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费加罗报》约稿
第117章 《费加罗报》约稿
使馆內,一行人一边坐在餐厅里面吃著麵包,一边翻阅今天的法国报纸。大使馆派人送来了今天早上的法国报纸。《世界报》、《费加罗报》、《巴黎人报》等法国主要媒体报纸,剩下的则是一些小报。
“一民,法国人的拍照技术可以啊!”李晓林笑著说道。报纸上,刘一民笑容满面的走出报告厅,脸上洋溢著自信和从容。
刘一民笑了笑,看了看上面的图片下面的小字【法新社供稿】,法新社的发挥是一如既往的稳定。
“这些法国的报纸几乎都將笔对准了一民,看来,一民要引起法国民眾的喜爱了。”徐驰翻了几家报纸,都有刘一民。
除了巴金,其余的团员都变成了【等六人】的词汇。
“法国的报纸,谁贏他们帮谁,谁能给他们带来销量,他们就写谁。各位前辈都是声名在外,
他们已经没办法在你们身上博取读者的关注了,那只能將目光对准我这个毛头小子了。”
“谁贏他们帮谁?”李晓林將目光放在了刘一民的身上,对这句话表现出来了极大的兴趣。
刘一民放下手中的麵包,擦了擦嘴说道:“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这样的一个笑话,一家法国报纸报导拿破崙回到巴黎。”
【第一天:“科西嘉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陆第二天:“吃人的魔鬼向格拉斯前进第三天:“篡位者进入格勒诺布尔”
第四天:“波拿巴占领里昂”
第五天:“拿破崙皇帝即將接近枫丹白露第六天:“陛下將於今日抵达自己的忠实的巴黎”】
“一周之內,对拿破崙的称呼从科西嘉怪物变成了皇帝陛下。”
一群人听完都忍不住笑了出来,徐驰笑的手抖,筷子落在了地上。巴金也擦了擦嘴,笑著看向刘一民,这个笑话他在巴黎的时候也听过。
韩大使剥了一个鸡蛋放进了刘一民的盘子里:“哈哈哈,法国的媒体就是这样,他们总是要用震惊的词句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一民接下来可要小心了,这些报纸是不会放过你的。”
“这样的话,我们这些个老头子的压力就小很多了。”罗孙说完咬了一口麵包,发现不好咬动,於是闷闷不乐地说道:“法国人的牙口可够好的,这么硬的东西都能吃下去。”
刘一民吃一口麵包就要喝一口小米粥,太乾巴了:“幸亏咱们只是在这里待三周,还是在使馆,要是待上一个月,学校里面的水煮白菜我做梦都会梦到。”
“那晚上我让同志们给你们做水煮白菜。”韩大开玩笑道。
第二天的行程是参加国际笔会法国分会的招待会,这次的招待会上有不少巴金以前的朋友,刚一进入笔会现场,不少人便立即过来簇拥著巴金。
刘一民和李晓林两人一左一右,帮著巴金抵挡热情的欢迎者。不知道谁的爪子拍到了刘一民的脸上,他无语地看了一眼,最后也没找到肇事者。
“巴老师,这也太热情了!”
“说明他们心里还认我这个老朋友。”巴金低声对刘一民说道。
在笔会上,不断地有巴金的老朋友询问巴金,现在的巴黎跟以前的巴黎有什么不一样了!巴金只好说比以前更繁华更大了。
巴金一夸奖,这些法国人就更得意了。
寒暄完毕,大家开始谈论巴金的作品,有人认为巴金和曹禹一样,前半生的作品要比后半生好,后来甚至没有再写过长篇小说。
巴金笑著说道:“因为我不想一直沉浸在批判旧时代,我的作品需要点新內容,但是作者的转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谈话结束后,有人特意提起刘一民。昨天在巴黎第九大学,刘一民赠送了他的单行本,几名法国作家,尤其是佩雷克专门找人看了看这本书,翻译详细的讲了讲书中的故事。
『刘,你在你的书里面讲了一位勇敢坚强的老人和一条狗相伴的故事,这位勇敢坚强的老人和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你觉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一名法国人问道。
圣地亚哥是《老人与海》里面的渔夫,讲的是他在海上与鯊鱼搏斗的故事。里面有一句名句,
激励了不少中国人:“一个人並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刘一民看向对方,从容地说道“感谢提问,老薛和圣地亚哥相同的地方他们都是勇敢的人,是跟大自然手腕的勇土,水里进火里出,恶劣的环境里面闯荡出来的铁骨头,硬汉子。我觉得,敢於跟生活作斗爭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
他们不同的地方在於一个是为了生计,一个则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这是他们身上最大的不同。
刘一民说完,又一名法国人说道:“刘,听说你昨天在第九大学大谈现实主义,可在沙漠里种树,显然不是现实主义,已经是属於浪漫主义。沙漠里面种树?天才的想法!”
这名法国人讲完,会场传出一阵笑的声音还带著几分嘲讽。巴金面不改色,但是李晓林已经著急了起来。
在几秒內瞅了数次刘一民,心里面担心不已,生怕说错了话,再被发表到了报纸上。
“所以老薛是英雄,是勇士,我们国家有一大批老薛。这是一件真实的故事,如果你们当中有人到中国的话,我愿意带你们去参观老薛种树的地方。我们有一大批的同志在这种人跡罕见的林场奋斗,而且已经见了成效。”
话音刚落,会场又是响起“嗡嗡嗡”的声音。下面的人面面相,低头交流,说完后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
见他们还是不相信,刘一民从包里面掏出几张照片,向法国人展示了一下。有於佳佳拍的,也有塞罕坝林场后来寄给刘一民的。
“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如果你们有一天来到中国,愿意去看一看,我很乐意陪各位一起去。我们国家在环境上所做的努力,是所谓的『风沙』掩埋不了的,也感谢大家愿意了解中国。”
刘一民说的时候,还引用了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话。国际笔会法国分会的作家对於刘一民的博学,再次有了新的认识。
左意作家听到刘一民这样说,站起来用掌声表达自己的態度。对中国的印象,可谓是两极分化,这些左意的作家,他们在不断地鼓吹中国。
笔友会到了最后,刘一民的书又赠出去了几本,可惜人太多,刘一民又赠送了几把摺扇。他收到了一本卢梭的典藏书,还有一枚30g的银幣。
《费加罗报》的记者从刘一民的手里面借走了照片,他们听到刘一民的讲话,想写一篇关於种树的报导,希望通过照片向读者展示真实的中国。
《费加罗报》的记者看了刘一民一眼,试探著询问能否向他约稿,写一篇关於中国植树的报导。刘一民也怕这群傢伙断章取义,所以同意了,只不过没有约定交稿时间。
回去的路上,刘一民跟巴金说了此事,他也鼓励刘一民大胆写。写完后,由他亲自翻译成法文。
“塞罕坝的同志们给我寄来了不少的资料,我简单地讲一下塞罕坝林场的成立到目前的成功即可,让外国人看,还得符合他们的文化习惯。”
刘一民说完,李晓林插嘴道:“刚才在台上的时候,我紧张的手心都是汗,没想到一民轻鬆应对,看他的表情还游刃有余,一民,你不仅適合当作家,你还適合当外交家。”
“一民当作家可惜嘍!”徐驰打趣道。
刘一民谦虚的说道:“我就是对书里面的內容比较了解,中青报有一位叫於佳佳的记者,写了一篇关於塞罕坝的深度报导,我们交换了资料。这就像考试的时候,刚好考到了我准备好的题目。”
“我们这些人看似是来接受法国同行们的讚美的,实际上我们像是回答问题的中学生,他们是考官。他们对我这个老头子,还是不愿意提出太过尖锐的问题,对一民可不一样了,所以接下来还是要小心。”
巴金提醒起了刘一民,其余人也深以为然下午参观完卢梭的铜像后,回到招待所,大使馆告诉巴金,有一个人一直在找他,巴金见面后才知道,这个人是他非常崇拜的一名法国文豪的曾孙,听说他来巴黎后,主动来这里找他的。
其余代表团的成员回到各自的房间,刘一民在房间里思考如何完成《费加罗报》的约稿。从塞罕坝的背景开始写,不过度夸张,只求忠实地反映现实。
实际上,在天寒地冻的地方种树,法国这些人看了之后已经觉得是天方夜谭了,再夸张一点,
这些法国人岂不是要当成科幻文来看待了。
来巴黎的第三天,他们参观完巴黎第三大学之后,中文系的师生给他们举办了欢迎会,在会上,巴黎第三大学的学生在欢迎会上表演节目,表达对代表团的欢迎。
表演完节目之后,两名法国学生来到舞台中间分別用法文和中文开始朗诵巴金的《隨想录》。
“没想到,在巴黎也有《隨想录》的读者。”
《隨想录》朗诵完毕,法国的学生拿起报纸,开始朗诵刘一民的《祖国啊,我亲爱祖国!》
只过用中文念的时候,有点不对劲,太过紧张,气息跟不上,好在刘一民都能听懂。
刘一民又赠送了一本书,这名法国学生问刘一民为什么写出来如此饱含深情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
刘一民淡淡一笑:“因为我只有一个祖国!”
“热爱祖国的人都值得尊敬!”巴黎第三大学的一名教授站起来鼓掌道。
访法代表团在巴黎要待一个星期左右,接下来的行程是尼斯一马赛一里昂一沙多吉里,最后再返回巴黎后,重新登上飞机回到中国。
在即將前往尼斯的前一天,刘一民终於將关於塞罕坝的报导写好交给了巴金,请他代为翻译。
报导写了两千多字,算是一篇非虚构新闻报导。
刘一民是不想麻烦巴金的,因为身体原因,他想让徐驰代为翻译,但巴金坚决不同意。
“家宝的学生,也就是我的学生,哪有老师在这里,麻烦別人的道理。放心吧,我这身子骨还熬得住。明天休息一天,晚上是前往尼塞的火车,在离开前,保证翻译完。
正好在咱们没有离开法国的时候看到报纸,別让报社忽悠了。”
“谢谢巴老师!”
第二天中午,巴金就告诉刘一民,他已经翻译完了。刘一民打电话给《费加罗报》,让他们过来拿稿子。
“刘,写的非常好,我现在回到报社,主编审核过確定刊登的话,我们將按照不低於千字五十法郎的稿费標准支付稿酬,在你离开法国前,我一定会將稿费送到你手上。”
千字五十法郎,两千字就是一百,这还是最低。刘一民吸了一口凉气,这价格比他写一万多字的《庐山恋》还高。
资本主义的钱真好赚,特么的,字数写的太少了!
《费加罗报》是高质量报纸,不同於一般的小报。他们的读者是中上层人土,一份报纸的价格也比较高昂,他们有足够的实力以高標准的稿酬来吸引撰稿人。
晚上,一行人坐著火车离开了巴黎,接下来他们的日子就要在旅馆甚至是友好人士的公寓里面度过。
在尼斯他们只待上两天的时间,第二天参加了中法友好协会的招待会。晚宴持续的时间很晚,
巴金的体力不支,只能早退。
刘一民趁机扶著巴金一块离开了会场,他对於这个招待会上的喧譁非常的不习惯。
在刘一民离开巴黎的两天后,《费加罗报》上刊登了刘一民的稿子《中国人在这里种树:沙漠里的一群英雄》並配上了刘一民送给《费加罗报》的照片。
法国的读者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治沙过程中的努力,看到了那句话【他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所以他们是现实主义的英雄。】
这篇报导再配合上媒体关於刘一民的报导,让《费加罗报》这一期的销量增加了不少。如果说其他媒体是在配合著刘一民造流量造声势的话,《费加罗报》就是抓住了流量的牛鼻子。
使馆內,一行人一边坐在餐厅里面吃著麵包,一边翻阅今天的法国报纸。大使馆派人送来了今天早上的法国报纸。《世界报》、《费加罗报》、《巴黎人报》等法国主要媒体报纸,剩下的则是一些小报。
“一民,法国人的拍照技术可以啊!”李晓林笑著说道。报纸上,刘一民笑容满面的走出报告厅,脸上洋溢著自信和从容。
刘一民笑了笑,看了看上面的图片下面的小字【法新社供稿】,法新社的发挥是一如既往的稳定。
“这些法国的报纸几乎都將笔对准了一民,看来,一民要引起法国民眾的喜爱了。”徐驰翻了几家报纸,都有刘一民。
除了巴金,其余的团员都变成了【等六人】的词汇。
“法国的报纸,谁贏他们帮谁,谁能给他们带来销量,他们就写谁。各位前辈都是声名在外,
他们已经没办法在你们身上博取读者的关注了,那只能將目光对准我这个毛头小子了。”
“谁贏他们帮谁?”李晓林將目光放在了刘一民的身上,对这句话表现出来了极大的兴趣。
刘一民放下手中的麵包,擦了擦嘴说道:“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这样的一个笑话,一家法国报纸报导拿破崙回到巴黎。”
【第一天:“科西嘉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陆第二天:“吃人的魔鬼向格拉斯前进第三天:“篡位者进入格勒诺布尔”
第四天:“波拿巴占领里昂”
第五天:“拿破崙皇帝即將接近枫丹白露第六天:“陛下將於今日抵达自己的忠实的巴黎”】
“一周之內,对拿破崙的称呼从科西嘉怪物变成了皇帝陛下。”
一群人听完都忍不住笑了出来,徐驰笑的手抖,筷子落在了地上。巴金也擦了擦嘴,笑著看向刘一民,这个笑话他在巴黎的时候也听过。
韩大使剥了一个鸡蛋放进了刘一民的盘子里:“哈哈哈,法国的媒体就是这样,他们总是要用震惊的词句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一民接下来可要小心了,这些报纸是不会放过你的。”
“这样的话,我们这些个老头子的压力就小很多了。”罗孙说完咬了一口麵包,发现不好咬动,於是闷闷不乐地说道:“法国人的牙口可够好的,这么硬的东西都能吃下去。”
刘一民吃一口麵包就要喝一口小米粥,太乾巴了:“幸亏咱们只是在这里待三周,还是在使馆,要是待上一个月,学校里面的水煮白菜我做梦都会梦到。”
“那晚上我让同志们给你们做水煮白菜。”韩大开玩笑道。
第二天的行程是参加国际笔会法国分会的招待会,这次的招待会上有不少巴金以前的朋友,刚一进入笔会现场,不少人便立即过来簇拥著巴金。
刘一民和李晓林两人一左一右,帮著巴金抵挡热情的欢迎者。不知道谁的爪子拍到了刘一民的脸上,他无语地看了一眼,最后也没找到肇事者。
“巴老师,这也太热情了!”
“说明他们心里还认我这个老朋友。”巴金低声对刘一民说道。
在笔会上,不断地有巴金的老朋友询问巴金,现在的巴黎跟以前的巴黎有什么不一样了!巴金只好说比以前更繁华更大了。
巴金一夸奖,这些法国人就更得意了。
寒暄完毕,大家开始谈论巴金的作品,有人认为巴金和曹禹一样,前半生的作品要比后半生好,后来甚至没有再写过长篇小说。
巴金笑著说道:“因为我不想一直沉浸在批判旧时代,我的作品需要点新內容,但是作者的转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谈话结束后,有人特意提起刘一民。昨天在巴黎第九大学,刘一民赠送了他的单行本,几名法国作家,尤其是佩雷克专门找人看了看这本书,翻译详细的讲了讲书中的故事。
『刘,你在你的书里面讲了一位勇敢坚强的老人和一条狗相伴的故事,这位勇敢坚强的老人和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你觉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一名法国人问道。
圣地亚哥是《老人与海》里面的渔夫,讲的是他在海上与鯊鱼搏斗的故事。里面有一句名句,
激励了不少中国人:“一个人並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刘一民看向对方,从容地说道“感谢提问,老薛和圣地亚哥相同的地方他们都是勇敢的人,是跟大自然手腕的勇土,水里进火里出,恶劣的环境里面闯荡出来的铁骨头,硬汉子。我觉得,敢於跟生活作斗爭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
他们不同的地方在於一个是为了生计,一个则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这是他们身上最大的不同。
刘一民说完,又一名法国人说道:“刘,听说你昨天在第九大学大谈现实主义,可在沙漠里种树,显然不是现实主义,已经是属於浪漫主义。沙漠里面种树?天才的想法!”
这名法国人讲完,会场传出一阵笑的声音还带著几分嘲讽。巴金面不改色,但是李晓林已经著急了起来。
在几秒內瞅了数次刘一民,心里面担心不已,生怕说错了话,再被发表到了报纸上。
“所以老薛是英雄,是勇士,我们国家有一大批老薛。这是一件真实的故事,如果你们当中有人到中国的话,我愿意带你们去参观老薛种树的地方。我们有一大批的同志在这种人跡罕见的林场奋斗,而且已经见了成效。”
话音刚落,会场又是响起“嗡嗡嗡”的声音。下面的人面面相,低头交流,说完后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
见他们还是不相信,刘一民从包里面掏出几张照片,向法国人展示了一下。有於佳佳拍的,也有塞罕坝林场后来寄给刘一民的。
“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如果你们有一天来到中国,愿意去看一看,我很乐意陪各位一起去。我们国家在环境上所做的努力,是所谓的『风沙』掩埋不了的,也感谢大家愿意了解中国。”
刘一民说的时候,还引用了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话。国际笔会法国分会的作家对於刘一民的博学,再次有了新的认识。
左意作家听到刘一民这样说,站起来用掌声表达自己的態度。对中国的印象,可谓是两极分化,这些左意的作家,他们在不断地鼓吹中国。
笔友会到了最后,刘一民的书又赠出去了几本,可惜人太多,刘一民又赠送了几把摺扇。他收到了一本卢梭的典藏书,还有一枚30g的银幣。
《费加罗报》的记者从刘一民的手里面借走了照片,他们听到刘一民的讲话,想写一篇关於种树的报导,希望通过照片向读者展示真实的中国。
《费加罗报》的记者看了刘一民一眼,试探著询问能否向他约稿,写一篇关於中国植树的报导。刘一民也怕这群傢伙断章取义,所以同意了,只不过没有约定交稿时间。
回去的路上,刘一民跟巴金说了此事,他也鼓励刘一民大胆写。写完后,由他亲自翻译成法文。
“塞罕坝的同志们给我寄来了不少的资料,我简单地讲一下塞罕坝林场的成立到目前的成功即可,让外国人看,还得符合他们的文化习惯。”
刘一民说完,李晓林插嘴道:“刚才在台上的时候,我紧张的手心都是汗,没想到一民轻鬆应对,看他的表情还游刃有余,一民,你不仅適合当作家,你还適合当外交家。”
“一民当作家可惜嘍!”徐驰打趣道。
刘一民谦虚的说道:“我就是对书里面的內容比较了解,中青报有一位叫於佳佳的记者,写了一篇关於塞罕坝的深度报导,我们交换了资料。这就像考试的时候,刚好考到了我准备好的题目。”
“我们这些人看似是来接受法国同行们的讚美的,实际上我们像是回答问题的中学生,他们是考官。他们对我这个老头子,还是不愿意提出太过尖锐的问题,对一民可不一样了,所以接下来还是要小心。”
巴金提醒起了刘一民,其余人也深以为然下午参观完卢梭的铜像后,回到招待所,大使馆告诉巴金,有一个人一直在找他,巴金见面后才知道,这个人是他非常崇拜的一名法国文豪的曾孙,听说他来巴黎后,主动来这里找他的。
其余代表团的成员回到各自的房间,刘一民在房间里思考如何完成《费加罗报》的约稿。从塞罕坝的背景开始写,不过度夸张,只求忠实地反映现实。
实际上,在天寒地冻的地方种树,法国这些人看了之后已经觉得是天方夜谭了,再夸张一点,
这些法国人岂不是要当成科幻文来看待了。
来巴黎的第三天,他们参观完巴黎第三大学之后,中文系的师生给他们举办了欢迎会,在会上,巴黎第三大学的学生在欢迎会上表演节目,表达对代表团的欢迎。
表演完节目之后,两名法国学生来到舞台中间分別用法文和中文开始朗诵巴金的《隨想录》。
“没想到,在巴黎也有《隨想录》的读者。”
《隨想录》朗诵完毕,法国的学生拿起报纸,开始朗诵刘一民的《祖国啊,我亲爱祖国!》
只过用中文念的时候,有点不对劲,太过紧张,气息跟不上,好在刘一民都能听懂。
刘一民又赠送了一本书,这名法国学生问刘一民为什么写出来如此饱含深情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
刘一民淡淡一笑:“因为我只有一个祖国!”
“热爱祖国的人都值得尊敬!”巴黎第三大学的一名教授站起来鼓掌道。
访法代表团在巴黎要待一个星期左右,接下来的行程是尼斯一马赛一里昂一沙多吉里,最后再返回巴黎后,重新登上飞机回到中国。
在即將前往尼斯的前一天,刘一民终於將关於塞罕坝的报导写好交给了巴金,请他代为翻译。
报导写了两千多字,算是一篇非虚构新闻报导。
刘一民是不想麻烦巴金的,因为身体原因,他想让徐驰代为翻译,但巴金坚决不同意。
“家宝的学生,也就是我的学生,哪有老师在这里,麻烦別人的道理。放心吧,我这身子骨还熬得住。明天休息一天,晚上是前往尼塞的火车,在离开前,保证翻译完。
正好在咱们没有离开法国的时候看到报纸,別让报社忽悠了。”
“谢谢巴老师!”
第二天中午,巴金就告诉刘一民,他已经翻译完了。刘一民打电话给《费加罗报》,让他们过来拿稿子。
“刘,写的非常好,我现在回到报社,主编审核过確定刊登的话,我们將按照不低於千字五十法郎的稿费標准支付稿酬,在你离开法国前,我一定会將稿费送到你手上。”
千字五十法郎,两千字就是一百,这还是最低。刘一民吸了一口凉气,这价格比他写一万多字的《庐山恋》还高。
资本主义的钱真好赚,特么的,字数写的太少了!
《费加罗报》是高质量报纸,不同於一般的小报。他们的读者是中上层人土,一份报纸的价格也比较高昂,他们有足够的实力以高標准的稿酬来吸引撰稿人。
晚上,一行人坐著火车离开了巴黎,接下来他们的日子就要在旅馆甚至是友好人士的公寓里面度过。
在尼斯他们只待上两天的时间,第二天参加了中法友好协会的招待会。晚宴持续的时间很晚,
巴金的体力不支,只能早退。
刘一民趁机扶著巴金一块离开了会场,他对於这个招待会上的喧譁非常的不习惯。
在刘一民离开巴黎的两天后,《费加罗报》上刊登了刘一民的稿子《中国人在这里种树:沙漠里的一群英雄》並配上了刘一民送给《费加罗报》的照片。
法国的读者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治沙过程中的努力,看到了那句话【他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所以他们是现实主义的英雄。】
这篇报导再配合上媒体关於刘一民的报导,让《费加罗报》这一期的销量增加了不少。如果说其他媒体是在配合著刘一民造流量造声势的话,《费加罗报》就是抓住了流量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