴入药臼的剎那,惊蛰露沸腾如滚油。
    蘸著腾起的水汽里写下——“仁安”二字。
    老郎中蘸血在黄帛上书写医契:“吴姓不改,改个名镇煞。”
    三牲祭品刚摆齐整,街口突然传来哭喊。
    浑身湿透的货郎撞进门来,怀中幼童面色青紫,喉间卡著枚铜钱。
    吴天膝行欲起,却被陆济世用铜秤压住肩头:“既是仁安,当显仁心。”
    吴天抓过灯台铜簪。
    在烛火上燎了三息。
    孩子牙关被他用《千金方》捲轴撬开时。
    喉头铜钱正卡在会厌。
    簪尖挑住钱眼的瞬间,惊蛰雷震得药柜轰响。
    铜钱带著血丝滑落的轨跡,与供案香灰撒出的卦象完全重合。
    “仁者爱人,安则守中。”陆济世將刻著新名的虎撑套上吴天右腕,铜环內侧二十八宿纹路突然发烫。
    “往后问脉先诊三阴交,下针要念《养生论》。”
    暮色里吴天擦拭祖师像。
    发现孙思邈的袍角不知何时多了道裂痕——正是他昨日晾晒药杵时撞的。
    他今日得名…
    全是摆脱了前世的羈绊了…
    改叫了——吴仁安。
    供案上的惊蛰露已恢復澄澈,倒映著他鼻樑淡去的疤痕,像段將愈的旧疾。
    窗外有学徒举著火把採集夜露,喊声顺著雨丝飘进来:
    “仁安师兄,该教我们辨菖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