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临行前的交代
第113章 临行前的交代
友谊商店里,刘一民拿出西装摆在身前,將领带在脖子前比划比划,问朱霖配什么顏色的好看“我觉得都好看。”朱霖在旁边低声说道。
“哈哈哈,我知道,哪一个最好看?”刘一民对著镜子问道。
朱霖想了想说道:“蓝底条纹的这个最好看,看起来年轻自然,適合你这个年纪。”
“那就它了!”
又买了一双黑皮鞋,皮鞋和领带,了刘一民30块钱的外匯券。来到三楼寻找行李箱,这个年代没有滚轮拉杆行李箱。
柜檯上和后边货架上摆放的都是手提硬皮箱,刘一民拿起来感受了一下份量,可真不轻。里面再加上行李和书,这拿著可不容易。
不过也没什么好选择,刘一民只能选择了两个二十六尺寸左右的棕色硬皮箱,皮箱的把手两边有两个机械扣和皮带扣。
两个硬皮箱了120元,曹禹给了他两百元的外匯券,到最后只剩下了五十元。
逛友谊商店的过程中,刘一民买了二十把摺扇当做礼物,上面画的图有山水、荷、竹子或者是纯字。
算了一下,200块钱礼品钱,他根本不完!对於巴金来说,200块钱的礼品钱,则是根本不够!
“刘一民同志,你说法国跟咱们这里一样吗?”回去的路上朱霖问道。
“肯定不一样,要不然不叫法国巴黎,叫中国巴黎了!”刘一民笑道。
“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应该下个月15號左右。”
朱霖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说话,著自行车的时候一直看著刘一民的背影,也不知道在想什么。快到人艺的时候,忽然蹬著自行车来到了前面:“我家有个海鸥相机,到时候你到巴黎多拍点照片怎么样?”
“好啊!”刘一民想买个相机,但是曹禹给的外匯券显然不够。
“胶捲也有很多,拍完回来我看看法国长啥样!”骑了一会后,又说道:“你的单行本什么时候在书店卖,到时候我想买一本收藏。”
“一会儿我送你一本。”
朱霖眯著眼晴笑道:“刘一民同志,其实我就是这个意思,我到时候给我爸带一本,他看著肯定开心。”
刘一民扭头看著笑的灿烂的朱霖,慢慢地也学会开玩笑了。
“多少都有,还带著万老师的签名。”
“中!”
刘一民:....
刘一民將剩下的外匯券交给曹禹,又拿出来了一个信封,里面装著人民幣。曹禹看到后,板著脸说道:“我不缺这个,你自己拿著。”
“老师,这钱您得收下!”
曹禹想了想,还是说道:“外匯券你拿著吧,我用不到这些,而且我家里还有。”
刘一民最后將剩下的外匯券收著,不过將200元外匯券的人民幣给了曹禹:“老师收学生,哪有给学生钱的道理?您老收著吧,我也不缺钱。单行本的基本稿酬也发了,作协还给我了置装费和礼品费。”
“那行,你找个地方换上西装,今天回去吃。”
“好!”
“让化妆的同志,帮你看看!”
刘一民找了剧组的更衣室,换上西装,洋装里面套著中国的毛衣毛裤,不这样搭配,实在是冷的受不了。化妆的同志给刘一民的头髮整理了一下,在镜子前显摆了一下,猛地换上一身修身的衣服,看起来整个人挺拔了许多。
走进排练场,一群人艺的演员对著刘一民竖起了大拇指。蓝天野调侃道:“一民,你这形象,
应该来我们人艺当演员。”
杨力新站在旁边仔细地盯著刘一民身上的布料看,刘一民笑著说道:“蓝老师,我就不来跟力新同志,抢饭碗了!”
“哈哈哈!”
朱霖看著神采奕奕的刘一民,情不自禁地捏紧了手。
“你那单行本可得送我一套,必须是你跟家宝公都签过名字的。”蓝天野低声说道。
“给您老留著呢!”
4月10號,中青报关於“当代中国青年作家代表投票”正式印发,看著上面的人名,刘一民觉得这次中青报玩了个大的。
三十岁以下的作家,写过两篇小说或者诗歌的,有点名气的都列了上去。
这一期的报纸一发表,就引起了热烈的议论,与其说是议论,也不如说是爭论。但对於报纸来说,有爭论才有销量,才有影响力。
各大高校和一些作家小团体、杂誌、各地文联和作协都在討论著这份报纸上的名单。有名字在上面的高兴,至少这算是一种认可,没有名字的则黯然伤神。
曹禹又在《剧本月刊》上发表了一篇书评一一《狼烟北平》的文学价值分析,標题只是跟《驴得水》改了名字,但是只要沾上曹禹两个字,就没有人会觉得是换汤不换药。
《人民文艺》编辑部內,张广年看著评论笑著说道:“老万这还是忍不住了!”
“一民出国在即,万老显然也是不想让一民为这事分心。另外人艺那边確实有改编成剧本的打算,从院长到下面的导演、演员都十分看好。人艺那边为剧本的导演权,几个导演爭了起来,山尊同志都下场爭了。”
崔道逸说道。
“我也很期待,这故事的长度和厚度足以撑得起一部话剧。”张广年说道,
在大家议论的时候,刘一民显然没有心情去关注这些了。出发在即,作协和文联开始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培训,在外的一些礼仪,还有遇到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这次的代表团除了巴金和女儿李晓林外,还有三名作协的同志,另外就是刘一民了。培训的对象当然只有他们四个。
他们为別为罗孙、高兴建、徐驰,其中高兴建是翻译。
“关於法国国內发生的事情,咱们儘量不要做评价,討论要仅限於文学问题。外国记者提问的话,我们安排的是提问巴金先生。
你们出去要照顾好巴金先生,他老人家可是国宝,不容出现问题。”
等到培训结束,夏言进来见了见他们。
“刘一民同志,年纪轻轻,不错,年轻人是活水,是希望,你跟著老巴好好学。”夏言笑著说道。
夏言,写的《包身工》非常有名,当过文化部的大领导,现在负责电影协会方面的工作。
等巴金和李晓林一到,他们就坐上飞机飞往巴黎。
友谊商店里,刘一民拿出西装摆在身前,將领带在脖子前比划比划,问朱霖配什么顏色的好看“我觉得都好看。”朱霖在旁边低声说道。
“哈哈哈,我知道,哪一个最好看?”刘一民对著镜子问道。
朱霖想了想说道:“蓝底条纹的这个最好看,看起来年轻自然,適合你这个年纪。”
“那就它了!”
又买了一双黑皮鞋,皮鞋和领带,了刘一民30块钱的外匯券。来到三楼寻找行李箱,这个年代没有滚轮拉杆行李箱。
柜檯上和后边货架上摆放的都是手提硬皮箱,刘一民拿起来感受了一下份量,可真不轻。里面再加上行李和书,这拿著可不容易。
不过也没什么好选择,刘一民只能选择了两个二十六尺寸左右的棕色硬皮箱,皮箱的把手两边有两个机械扣和皮带扣。
两个硬皮箱了120元,曹禹给了他两百元的外匯券,到最后只剩下了五十元。
逛友谊商店的过程中,刘一民买了二十把摺扇当做礼物,上面画的图有山水、荷、竹子或者是纯字。
算了一下,200块钱礼品钱,他根本不完!对於巴金来说,200块钱的礼品钱,则是根本不够!
“刘一民同志,你说法国跟咱们这里一样吗?”回去的路上朱霖问道。
“肯定不一样,要不然不叫法国巴黎,叫中国巴黎了!”刘一民笑道。
“你们什么时候回来?”
“应该下个月15號左右。”
朱霖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说话,著自行车的时候一直看著刘一民的背影,也不知道在想什么。快到人艺的时候,忽然蹬著自行车来到了前面:“我家有个海鸥相机,到时候你到巴黎多拍点照片怎么样?”
“好啊!”刘一民想买个相机,但是曹禹给的外匯券显然不够。
“胶捲也有很多,拍完回来我看看法国长啥样!”骑了一会后,又说道:“你的单行本什么时候在书店卖,到时候我想买一本收藏。”
“一会儿我送你一本。”
朱霖眯著眼晴笑道:“刘一民同志,其实我就是这个意思,我到时候给我爸带一本,他看著肯定开心。”
刘一民扭头看著笑的灿烂的朱霖,慢慢地也学会开玩笑了。
“多少都有,还带著万老师的签名。”
“中!”
刘一民:....
刘一民將剩下的外匯券交给曹禹,又拿出来了一个信封,里面装著人民幣。曹禹看到后,板著脸说道:“我不缺这个,你自己拿著。”
“老师,这钱您得收下!”
曹禹想了想,还是说道:“外匯券你拿著吧,我用不到这些,而且我家里还有。”
刘一民最后將剩下的外匯券收著,不过將200元外匯券的人民幣给了曹禹:“老师收学生,哪有给学生钱的道理?您老收著吧,我也不缺钱。单行本的基本稿酬也发了,作协还给我了置装费和礼品费。”
“那行,你找个地方换上西装,今天回去吃。”
“好!”
“让化妆的同志,帮你看看!”
刘一民找了剧组的更衣室,换上西装,洋装里面套著中国的毛衣毛裤,不这样搭配,实在是冷的受不了。化妆的同志给刘一民的头髮整理了一下,在镜子前显摆了一下,猛地换上一身修身的衣服,看起来整个人挺拔了许多。
走进排练场,一群人艺的演员对著刘一民竖起了大拇指。蓝天野调侃道:“一民,你这形象,
应该来我们人艺当演员。”
杨力新站在旁边仔细地盯著刘一民身上的布料看,刘一民笑著说道:“蓝老师,我就不来跟力新同志,抢饭碗了!”
“哈哈哈!”
朱霖看著神采奕奕的刘一民,情不自禁地捏紧了手。
“你那单行本可得送我一套,必须是你跟家宝公都签过名字的。”蓝天野低声说道。
“给您老留著呢!”
4月10號,中青报关於“当代中国青年作家代表投票”正式印发,看著上面的人名,刘一民觉得这次中青报玩了个大的。
三十岁以下的作家,写过两篇小说或者诗歌的,有点名气的都列了上去。
这一期的报纸一发表,就引起了热烈的议论,与其说是议论,也不如说是爭论。但对於报纸来说,有爭论才有销量,才有影响力。
各大高校和一些作家小团体、杂誌、各地文联和作协都在討论著这份报纸上的名单。有名字在上面的高兴,至少这算是一种认可,没有名字的则黯然伤神。
曹禹又在《剧本月刊》上发表了一篇书评一一《狼烟北平》的文学价值分析,標题只是跟《驴得水》改了名字,但是只要沾上曹禹两个字,就没有人会觉得是换汤不换药。
《人民文艺》编辑部內,张广年看著评论笑著说道:“老万这还是忍不住了!”
“一民出国在即,万老显然也是不想让一民为这事分心。另外人艺那边確实有改编成剧本的打算,从院长到下面的导演、演员都十分看好。人艺那边为剧本的导演权,几个导演爭了起来,山尊同志都下场爭了。”
崔道逸说道。
“我也很期待,这故事的长度和厚度足以撑得起一部话剧。”张广年说道,
在大家议论的时候,刘一民显然没有心情去关注这些了。出发在即,作协和文联开始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培训,在外的一些礼仪,还有遇到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这次的代表团除了巴金和女儿李晓林外,还有三名作协的同志,另外就是刘一民了。培训的对象当然只有他们四个。
他们为別为罗孙、高兴建、徐驰,其中高兴建是翻译。
“关於法国国內发生的事情,咱们儘量不要做评价,討论要仅限於文学问题。外国记者提问的话,我们安排的是提问巴金先生。
你们出去要照顾好巴金先生,他老人家可是国宝,不容出现问题。”
等到培训结束,夏言进来见了见他们。
“刘一民同志,年纪轻轻,不错,年轻人是活水,是希望,你跟著老巴好好学。”夏言笑著说道。
夏言,写的《包身工》非常有名,当过文化部的大领导,现在负责电影协会方面的工作。
等巴金和李晓林一到,他们就坐上飞机飞往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