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爭夺改革文学话语权
第163章 爭夺改革文学话语权
四月初的燕京,温度仍然偏冷。崔道逸搓著手向陆遥解释,刘一民刚买了一套四合院,现在除了他自己没什么人住,肯定比招待所住著舒服。
“崔编,你是说一民买了一套四合院?”
“买了一套1200平的三进四合院?”
“那得多少钱?”
“什么,七千五百块钱?”
陆遥望向刘一民,看著刘一民微微頜首,终於確认崔道逸没有在骗自己。不断地吞咽著吐沫滋润嗓子,但乾燥的嗓子仍然说不出来话。
当刘一民带著他走进四合院的时候,陆遥不断地打量著青砖绿瓦,红柱木檐。一千多平的四合院,走了许久才走了一个遍几。
“一民,你绝对是我见过最有钱的人!”陆遥感嘆道。
蒋子龙用津城儿话,说起话来像是说相声一样:“一民吶,你介人倍儿牛啊,真是有能耐!”
刚听了几句,麻儿味道就出来了。
“额滴娘啊!我要是一个人在这里边走,说不定还会迷路!得是?真了七千多块钱?”陆遥拍了拍瓷实的柱子说道。
刘一民把他带到了客房,让他住下。陆遥急忙想掏房租,他藉此表达自己也不差钱。
刘一民拍了拍肩膀说道:“不要钱!”
“不要钱不行!”
刘一民看了他一眼说道:“我还没说完呢,但是得干活。现在院子里得种竹子,再种点其它的装饰一下,我请人干也得掏钱,不如咱们俩一起干,你住房子帮我干活,怎么样?”
“得行嘞!”
就这样,陆遥住在了四合院二进的西厢房里,跟刘一民开始了为时半个月的同居生活。
陆遥干活是一把好手,两个人將影壁前种竹子的空地给翻了一遍,还有几处空地,陆遥表示这完全可以种菜。
中国人种菜的天赋,真的是到哪儿都不会丟。
两个人选择种的竹子有紫竹和金镶玉朱,这两种竹子住在院子里適合观赏。不仅影壁前种,一些连廊旁也要种上一点。
没有竹种,两个人就到附近的公园借了点竹根,直接移植。
陆遥一边挖,一边低声说道:“咱们这算不算偷啊?”
刘一民站在旁边望风,装作路人低声说道:“读书人的事情,怎么能算偷呢?借,懂不懂,咱们这是借!”
陆遥的手都是颤抖的,根本感受不到泥土的冰凉,反而是感觉浑身有一种热流不断地涌过。
“借?借,得人家答应吧?你问了?”
“问了!”刘一民说道。
“你怎么问的?”
“我问它愿不愿意住四合院,愿意的话就招招手,它刚才摆动了一下,那不就是同意了!”
陆遥:
“你看,竹子都知道四合院好!”
接下来,陆遥將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竹子上面,也不再管偷挖合不合理,反正已经来了。
来都来了嘛!
两个人选择的是小竹,挖完后从公园的缺口处离开,大摇大摆地骑著自行车带著竹子回到了四合院。
如此三四次之后,四合院里终於多了几分生机。刘一民平时要上课,浇水的重任也都交给了陆遥。
“放心吧,死一棵我再去公园偷一棵!”陆遥拍著胸脯保证道,
刘一民赶紧纠正道:“是借一棵,再说你还借上癮了?老王,我不是批评你,君子爱竹,借之有度!”
燕京市区的几个公园看著缺失的竹子,互相对视了一眼,娘的,这年头竹子也有人偷了。
玉渊潭公园,率先喊出了抓住偷竹贼的时代最强音!
朱霖来到刘一民的四合院给他送东西,意外见到了陆遥。刚见面的时候还闹了乌龙,不过双方一解释,才化解了误会。
朱霖看到刘一民,调侃道:“人家都是金屋藏娇,刘老师你这是金屋藏作家!”
陆遥则说道:“你看到藏的是作家,我看到藏的是娇。”
朱霖蹲在竹子旁,看著已经一人高左右的竹子,异地问起什么时候种的,已经长这么大了。
陆遥嘴角憋著笑,刘一民瞪了他一眼,笑著道:“这是移植的竹子,还不知道能不能活!”
“在哪儿买的?”
陆遥没绷住:“公园里借的。”
朱霖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说话。陆遥心里难受,再次忍不住嘀咕道:“你就不问问为什么要去公园借?”
“哎呀,刘老师这样借,肯定有他借的道理!”朱霖摆了摆手,一副不以为意的样子。
陆遥还以为是她不懂“借”的含义,於是又暗示道:“没同意的借!”
朱霖跟上刘一民的脚步问道:“刘老师,你怎么不喊上我一起,我知道哪里有更好看的竹子!
陆遥傻眼了,一个被窝睡不出两种人,这还真有夫妻相。
书房里,陆遥讲起自己这阵子思考的结果。
“我去年想写一个中篇小说,想讲一讲农村子弟的故事,但写完总是感觉得不到要领,於是直接给撕了。听了你关於改革文学的提法,这阵子越想越清晰,感觉自已要抓住要领了。
我给你讲一讲大致的故事。”
陆遥讲的正是最后命名为《人生》的小说,改革文学的初步理论提法让他开始授清自己的基本脉络。
觉得去年想的还是太过狭隘了,应该將主人公的人生放到更大的时代里进行对比,去经歷时代的浮沉。
刘一民仔细地倾听,並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態度。他现在的想法跟《人生》原有的小说相比,差距很大。有种过於追求时代的宏大,而忽视了小说故事的细节。
“陆遥同志,宏大的故事有宏大的好处,小处落笔的故事笔墨更加集中,各有各的好处。但是如果既要宏大的故事,又要细节的话,你得想一想如何的兼顾,过於追求形式,就容易忽视了內容,最后成了四不像。”
陆遥点燃起香菸沉思,思考起自己该如何写作。
在刘一民看来,陆遥是自己的鸡汤中毒了,听从刘一民的號召,扛起时代赋予的作家责任来,
想从大局来指点一下风云。
鲁迅文学奖颁奖仪式之后,“改革文学”的提法经由刘一民之口迅速在文坛颳了起来。各大报纸都开始刊登关於“改革文学”的评论,任何文学新思潮的出现,必然伴隨著口水战,“改革文学”也不例外。
有人在发表著对“改革文学”的见解,有人在攻击“改革文学”。文学界的偏佐派和惜春派对於“改革文学”的出现整体上都是乐见其成,毕竟算是中和了两派的意见。
文学界的报纸鼓吹的多,各地方的报纸批评的多。
“改革文学”是写现在的,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各地的人和事儿。很容易引起当地的误会,
认为这是对他们的工作的批评。
要不然《津城日报》为什么要连著批评《乔厂长上任记》,谁让蒋子龙就是津城工厂的工人。
刘一民一下子接到了几十封约稿信,全都是想让他谈一谈对“改革文学”的见解,刘一民先提出,那肯定意见更重要。
此时刘一民就算是放个“改革文学”的屁,都能发表,这丝毫不夸张。
刘一民从来没想过,自已有一天会受到文坛如此喜爱。
几个燕京的文学团体邀请刘一民,都被他以学校课程繁忙给拒绝了,有这时间,还不如写几个字。
《人民文艺》內,张广年找到刘一民,希望他在《文艺报》《人民文艺》和其他的报纸上,大胆地发表对於改革文学的意见。
“一民,这对於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儘管文学思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眾多作品的出现后而整体表现出来的一种风格。例如伤痕文学、左翼文学等等。
但这些文学思潮的发展,也是需要理论化的。你既然提出来『改革文学”这个概念,就要大胆地表达你自己的见解,为『改革文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和进行理论化尝试。现在你发表的评论,將会成为以后研究的资料。”
张广年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刘一民听完后,抿了一口茶说道:“您是想让我扛起改革文学的大旗来?”
张广年用手指敲著桌子,笑著看向刘一民,没有说话,但意思就是那个意思。
过了一会儿张广年才说道:“这是文坛对你的期望,这也是我们对你的期望。”
张广年先是文坛,接下来是“我们”,这个“我们”可是有意思了,“我们”到底是谁?
刘一民没问,张广年自然也不会说,问明白了反而不好。
“说几句关起门来的话,你觉得伤痕文学已经没有未来了?”
张广年思索片刻,又问出自己心底深处的问题。
他作为惜春派,伤痕文学的兴起与他密切相关,但跟刘一民交流,一直没有主动谈起过此类话题。当然,他知道,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对伤痕文学没什么好观感。
“我是这么认为的!”
“理由呢!”
“往日种种警如往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算下来已经过去两三年了,跟十年比起来,已经过了三分之一,我们文坛总不能现在,將来一直批判这十年。
对於一些老同志和老张你来说,十年的经歷对你来说刻骨铭心,但我们批判的目的是什么?是批判?还是前进?我觉得批判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一直批判下去,我们就一直没办法放下包袱。包袱已经批判没了,为了批判,就主动去找包袱批判,那符合事物发展的趋势吗?
以现在和將来的十年,批判上一个十年,又或者以二十年,批判上一个十年?改革是趋势,文学的发展,自然要跟著时代走。
新中国前,左翼文学大肆批判旧时代,到了建国后,开始进入十七年文学时期,謳歌新时代。
我觉得,改革开放也是一个时间点,文坛要注意脚下,注意前方了。”
张广年仔细地听著刘一民的话,声音不断地在他脑海里迴响。过了一会儿,脸上露出一丝欣赏的微笑:“你的话,比你在领奖的时候讲的更尖锐,也够刺耳,不过掏一掏耳朵,没什么不好的。”
“颁奖的时候,我也想讲那么多,可惜就怕有些人听个声儿就跳脚了!”
张广年既然愿意这样说,加上刘一民对他的了解,索性將自己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
“同志们整体还是能听得进去不同意见的。你的文字很有灵性,要是进入作协工作对文坛好,
但是对你个人未必是好的。”
张广年这话,也是对自己的总结。他晚年常常懊悔,文字被体制和公文所拖累,经常给周杨改公文,后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时发现缺失了年轻时的灵性。
接下来的时间里,刘一民接连在《文艺报》上发表了多篇关於“改革文学”的评论既能挣钱,又能爭夺关於“改革文学”的话语权。话语权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却又確確实实的存在。
有时候你不爭,也会有人想让你去爭。
接下来刘一民在《文艺报》等报纸杂誌上接连发了好几篇的“改革文学”评论。
《什么是改革文学?为什么改革文学將是下一个文学创作主阵地?》
《我们为什么需要改革文学?》
《“乔厂长上任记”一一改革文学的先锋之作》
《改革文学中关於“歌颂”和“批判”的立场问题》
《人民需要改革,读者需要改革文学》
一篇篇文学评论的发表,每一次都能引起热议。不少报纸看得干著急,约稿函发了一封又一封,最后都石沉大海。
约稿信没用,那当面堵门有用吧!燕大的宿舍,不少编辑都上门求稿,可惜刘一民同志脚底抹油,溜了,除了上课外,就住在了自己的四合院里。
倒是陈大志和李学勤搭了一辆快车,他们两个被退回的稿子,竟然神奇地在推销了数次之后推销了出去。
陈大志的稿子被《燕京晚报》给拿走了,李学勤的稿子则是被《广播电视报》拿走刊登了。
四月初的燕京,温度仍然偏冷。崔道逸搓著手向陆遥解释,刘一民刚买了一套四合院,现在除了他自己没什么人住,肯定比招待所住著舒服。
“崔编,你是说一民买了一套四合院?”
“买了一套1200平的三进四合院?”
“那得多少钱?”
“什么,七千五百块钱?”
陆遥望向刘一民,看著刘一民微微頜首,终於確认崔道逸没有在骗自己。不断地吞咽著吐沫滋润嗓子,但乾燥的嗓子仍然说不出来话。
当刘一民带著他走进四合院的时候,陆遥不断地打量著青砖绿瓦,红柱木檐。一千多平的四合院,走了许久才走了一个遍几。
“一民,你绝对是我见过最有钱的人!”陆遥感嘆道。
蒋子龙用津城儿话,说起话来像是说相声一样:“一民吶,你介人倍儿牛啊,真是有能耐!”
刚听了几句,麻儿味道就出来了。
“额滴娘啊!我要是一个人在这里边走,说不定还会迷路!得是?真了七千多块钱?”陆遥拍了拍瓷实的柱子说道。
刘一民把他带到了客房,让他住下。陆遥急忙想掏房租,他藉此表达自己也不差钱。
刘一民拍了拍肩膀说道:“不要钱!”
“不要钱不行!”
刘一民看了他一眼说道:“我还没说完呢,但是得干活。现在院子里得种竹子,再种点其它的装饰一下,我请人干也得掏钱,不如咱们俩一起干,你住房子帮我干活,怎么样?”
“得行嘞!”
就这样,陆遥住在了四合院二进的西厢房里,跟刘一民开始了为时半个月的同居生活。
陆遥干活是一把好手,两个人將影壁前种竹子的空地给翻了一遍,还有几处空地,陆遥表示这完全可以种菜。
中国人种菜的天赋,真的是到哪儿都不会丟。
两个人选择种的竹子有紫竹和金镶玉朱,这两种竹子住在院子里適合观赏。不仅影壁前种,一些连廊旁也要种上一点。
没有竹种,两个人就到附近的公园借了点竹根,直接移植。
陆遥一边挖,一边低声说道:“咱们这算不算偷啊?”
刘一民站在旁边望风,装作路人低声说道:“读书人的事情,怎么能算偷呢?借,懂不懂,咱们这是借!”
陆遥的手都是颤抖的,根本感受不到泥土的冰凉,反而是感觉浑身有一种热流不断地涌过。
“借?借,得人家答应吧?你问了?”
“问了!”刘一民说道。
“你怎么问的?”
“我问它愿不愿意住四合院,愿意的话就招招手,它刚才摆动了一下,那不就是同意了!”
陆遥:
“你看,竹子都知道四合院好!”
接下来,陆遥將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竹子上面,也不再管偷挖合不合理,反正已经来了。
来都来了嘛!
两个人选择的是小竹,挖完后从公园的缺口处离开,大摇大摆地骑著自行车带著竹子回到了四合院。
如此三四次之后,四合院里终於多了几分生机。刘一民平时要上课,浇水的重任也都交给了陆遥。
“放心吧,死一棵我再去公园偷一棵!”陆遥拍著胸脯保证道,
刘一民赶紧纠正道:“是借一棵,再说你还借上癮了?老王,我不是批评你,君子爱竹,借之有度!”
燕京市区的几个公园看著缺失的竹子,互相对视了一眼,娘的,这年头竹子也有人偷了。
玉渊潭公园,率先喊出了抓住偷竹贼的时代最强音!
朱霖来到刘一民的四合院给他送东西,意外见到了陆遥。刚见面的时候还闹了乌龙,不过双方一解释,才化解了误会。
朱霖看到刘一民,调侃道:“人家都是金屋藏娇,刘老师你这是金屋藏作家!”
陆遥则说道:“你看到藏的是作家,我看到藏的是娇。”
朱霖蹲在竹子旁,看著已经一人高左右的竹子,异地问起什么时候种的,已经长这么大了。
陆遥嘴角憋著笑,刘一民瞪了他一眼,笑著道:“这是移植的竹子,还不知道能不能活!”
“在哪儿买的?”
陆遥没绷住:“公园里借的。”
朱霖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说话。陆遥心里难受,再次忍不住嘀咕道:“你就不问问为什么要去公园借?”
“哎呀,刘老师这样借,肯定有他借的道理!”朱霖摆了摆手,一副不以为意的样子。
陆遥还以为是她不懂“借”的含义,於是又暗示道:“没同意的借!”
朱霖跟上刘一民的脚步问道:“刘老师,你怎么不喊上我一起,我知道哪里有更好看的竹子!
陆遥傻眼了,一个被窝睡不出两种人,这还真有夫妻相。
书房里,陆遥讲起自己这阵子思考的结果。
“我去年想写一个中篇小说,想讲一讲农村子弟的故事,但写完总是感觉得不到要领,於是直接给撕了。听了你关於改革文学的提法,这阵子越想越清晰,感觉自已要抓住要领了。
我给你讲一讲大致的故事。”
陆遥讲的正是最后命名为《人生》的小说,改革文学的初步理论提法让他开始授清自己的基本脉络。
觉得去年想的还是太过狭隘了,应该將主人公的人生放到更大的时代里进行对比,去经歷时代的浮沉。
刘一民仔细地倾听,並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態度。他现在的想法跟《人生》原有的小说相比,差距很大。有种过於追求时代的宏大,而忽视了小说故事的细节。
“陆遥同志,宏大的故事有宏大的好处,小处落笔的故事笔墨更加集中,各有各的好处。但是如果既要宏大的故事,又要细节的话,你得想一想如何的兼顾,过於追求形式,就容易忽视了內容,最后成了四不像。”
陆遥点燃起香菸沉思,思考起自己该如何写作。
在刘一民看来,陆遥是自己的鸡汤中毒了,听从刘一民的號召,扛起时代赋予的作家责任来,
想从大局来指点一下风云。
鲁迅文学奖颁奖仪式之后,“改革文学”的提法经由刘一民之口迅速在文坛颳了起来。各大报纸都开始刊登关於“改革文学”的评论,任何文学新思潮的出现,必然伴隨著口水战,“改革文学”也不例外。
有人在发表著对“改革文学”的见解,有人在攻击“改革文学”。文学界的偏佐派和惜春派对於“改革文学”的出现整体上都是乐见其成,毕竟算是中和了两派的意见。
文学界的报纸鼓吹的多,各地方的报纸批评的多。
“改革文学”是写现在的,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各地的人和事儿。很容易引起当地的误会,
认为这是对他们的工作的批评。
要不然《津城日报》为什么要连著批评《乔厂长上任记》,谁让蒋子龙就是津城工厂的工人。
刘一民一下子接到了几十封约稿信,全都是想让他谈一谈对“改革文学”的见解,刘一民先提出,那肯定意见更重要。
此时刘一民就算是放个“改革文学”的屁,都能发表,这丝毫不夸张。
刘一民从来没想过,自已有一天会受到文坛如此喜爱。
几个燕京的文学团体邀请刘一民,都被他以学校课程繁忙给拒绝了,有这时间,还不如写几个字。
《人民文艺》內,张广年找到刘一民,希望他在《文艺报》《人民文艺》和其他的报纸上,大胆地发表对於改革文学的意见。
“一民,这对於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儘管文学思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眾多作品的出现后而整体表现出来的一种风格。例如伤痕文学、左翼文学等等。
但这些文学思潮的发展,也是需要理论化的。你既然提出来『改革文学”这个概念,就要大胆地表达你自己的见解,为『改革文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和进行理论化尝试。现在你发表的评论,將会成为以后研究的资料。”
张广年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刘一民听完后,抿了一口茶说道:“您是想让我扛起改革文学的大旗来?”
张广年用手指敲著桌子,笑著看向刘一民,没有说话,但意思就是那个意思。
过了一会儿张广年才说道:“这是文坛对你的期望,这也是我们对你的期望。”
张广年先是文坛,接下来是“我们”,这个“我们”可是有意思了,“我们”到底是谁?
刘一民没问,张广年自然也不会说,问明白了反而不好。
“说几句关起门来的话,你觉得伤痕文学已经没有未来了?”
张广年思索片刻,又问出自己心底深处的问题。
他作为惜春派,伤痕文学的兴起与他密切相关,但跟刘一民交流,一直没有主动谈起过此类话题。当然,他知道,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对伤痕文学没什么好观感。
“我是这么认为的!”
“理由呢!”
“往日种种警如往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算下来已经过去两三年了,跟十年比起来,已经过了三分之一,我们文坛总不能现在,將来一直批判这十年。
对於一些老同志和老张你来说,十年的经歷对你来说刻骨铭心,但我们批判的目的是什么?是批判?还是前进?我觉得批判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一直批判下去,我们就一直没办法放下包袱。包袱已经批判没了,为了批判,就主动去找包袱批判,那符合事物发展的趋势吗?
以现在和將来的十年,批判上一个十年,又或者以二十年,批判上一个十年?改革是趋势,文学的发展,自然要跟著时代走。
新中国前,左翼文学大肆批判旧时代,到了建国后,开始进入十七年文学时期,謳歌新时代。
我觉得,改革开放也是一个时间点,文坛要注意脚下,注意前方了。”
张广年仔细地听著刘一民的话,声音不断地在他脑海里迴响。过了一会儿,脸上露出一丝欣赏的微笑:“你的话,比你在领奖的时候讲的更尖锐,也够刺耳,不过掏一掏耳朵,没什么不好的。”
“颁奖的时候,我也想讲那么多,可惜就怕有些人听个声儿就跳脚了!”
张广年既然愿意这样说,加上刘一民对他的了解,索性將自己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
“同志们整体还是能听得进去不同意见的。你的文字很有灵性,要是进入作协工作对文坛好,
但是对你个人未必是好的。”
张广年这话,也是对自己的总结。他晚年常常懊悔,文字被体制和公文所拖累,经常给周杨改公文,后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时发现缺失了年轻时的灵性。
接下来的时间里,刘一民接连在《文艺报》上发表了多篇关於“改革文学”的评论既能挣钱,又能爭夺关於“改革文学”的话语权。话语权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却又確確实实的存在。
有时候你不爭,也会有人想让你去爭。
接下来刘一民在《文艺报》等报纸杂誌上接连发了好几篇的“改革文学”评论。
《什么是改革文学?为什么改革文学將是下一个文学创作主阵地?》
《我们为什么需要改革文学?》
《“乔厂长上任记”一一改革文学的先锋之作》
《改革文学中关於“歌颂”和“批判”的立场问题》
《人民需要改革,读者需要改革文学》
一篇篇文学评论的发表,每一次都能引起热议。不少报纸看得干著急,约稿函发了一封又一封,最后都石沉大海。
约稿信没用,那当面堵门有用吧!燕大的宿舍,不少编辑都上门求稿,可惜刘一民同志脚底抹油,溜了,除了上课外,就住在了自己的四合院里。
倒是陈大志和李学勤搭了一辆快车,他们两个被退回的稿子,竟然神奇地在推销了数次之后推销了出去。
陈大志的稿子被《燕京晚报》给拿走了,李学勤的稿子则是被《广播电视报》拿走刊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