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凭什么不是他?
第111章 凭什么不是他?
主编徐住庆正在审核今天的重要新闻,看到於佳佳进来,一副著急的样子,於是狐疑地接过递过来的稿子认真地看了起来。
一般文章要是到主编手里面,肯定是经过了层层审核。像於佳佳这样的,不多见,但是也偶尔会出现。
一般是突发的事件,需要立即刊发的新闻。
徐住庆扫到题目,眼皮一跳,抬头看了一眼於佳佳,见於佳佳神色如常,又继续低头看了起来。
一边看,一边右手不断的有节奏的敲击著桌面,显然稿子的內容让徐住庆觉得有点为难。
看完后,徐住庆抬头说道:“佳佳,你这篇文章可是有点带著个人的立场!”
標题上赫然写著一一《为什么不是他?》,里面几乎是对西单mz墙大字报上的內容进行了一一反驳,逐字逐句的进行了分析。
“主编,我觉得我们应该正確的表明自己的立场。如果咱们社不好表明態度的话,可以以读者来信的方式,以读者的名义刊登在咱们报纸上面。”於佳佳提出了建议。
见许住庆还在犹豫,於佳佳继续说道:“主编,咱们报社的目標是做青年同志们的良师益友,就应该关注青年人这个群体中发生的大事,面对有矛盾的內容,不能做到视而不见,而是应该勇敢的正视矛盾,真正做到站在时代的前沿为青年同志发声。”
徐住庆看著於佳佳,急忙说道:“於佳佳同志,你是一名记者,请不要激动嘛!”
“徐主编,我没有激动,完全是出自一名记者的噢觉。这个新闻,正是青年同志们想看的內容。”於佳佳又凑上前了一步。
你这还不算激动?徐住庆心里面无奈地说道。不过於佳佳说的,確实是值得他考虑。
最近青年报为什么受到大家的欢迎,就是因为敢於做报导,不迴避矛盾。
以读者来信的名义,说一些编辑部不好说的话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他们以前也没有少用。
於佳佳忽然说道:“徐主编,你知道以前百奖评选吗?”
“能不知道吗?《大眾电影》杂誌社通过每期的杂誌发行银髮选票,读者们写完选票重新寄回来,杂誌社通过收集选票產生具体的获奖名单。你想说什么?”徐住庆抬头问道。
百奖62年开始第一届评选工作,因为是群眾投票,也被称之为“群眾奖”。
“我们也可以举办类似的评选活动,例如最受大家喜欢的青年作家。《大眾杂誌》印出选票的那一期,往往是销量最好的期数之一。我们想要在青年群体扩大咱们中青报的影响力,这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如果刘一民听到了於佳佳这样说,肯定会竖起大拇指,咱们的於佳佳同志,已经初步具有流量思维了。流量在哪儿,报纸在哪儿!
徐住庆饶有兴趣地站了起来,打量了一下於佳佳,饶有意味地说道:“你对刘一民同志挺有信心,你没想到万一选出来的不是刘一民,而是其他人呢?”
“我相信。”於佳佳笑著说道。主编一站起来,她就知道这事儿能成。
徐住庆在屋里步后,还是摇了摇头:“还是不妥,万一选出来的不是他,这不成了干扰作协同志们的工作了,作协的同志肯定会有意见的,咱们报社的任务不是给各个部门添乱。”
“您为什么不问一下作协同志们的意见呢?”於佳佳反问道。
徐住庆听到后,眼前一亮,是啊,询问一下作协同志们的意见,如果他们愿意选一下,那报社就做个顺水人情,不管出了什么结果,作协自己捏著鼻子认。
於佳佳本来想说的是,不管选的谁,但数票的权利在他们手里。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敢说,怕徐住庆跳脚。
徐住庆给作协打了一个电话,作协的人回復自己要匯报一下。
“你们作协儘快给出意见,现在这个事情大家议论很多,议论的多,就容易走偏。我们这个也是为了你们作协的工作考虑,请务必在今天下午五点之前给出意见。”
掛断电话,徐住庆露出老狐狸一般的笑容,看向於佳佳说道:“我们现在就等作协的同志们电话,另外你的这篇文章我改一下,你再重新组织一下稿件。改好之后,召集编辑部的同志们,开一个会。”
於佳佳拿著稿子走出主编办公室,长呼了一口气,此事算是成功了一半。刘一民同志啊,刘一民同志,咱们两个的阶级友谊,我只能帮到这里了。
在燕大,刘一民接到了作协打过来的电话,让他去领一笔200块钱的费用。刘一民看了一下课程,发现今天没课,於是骑看自行车来到了作协。
“刘一民同志,咱们代表国家出国,都要换一身行头,代表咱们国家的形象,一身蓝色的中山装总归是不適合的。第一次出国的,会发放200元的置装费。
这笔钱是用来购买西装、衬衣、皮带、皮鞋等衣服费用的。时间还有二十多天,足够你去定製一身西装,这200元的標准只高不低。”
作协財务部,刘一民在作协的同志带领下来到了財务部,財务人员递给刘一民一个信封,信封里面是崭新的钞票,刘一民当面数了数,確认无误后签上了领取的名字。
对方看刘一民签完名字,又递过来一个信封,这次的信封里面很薄,正准备打开看,
作协的同志道:“这是证明,要不然不会给你做西装,到了店,出示这个证明就行。”
“多谢您了!”
“不客气,你做一身好的,要是下次再出国,那就只能领一百块钱的置装费了。”
刘一民又打听了一下能做西装的地方,大街上卖的都是中山装,刘一民对燕京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做西装的店在哪儿。
“红都服装店,他们只製作西装,其余的衬衣、皮鞋、腰带都需要你自己跑著买,这是一趟辛苦活,你最好找一个熟悉燕京的朋友帮你一块,要不然几天下来你可能都凑不齐。”
说完,外联办的同志就离开了。
刘一民琢磨了一下,准备离开,刚走到作协的门口,又有人跑了过来,喊刘一民回去再领一笔费用,另外作协的领导要见一下他。
“这是200元的礼品费,代表团出去难免要互相赠礼品,所有的费用都在200块钱里面,如果超了的话,就需要自己另外掏腰包了。”
刘一民点了点头,至於送什么东西,他还真不知道。根据张广年的计划,到时候带一批样书出国,当做赠送的礼物。
刘一民又被带进一间办公室,介绍道:“刘一民同志,这位是作协的李记同志,负责日常工作。
张广年是作协的一把手,李记是二把手。
李记梳著老干部头,戴著眼镜坐在书桌前,书桌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文件。看到刘一民后,李记笑著摘掉了眼镜,起身笑道:“看谁来了,我的小老乡来嘍!”
“李老。”刘一民打招呼道。
“坐,不要拘谨,咱们是老乡,说豫省话,听著亲切。”李记是豫省南城唐河人,两人確实是老乡。
“你加入代表团,任务非常重,出国一切都要谨慎,作协和文联是很相信你的,希望你的这次法国之行,能够好好的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李记身体靠在沙发上,用浓郁的豫省口音说道。
两人交流了一会儿,李记又告诉了他中青报的事情,讲中青报的同志们想做一次投票,询问刘一民的意见。
“一民,我跟老张在电话里面交流了一下,我们觉得肯定是没问题。”
“我听作协的意见!”
“好!”
刘一民走出作协,直奔红都服装店。红都服装店是从沪市迁过来的,专门为出国的人和外宾定做西服,刘一民没想到自己也能有这个待遇。
红都服装店在东交民巷,出了作协大门,沿著东四街一直往南走,到了燕京火车站再往西走。半个多小时,刘一民终於找到了红都服装店。
红都服装店的门店在临街的三层楼里面,旁边是燕京市人民服装厂,街道边上停放著寻常地方不多见的小汽车。
知道里面是做什么的,就不会对外面停著的轿车感到吃惊了。
推开门,店外店內仿佛是两个世界,头顶的大灯照射在地板上,富丽堂皇的感觉跟后世的商场差不多。刘一民刚进去,就有人关注到了他。
看到他胸前別著的校徽,又打量了他一眼,来红都这么年轻的人还真少见。
“你好同志,这是我的介绍信!”刘一民將自己的介绍信掏出来递给店员。
店员核实过后,说道:“刘一民同志,麻烦你坐在这里等候,前面还有不少的同志正在等。”
前边有的是要出国的运动员,有的则是使馆的人员,有出国的,也有一些是驻华的外交人员。
70年代,时任驻华联络处主任的老布时就经常来红都做衣服,后来访问的时候,还笑看亮出了自己衣服上的红都標籤。
等了很久,终於轮到了刘一民。
“小同志,了不起,年纪轻轻就要出国,你是运动员还是?”红都服装店的老裁缝师傅操看一口沪市普通话,笑看打开了话题,
“不是,我是作家。老同志,大家出国一般做什么面料的衣服?”刘一民问道。
“一般来说做一套西服,还有一套中山装,哎呦,这个中山装的面料可跟你身上穿的不一样,是西服的料子,穿上去贴身又舒服。我给你选择最適合你的,绝对让你满意。
来,我先给你量一下你的尺寸!”
老裁缝师傅拿著软尺不断地在刘一民身上量了起来,量完后將数据认认真真的记好:“小同志,你的身材很標准,做起来不难,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做好,你要是急的话,
四天左右。中间你还得过来试一下样子、试成衣,有不合適的地方再改一改。
有的同志体型就很难做,试来试去,老需要改。”
“我不急,辛苦您了师傅!”
“为人民服务嘛,我们是沪市来的,专门做西装的。”老裁缝师傅笑著说道。他在这里工作了不少年了,见了不少的大人物。
“老同志,你知道哪里卖皮鞋、腰带和衬衣吗?”刘一民问道。
“衬衣卖的地方多,皮鞋要好找一下。等你西装好了,你带著西装去买衬衣更合適要不然买了不合適就浪费钞票。200块钱的置装费,还是有点紧巴巴的。”
“好,那我过几天再过来!”
刘一民打了一个招呼,离开了红都服装店,骑著自行车回到了燕大。
中青报內,经过於佳佳在编前会上一番较量,终於通过了她的稿子,决定明天刊发,
就以读者的名义来刊发。
作协李记亲自打电话给了徐住庆,告诉他们对於报纸上印发选票的事情,他们原则上没有意见,並且会在作协內部协助中青报做好这次工作。
“老徐啊,青年是国家的青年,我们作协也十分关心新一代的青年作家,今天我见了刘一民同志,我对刘一民同志在文学界的青年一代中的影响力,完全放心。
不过希望你们在统计选票之后,跟作协通一下气,让我们的工作有所准备。”
“老李,放心吧,这项工作至少也等到刘一民同志回国后才会完成,你们放心。”徐住庆笑著掛断了电话。
第二天刘一民看著中青报上面的报导一一《读者眼中的刘一民:凭什么不是他?》陷入了沉思,谁写的呢?
“一民,你看了没有?”宿舍门被刘振云三人猛地推开,人未至声音倒是先传了进来。
进来后,看著刘一民手上的报纸:“你也在看?有条有理,逐字逐句地反驳,这篇文章写得很有力量,很有水平。”
李学勤插嘴道:“关键是很解气!《狼烟北平》这么好的作品,都能被他们挑刺反驳,这些人单纯就是预设立场,从自己的立场去找证据。
主编徐住庆正在审核今天的重要新闻,看到於佳佳进来,一副著急的样子,於是狐疑地接过递过来的稿子认真地看了起来。
一般文章要是到主编手里面,肯定是经过了层层审核。像於佳佳这样的,不多见,但是也偶尔会出现。
一般是突发的事件,需要立即刊发的新闻。
徐住庆扫到题目,眼皮一跳,抬头看了一眼於佳佳,见於佳佳神色如常,又继续低头看了起来。
一边看,一边右手不断的有节奏的敲击著桌面,显然稿子的內容让徐住庆觉得有点为难。
看完后,徐住庆抬头说道:“佳佳,你这篇文章可是有点带著个人的立场!”
標题上赫然写著一一《为什么不是他?》,里面几乎是对西单mz墙大字报上的內容进行了一一反驳,逐字逐句的进行了分析。
“主编,我觉得我们应该正確的表明自己的立场。如果咱们社不好表明態度的话,可以以读者来信的方式,以读者的名义刊登在咱们报纸上面。”於佳佳提出了建议。
见许住庆还在犹豫,於佳佳继续说道:“主编,咱们报社的目標是做青年同志们的良师益友,就应该关注青年人这个群体中发生的大事,面对有矛盾的內容,不能做到视而不见,而是应该勇敢的正视矛盾,真正做到站在时代的前沿为青年同志发声。”
徐住庆看著於佳佳,急忙说道:“於佳佳同志,你是一名记者,请不要激动嘛!”
“徐主编,我没有激动,完全是出自一名记者的噢觉。这个新闻,正是青年同志们想看的內容。”於佳佳又凑上前了一步。
你这还不算激动?徐住庆心里面无奈地说道。不过於佳佳说的,確实是值得他考虑。
最近青年报为什么受到大家的欢迎,就是因为敢於做报导,不迴避矛盾。
以读者来信的名义,说一些编辑部不好说的话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他们以前也没有少用。
於佳佳忽然说道:“徐主编,你知道以前百奖评选吗?”
“能不知道吗?《大眾电影》杂誌社通过每期的杂誌发行银髮选票,读者们写完选票重新寄回来,杂誌社通过收集选票產生具体的获奖名单。你想说什么?”徐住庆抬头问道。
百奖62年开始第一届评选工作,因为是群眾投票,也被称之为“群眾奖”。
“我们也可以举办类似的评选活动,例如最受大家喜欢的青年作家。《大眾杂誌》印出选票的那一期,往往是销量最好的期数之一。我们想要在青年群体扩大咱们中青报的影响力,这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如果刘一民听到了於佳佳这样说,肯定会竖起大拇指,咱们的於佳佳同志,已经初步具有流量思维了。流量在哪儿,报纸在哪儿!
徐住庆饶有兴趣地站了起来,打量了一下於佳佳,饶有意味地说道:“你对刘一民同志挺有信心,你没想到万一选出来的不是刘一民,而是其他人呢?”
“我相信。”於佳佳笑著说道。主编一站起来,她就知道这事儿能成。
徐住庆在屋里步后,还是摇了摇头:“还是不妥,万一选出来的不是他,这不成了干扰作协同志们的工作了,作协的同志肯定会有意见的,咱们报社的任务不是给各个部门添乱。”
“您为什么不问一下作协同志们的意见呢?”於佳佳反问道。
徐住庆听到后,眼前一亮,是啊,询问一下作协同志们的意见,如果他们愿意选一下,那报社就做个顺水人情,不管出了什么结果,作协自己捏著鼻子认。
於佳佳本来想说的是,不管选的谁,但数票的权利在他们手里。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敢说,怕徐住庆跳脚。
徐住庆给作协打了一个电话,作协的人回復自己要匯报一下。
“你们作协儘快给出意见,现在这个事情大家议论很多,议论的多,就容易走偏。我们这个也是为了你们作协的工作考虑,请务必在今天下午五点之前给出意见。”
掛断电话,徐住庆露出老狐狸一般的笑容,看向於佳佳说道:“我们现在就等作协的同志们电话,另外你的这篇文章我改一下,你再重新组织一下稿件。改好之后,召集编辑部的同志们,开一个会。”
於佳佳拿著稿子走出主编办公室,长呼了一口气,此事算是成功了一半。刘一民同志啊,刘一民同志,咱们两个的阶级友谊,我只能帮到这里了。
在燕大,刘一民接到了作协打过来的电话,让他去领一笔200块钱的费用。刘一民看了一下课程,发现今天没课,於是骑看自行车来到了作协。
“刘一民同志,咱们代表国家出国,都要换一身行头,代表咱们国家的形象,一身蓝色的中山装总归是不適合的。第一次出国的,会发放200元的置装费。
这笔钱是用来购买西装、衬衣、皮带、皮鞋等衣服费用的。时间还有二十多天,足够你去定製一身西装,这200元的標准只高不低。”
作协財务部,刘一民在作协的同志带领下来到了財务部,財务人员递给刘一民一个信封,信封里面是崭新的钞票,刘一民当面数了数,確认无误后签上了领取的名字。
对方看刘一民签完名字,又递过来一个信封,这次的信封里面很薄,正准备打开看,
作协的同志道:“这是证明,要不然不会给你做西装,到了店,出示这个证明就行。”
“多谢您了!”
“不客气,你做一身好的,要是下次再出国,那就只能领一百块钱的置装费了。”
刘一民又打听了一下能做西装的地方,大街上卖的都是中山装,刘一民对燕京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做西装的店在哪儿。
“红都服装店,他们只製作西装,其余的衬衣、皮鞋、腰带都需要你自己跑著买,这是一趟辛苦活,你最好找一个熟悉燕京的朋友帮你一块,要不然几天下来你可能都凑不齐。”
说完,外联办的同志就离开了。
刘一民琢磨了一下,准备离开,刚走到作协的门口,又有人跑了过来,喊刘一民回去再领一笔费用,另外作协的领导要见一下他。
“这是200元的礼品费,代表团出去难免要互相赠礼品,所有的费用都在200块钱里面,如果超了的话,就需要自己另外掏腰包了。”
刘一民点了点头,至於送什么东西,他还真不知道。根据张广年的计划,到时候带一批样书出国,当做赠送的礼物。
刘一民又被带进一间办公室,介绍道:“刘一民同志,这位是作协的李记同志,负责日常工作。
张广年是作协的一把手,李记是二把手。
李记梳著老干部头,戴著眼镜坐在书桌前,书桌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文件。看到刘一民后,李记笑著摘掉了眼镜,起身笑道:“看谁来了,我的小老乡来嘍!”
“李老。”刘一民打招呼道。
“坐,不要拘谨,咱们是老乡,说豫省话,听著亲切。”李记是豫省南城唐河人,两人確实是老乡。
“你加入代表团,任务非常重,出国一切都要谨慎,作协和文联是很相信你的,希望你的这次法国之行,能够好好的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李记身体靠在沙发上,用浓郁的豫省口音说道。
两人交流了一会儿,李记又告诉了他中青报的事情,讲中青报的同志们想做一次投票,询问刘一民的意见。
“一民,我跟老张在电话里面交流了一下,我们觉得肯定是没问题。”
“我听作协的意见!”
“好!”
刘一民走出作协,直奔红都服装店。红都服装店是从沪市迁过来的,专门为出国的人和外宾定做西服,刘一民没想到自己也能有这个待遇。
红都服装店在东交民巷,出了作协大门,沿著东四街一直往南走,到了燕京火车站再往西走。半个多小时,刘一民终於找到了红都服装店。
红都服装店的门店在临街的三层楼里面,旁边是燕京市人民服装厂,街道边上停放著寻常地方不多见的小汽车。
知道里面是做什么的,就不会对外面停著的轿车感到吃惊了。
推开门,店外店內仿佛是两个世界,头顶的大灯照射在地板上,富丽堂皇的感觉跟后世的商场差不多。刘一民刚进去,就有人关注到了他。
看到他胸前別著的校徽,又打量了他一眼,来红都这么年轻的人还真少见。
“你好同志,这是我的介绍信!”刘一民將自己的介绍信掏出来递给店员。
店员核实过后,说道:“刘一民同志,麻烦你坐在这里等候,前面还有不少的同志正在等。”
前边有的是要出国的运动员,有的则是使馆的人员,有出国的,也有一些是驻华的外交人员。
70年代,时任驻华联络处主任的老布时就经常来红都做衣服,后来访问的时候,还笑看亮出了自己衣服上的红都標籤。
等了很久,终於轮到了刘一民。
“小同志,了不起,年纪轻轻就要出国,你是运动员还是?”红都服装店的老裁缝师傅操看一口沪市普通话,笑看打开了话题,
“不是,我是作家。老同志,大家出国一般做什么面料的衣服?”刘一民问道。
“一般来说做一套西服,还有一套中山装,哎呦,这个中山装的面料可跟你身上穿的不一样,是西服的料子,穿上去贴身又舒服。我给你选择最適合你的,绝对让你满意。
来,我先给你量一下你的尺寸!”
老裁缝师傅拿著软尺不断地在刘一民身上量了起来,量完后將数据认认真真的记好:“小同志,你的身材很標准,做起来不难,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做好,你要是急的话,
四天左右。中间你还得过来试一下样子、试成衣,有不合適的地方再改一改。
有的同志体型就很难做,试来试去,老需要改。”
“我不急,辛苦您了师傅!”
“为人民服务嘛,我们是沪市来的,专门做西装的。”老裁缝师傅笑著说道。他在这里工作了不少年了,见了不少的大人物。
“老同志,你知道哪里卖皮鞋、腰带和衬衣吗?”刘一民问道。
“衬衣卖的地方多,皮鞋要好找一下。等你西装好了,你带著西装去买衬衣更合適要不然买了不合適就浪费钞票。200块钱的置装费,还是有点紧巴巴的。”
“好,那我过几天再过来!”
刘一民打了一个招呼,离开了红都服装店,骑著自行车回到了燕大。
中青报內,经过於佳佳在编前会上一番较量,终於通过了她的稿子,决定明天刊发,
就以读者的名义来刊发。
作协李记亲自打电话给了徐住庆,告诉他们对於报纸上印发选票的事情,他们原则上没有意见,並且会在作协內部协助中青报做好这次工作。
“老徐啊,青年是国家的青年,我们作协也十分关心新一代的青年作家,今天我见了刘一民同志,我对刘一民同志在文学界的青年一代中的影响力,完全放心。
不过希望你们在统计选票之后,跟作协通一下气,让我们的工作有所准备。”
“老李,放心吧,这项工作至少也等到刘一民同志回国后才会完成,你们放心。”徐住庆笑著掛断了电话。
第二天刘一民看著中青报上面的报导一一《读者眼中的刘一民:凭什么不是他?》陷入了沉思,谁写的呢?
“一民,你看了没有?”宿舍门被刘振云三人猛地推开,人未至声音倒是先传了进来。
进来后,看著刘一民手上的报纸:“你也在看?有条有理,逐字逐句地反驳,这篇文章写得很有力量,很有水平。”
李学勤插嘴道:“关键是很解气!《狼烟北平》这么好的作品,都能被他们挑刺反驳,这些人单纯就是预设立场,从自己的立场去找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