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加印到缺纸
第85章 加印到缺纸
刘一民在杂誌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从兜里面拿出三块钱递给了於佳佳,於佳佳准备拒绝,刘一民说道:
“杂誌要是让你掏钱,怎么能算是我送的?”
接著摊开稿纸给林场的工人同志写了一封回信,表示自己写的小说能够被他们看到是自己的荣幸,相比之下,他们才是最应该讚扬的人。
【治沙之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刘一民很想说一些感谢之类的大话,写上之后总觉得自己在夸夸其谈,跟於佳佳刚才的心態差不多。
“跟他们相比,我也不好意思喊什么口號了。於佳佳同志,我去买点奶,到时候帮我带上去吧!相信有一天,塞罕坝会变成一片绿洲,希望有一天我也有机会去看看!”
“好,一定带到!”
刘一民离开图书馆,买了一袋大白兔奶交给了於佳佳。
“刘一民同志,再见!”
“於佳佳同志,希望你回来的时候有所收穫!”
送走於佳佳后,刘一民没有直接回燕大,而是骑著自行车来到了燕东园67號別墅,敲响了老主任杨诲的別墅大门,向他请教话剧剧本的写作。
杨诲看了看刘一民写完的一部分后,当即指出了他的问题所在:“话剧和小说不一样,你不要光知道语言表达不一样,还要明白场景不一样。你要先想像出一个场地,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什么人千什么事儿,你还要知道舞台上面是什么样的。
明確地写出来你的舞台摆设,场景如何切换。你就想你此刻身在舞台中央,校长该干什么事情,他的动作是什么样的;张一曼在干什么,她的动作是怎么样的,用语言让观眾快速地了解这个人的性格。”
刘一民在旁边认真听,用手快速地记下杨诲说的话。
“话剧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要精简。你这个语言就太繁琐了,演员说完怕不得背过气去!”
最后杨诲建议刘一民自己去一趟人艺,好好的看几场话剧,感受一下舞台,这样改编起来才能如鱼得水。
刘一民点头答应后跟杨诲告別,离开了教授云集的燕东园,准备听杨诲的,等有了时间去人艺看几场话剧找找灵感。
门票?直接找蓝天野,为了创作,免费的门票不用白不用。
长征食堂內,刘一民坐在崔道逸的对面,崔道逸旁边的则是《人民文艺》的主编张广年,三人见面后,张广年就不断的打量著刘一民,眼里面的欣赏就没有消失过。
心中暗嘆,这个人年轻且內敛,不像很多人恨不得自己让锋芒毕露,让旁人一看便知道他身上有东西,浑身透露著一种閒杂人等请勿接触的感觉。
“老崔提起你,总是夸你,艾清也是,现在看起来,他们夸的没错。刘一民同志,你知道我们杂誌这个月已经卖了多少册了吗?”张广年一边夹菜,一边打哑谜。
刘一民看了一眼崔道逸,崔道逸抿了抿嘴后微微一笑,也不说话,一心只管吃饭。
“三十万册?”
张广年摇了摇头说道:“给你提个醒,上个月的销量是三十八万册!”
“五十万册?”
张广年跟崔道逸对视了一眼说道:“不逗你了,我们这个月向上级保证的是销售五十万册,这我们已经觉得很困难了,没想到月中就完成了,现在销量已经快要七十万册了,
我们预计这个月能达到八十万册。
你不知道,为了印出来,我们用完了这个月的纸张定量,专门紧急联繫了相关部门,
在文化部领导的支持下,重新拨了一批纸。幸亏是在我们《人民文艺》,要是在《燕京文艺》这种杂誌手里面,根本要不来那么多的纸。”
张广年说完,脸上一副傲然之色。作为目前国家作协的负责人,他是有资格说这种话的。
八十万册,这个数字让刘一民吃了一惊。另外也不得不感嘆,这几年真是文学最好的时代了。动輒几十万、上百万册的销量在其它国家是难得一见的。
此时的美国年销量第一的书销量在二十万册左右,中国一般作家的单行本,甚至也能达到百万本。按此时的人口比例来看,中国的读者数量也是远远高於美国的。
当然这是时代的因素,美国人此时除了读书,他们有更多的娱乐方式选择。
崔道逸適时补充道:“所以啊一民,以后投稿还得选择《人民文艺》,作协下面有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这一期的结束,我跟出版社方面沟通,给你出单行本。”
崔道逸此时恨不得脸上写上几个字,要合作就找大平台!
“不说其他的,一民,你让我刮目相看,请你吃饭,感谢你帮了我个大忙,要不然这一期的销量任务很难完成。”
“张老,您这样说,我可承受不起,我是唱著《黄河大合唱》成长起来的一代,您的歌一直激励著我前进。”
“你就是这样夸的艾清吧!”张广年说完,自己先笑了起来。
如果有可能的话,刘一民是不想跟这些编辑见面的。因为每次见面,最后必然会谈到下一个稿子上面来。
这是他最头疼的时候了!
“最近人艺想让我改个剧本,精力上有些分散。另外我想尝试一下中长篇,这部小说的时间跨度大,涉及到的人物多。我想全面的展示一下从1937年前后到新中国成立后这段时间里,老北平的人物风貌。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角,来看待社会的变迁。”
刘一民没有给他们说具体的完稿时间。
“好饭不怕晚,《人民文艺》等得起。你想了解,可以隨时到《人民文艺》找我,那没歷史我熟啊!”张广年感嘆道。
“一民,你不会这次不想投给《人民文艺》了吧?”崔道逸反问道。
刘一民叫屈道:“张老,您瞧我这个师兄,每次来都要將我的军!”
“你以为老崔这个名编的名头是怎么来的?”张广年调侃道,接著又开口:“一民,
不用张老张老的叫,老张,或者老张同志。”
刘一民在杂誌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从兜里面拿出三块钱递给了於佳佳,於佳佳准备拒绝,刘一民说道:
“杂誌要是让你掏钱,怎么能算是我送的?”
接著摊开稿纸给林场的工人同志写了一封回信,表示自己写的小说能够被他们看到是自己的荣幸,相比之下,他们才是最应该讚扬的人。
【治沙之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刘一民很想说一些感谢之类的大话,写上之后总觉得自己在夸夸其谈,跟於佳佳刚才的心態差不多。
“跟他们相比,我也不好意思喊什么口號了。於佳佳同志,我去买点奶,到时候帮我带上去吧!相信有一天,塞罕坝会变成一片绿洲,希望有一天我也有机会去看看!”
“好,一定带到!”
刘一民离开图书馆,买了一袋大白兔奶交给了於佳佳。
“刘一民同志,再见!”
“於佳佳同志,希望你回来的时候有所收穫!”
送走於佳佳后,刘一民没有直接回燕大,而是骑著自行车来到了燕东园67號別墅,敲响了老主任杨诲的別墅大门,向他请教话剧剧本的写作。
杨诲看了看刘一民写完的一部分后,当即指出了他的问题所在:“话剧和小说不一样,你不要光知道语言表达不一样,还要明白场景不一样。你要先想像出一个场地,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什么人千什么事儿,你还要知道舞台上面是什么样的。
明確地写出来你的舞台摆设,场景如何切换。你就想你此刻身在舞台中央,校长该干什么事情,他的动作是什么样的;张一曼在干什么,她的动作是怎么样的,用语言让观眾快速地了解这个人的性格。”
刘一民在旁边认真听,用手快速地记下杨诲说的话。
“话剧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要精简。你这个语言就太繁琐了,演员说完怕不得背过气去!”
最后杨诲建议刘一民自己去一趟人艺,好好的看几场话剧,感受一下舞台,这样改编起来才能如鱼得水。
刘一民点头答应后跟杨诲告別,离开了教授云集的燕东园,准备听杨诲的,等有了时间去人艺看几场话剧找找灵感。
门票?直接找蓝天野,为了创作,免费的门票不用白不用。
长征食堂內,刘一民坐在崔道逸的对面,崔道逸旁边的则是《人民文艺》的主编张广年,三人见面后,张广年就不断的打量著刘一民,眼里面的欣赏就没有消失过。
心中暗嘆,这个人年轻且內敛,不像很多人恨不得自己让锋芒毕露,让旁人一看便知道他身上有东西,浑身透露著一种閒杂人等请勿接触的感觉。
“老崔提起你,总是夸你,艾清也是,现在看起来,他们夸的没错。刘一民同志,你知道我们杂誌这个月已经卖了多少册了吗?”张广年一边夹菜,一边打哑谜。
刘一民看了一眼崔道逸,崔道逸抿了抿嘴后微微一笑,也不说话,一心只管吃饭。
“三十万册?”
张广年摇了摇头说道:“给你提个醒,上个月的销量是三十八万册!”
“五十万册?”
张广年跟崔道逸对视了一眼说道:“不逗你了,我们这个月向上级保证的是销售五十万册,这我们已经觉得很困难了,没想到月中就完成了,现在销量已经快要七十万册了,
我们预计这个月能达到八十万册。
你不知道,为了印出来,我们用完了这个月的纸张定量,专门紧急联繫了相关部门,
在文化部领导的支持下,重新拨了一批纸。幸亏是在我们《人民文艺》,要是在《燕京文艺》这种杂誌手里面,根本要不来那么多的纸。”
张广年说完,脸上一副傲然之色。作为目前国家作协的负责人,他是有资格说这种话的。
八十万册,这个数字让刘一民吃了一惊。另外也不得不感嘆,这几年真是文学最好的时代了。动輒几十万、上百万册的销量在其它国家是难得一见的。
此时的美国年销量第一的书销量在二十万册左右,中国一般作家的单行本,甚至也能达到百万本。按此时的人口比例来看,中国的读者数量也是远远高於美国的。
当然这是时代的因素,美国人此时除了读书,他们有更多的娱乐方式选择。
崔道逸適时补充道:“所以啊一民,以后投稿还得选择《人民文艺》,作协下面有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这一期的结束,我跟出版社方面沟通,给你出单行本。”
崔道逸此时恨不得脸上写上几个字,要合作就找大平台!
“不说其他的,一民,你让我刮目相看,请你吃饭,感谢你帮了我个大忙,要不然这一期的销量任务很难完成。”
“张老,您这样说,我可承受不起,我是唱著《黄河大合唱》成长起来的一代,您的歌一直激励著我前进。”
“你就是这样夸的艾清吧!”张广年说完,自己先笑了起来。
如果有可能的话,刘一民是不想跟这些编辑见面的。因为每次见面,最后必然会谈到下一个稿子上面来。
这是他最头疼的时候了!
“最近人艺想让我改个剧本,精力上有些分散。另外我想尝试一下中长篇,这部小说的时间跨度大,涉及到的人物多。我想全面的展示一下从1937年前后到新中国成立后这段时间里,老北平的人物风貌。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角,来看待社会的变迁。”
刘一民没有给他们说具体的完稿时间。
“好饭不怕晚,《人民文艺》等得起。你想了解,可以隨时到《人民文艺》找我,那没歷史我熟啊!”张广年感嘆道。
“一民,你不会这次不想投给《人民文艺》了吧?”崔道逸反问道。
刘一民叫屈道:“张老,您瞧我这个师兄,每次来都要將我的军!”
“你以为老崔这个名编的名头是怎么来的?”张广年调侃道,接著又开口:“一民,
不用张老张老的叫,老张,或者老张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