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东方出了个顶红顶红的太阳
第177章 东方出了个顶红顶红的太阳
吉普车出了成都之后,就一路往西走。还没出成都,刚出了市区,路况就差了起来。司机兼嚮导老王同志,不断地给刘一民介绍著路线。
黑的皮肤和熟练的汉话,很难想像他是一名藏族人。
王天福是他的汉名,以前是土司手下的藏兵,解放前跑出了藏地,加入了解放军,成为了一名汽车兵。退伍之前,经常往返於附近的各个部队,承担运输物资的任务。
他笑称,对附近熟悉到闭著眼睛都能开的到。
离城区越远,吉普车里愈发闷热了起来,上面的篷布早就晒透了。刘一民打开车窗,身子在后座隨著路坑上上下下的顛簸。
“老徐同志,你身体怎么样?”刘一民关心地问道。
徐驰回头说道:“还行还行,不过跟年轻的时候不能比。当时到葛洲坝水电站的工地上,天天都是两脚泥。”
碰到徐驰在刘一民的意料之外,徐驰告诉刘一民,他来是想写一篇反应藏族目前生活的报告文学。刘一民不知道徐驰要过来,但徐驰早就知道刘一民要来。
用他的话说,在文坛混了这么多年,认识了这么多人,小道消息比大道消息还灵。
“知道你要来这边,我就放下手里的工作来陪你了。我这一来就把別人的位置给蹭了,有人该不满嘍。”徐驰笑著说道。
刘一民好奇地一问,徐驰讲的是《星星》的编辑,对方本来跟统战部门讲好了,要一起前往,
结果徐驰一来,位置直接没有了。
吉普车的车上放著许多的物资,仅容许四个人乘坐,司机兼嚮导老王、徐驰、刘一民、另外一名阿坝的干部,到了阿坝后上车,负责接下来的採风协调工作。
“马上就要到都江堰了,刘作家、徐作家,你们要不要去看看都江堰?”司机老王回头说道,
手指指向不远处的大堰河。
徐驰询问刘一民的意见:“一民,你说,我是蹭你的车,听你的。”
“等咱们回来再说吧,返程也得走这条路,先难后易嘛!”
“行!”
刘一民打开窗户,远远地望著不远处的岷江,远远地望去,波光粼粼,犹如一条玉带。
车上,徐驰问起《追风箏的人》这本小说的情况,以及后续的情节发展,刘一民又给他讲了一遍,徐驰听的是津津有味。旁边的老王只是听后半部分,听的心痒痒,喊著刘一民全部讲下来。
徐驰接话道:“让我这个老头子来讲吧,一民,你看看我的记忆力怎么样,我要是有记错的地方,你给我指出来。”
接下来的路上,徐驰將《追风箏的人》从头到尾给讲了出来,刘一民都佩服他的记忆力。
讲完后,徐驰看向刘一民:“曹禹就是曹禹,能够从一部小说里想到这么多的东西,当时我看的时候,我怎么就没想起来!”
“老徐同志,你不是搞话剧的,当然没有万老师的敏感。”刘一民笑著解释道。
“可我总应该有报告文学的敏感,写这个报告文学,需要获得材料很多,咱们两个一起,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你的报告文学,注重的是典型人物的故事。我来这里是为了了解藏地人民的生活和这里的土同制度,咱们两个还是有区別的。”
“老王同志,你给我们讲一讲你们藏地以前的生活。”徐驰看向老王。
老王点起一根烟叼在嘴里,又嘆了一口气,开始讲了起来。老王的文化不高,但是在部队上过几年的扫盲班,加上汽车兵,多多少少又学点文化和技术知识,终於算是有了点文化。
因为只是有一点文化,所以讲的时候是从自己成长经歷开始讲。从他们属於哪个头人哪个土司开始,每一户都要出人成为土司手下面的藏兵,战爭的时候自备物资参加土司的之间的战爭。
本书首发????????????.??????,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他的父亲在土司之间的战爭中死亡,他就自然而然的接班成为藏兵。
“我们的土司是一个小土司,最大的土司是麦桑土司,麦桑土司最后一任是华尔功臣烈,通过联姻娶了茸贡土司的女儿扎西卓玛,他是一个会做生意的土司,通过生意挣了很多钱,有了钱就有了武器,又控制了许多小土司。我们的土司南木达土司,也投降了麦桑土司。”
华尔功臣烈是最后一任麦桑土司,49年审时度势,主动请求和平解放,成为了阿坝当地的政府官员,为当地的和平解放,做了不小的贡献,还入朝慰问过。
隨著老王的讲解,刘一民和徐驰开始对阿坝以前的土司势力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他们在这里就是土皇帝,名为政府的土官,实际上是当地的土皇帝,掌握生杀予夺大权。领地內的所有东西,包括人,都是他们掠取的对象。
麦桑土司为什么强大起来,他跟以前土司不一样的地方在於,他整顿了部落的风气和纪律,保护商旅经商,所以强大了起来。
麦桑土司的顾问还是格尔登寺院的堪布,也就掌握了教权。事实上,集政权和教权於一体。
这个格尔登寺院,后来可不太安分。
距离阿坝愈来愈近,海拔越来越高,中间吉普熄火过两次,好在老王是多年的汽车兵,精通修车技术,很快就修好了。
“刘作家、许作家你们放心,我一定將你们平安的送往阿坝,並带回来。”老王说完,还拍了拍自己的后腰,硬邦邦的钢铁声,给刘一民和徐驰了一种结结实实的安全感。
重新上路之后,徐驰拿著地图比划了一下说道:“咱们进入阿坝的第一站就是汶川县,三江公社就在汶川县里面,我看咱们先去汶川县。”
老王扔掉手里面的菸头又说道:“三江公社取消嘍,现在是三江乡了。现在县里面也没有革委会了,都是县政府。”
从79年到80年,各地的革委会和公社开始陆续取消,只是大家讲话的时候,还会不自觉的念出以前的名字。人们嘴中的公社和革委会,告诉大家以前的那段记忆还在。
到了三江乡,先到了乡政府,阿坝的干部就在这里等著他们。
“你好,刘作家,徐作家,扎西德勒,欢迎来到阿坝,我是阿坝统战部的索泽郎!”
“扎西德勒!”
黑髮亮的皮肤加上口音,刘一民不用猜就知道是藏地人。四十岁左右,身材精瘦,身上的衣服是藏族的传统服饰,长袖藏袍和松吧鞋,
阿坝的海拔高,气温就低。好在在成都的时候,当地的同志就提醒过,刘一民和徐驰两个人在当地买了厚实的外套。
索泽郎邀请刘一民和徐驰在三江乡的食堂吃饭,吃的是並不是藏人的食物,是正经的川菜。
汶川这里汉人也特別的多,三江乡在汶川的南边,因地处西河、中河、黑石江三水交匯而得名。一边吃饭,索泽郎一边跟刘一民介绍起来,这里的情况。
“这里以前是瓦寺土司的地盘,瓦寺当时的土司叫做索衍传,牺牲的藏兵基本上都是邛崍山下的藏族子弟。你们休息一会儿?还是吃完饭直接去看一看辫子坟。”索泽郎问道。
“直接去吧,先去祭拜一下英烈。”刘一民说道,徐驰也表示赞同。
去的路上,索泽郎详细地讲起了以前的那段歷史:
“索衍传当接到清政府的命令后,索衍传就派自己的土舍(土司属官)索文茂聚集自己手下的藏兵,瓦寺土司並不是什么太大的土司,手下的藏兵有限。
2000名藏军中还有另外两支部队,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大金川土司千总阿木的两支藏军一起开赴寧波。瓦寺土司举行了盛大的壮行仪式,当时洁白的哈达和號角声,响彻整个岷江....“
这支藏军的赶到使当地督办浙省军务的统帅奕经欣喜雀跃,因为这是他手下的最后一支援军。
援军带著的虎皮帽子,让奕经觉得胜券在握。因为他认为洋人是“羊”,虎皮帽子就是“虎”的意思,手下有虎,当然杀得了羊。
藏兵被奕经下令为先锋部队,带著各省的部队,扑向寧波城。哈克里和阿木和这群藏兵英勇顽强,但是主帅不靠谱,其余的部队也不靠谱,加上装备也落后,最后几乎都牺牲在了战场上。
土舍索文茂带著藏兵埋伏英军,斩杀百余人后因功被清政府授予翎顶戴。
哈克里和阿木战死,他们的塑像在当时纪念参战阵亡將军朱贵的“高节祠”,阵亡將士的坟墓被称为百丈坟。
等索泽郎讲的差不多了,他们的吉普车停在了辫子坟的不远处。刘一民和徐驰看著这稍显简陋的墓地,他拿著相机拍了不少的照片,这些照片以后话剧布景都用得到,可以做参考。
“他们都是英雄啊!”徐驰感嘆道。
四人站在坟墓的前边,深深地鞠了一躬。
在三江乡驱车转了转,徐驰遥遥地指著远处的山脉说道:“那就是邛崍山,邛崍山养育了不少英雄儿女啊。那边是金川、乾隆爷损兵折將才拿下的金川。”
大小金川之战,位列乾隆爷的十全武功之二。
“那边被挡住的应该有夹金山吧?”刘一民问道。
索泽郎说道:“正是夹金山,是我们前辈往北走翻越的第一座雪山。”
“在这座山上我们损失也很惨重啊!”刘一民感嘆道。
徐驰和刘一民的笔记本上,不断地进行著记录。索泽郎不好意思的坐在刘一民身边,询问他写过什么作品,他只知道刘一民是作家,至於写了什么,他不太清楚。
徐驰乐呵呵地坐过来讲了起来,听完后,索泽郎说道:“刘作家,你年纪轻轻原来如此厉害。
我们这里也有不少汉地过来的年轻人,他们都很能吃苦,刚开始来的时候不適应,现在已经成了我们阿坝的一部分了。”
在阿坝有不少过来帮扶的干部,也有一些分配过来的年轻人,战斗在各个岗位上。
转了一圈后,回到了乡政府,他们在这里休息一晚上后,开始一路缓缓的前往阿坝的其它地方。
刘一民看著徐驰说道:“老徐同志,你这身体不错嘛,我还以为你会缺氧,我看你今天除了说话慢了点外,整个人也没什么异常。”
“这里毕竟不是太高,我要是连这里都上不来,那乾脆不要来了。”徐驰的脸有点红,但相对来说还很健康。
刘一民隱隱的感觉到有点缺氧,但並不难受。
他们住在乡政府的房子里,办公室打个地铺就当床了。晚上三江乡的乡政府的乡长还有其余的工作人员都围在他们的地铺旁边,一边劝酒,一边听他们讲燕京和南方的故事。
大家问的最多的就是,天安门到底有多大,门前的马路是不是特別的宽?又问有没有见过老人家?徐驰当然是见过的,还请教过老人家是怎么作诗等问题。
徐驰成了最受大家欢迎的对象,纷纷问徐驰当时的情景,徐驰得意的讲了起来。
此后,他们每到一地,当有人得知他们从燕京来的时候,都有人问相同的问题,还有藏族人眼含热泪地告诉他们:“是他派了金珠玛米来解救我们的。”
司机老王每次听到有人说金珠玛米的时候,脸上总是情不自禁地升起一股自豪感,用手拉一拉自己的衣下摆。
“我跑出去了一趟,回来后就成了金珠玛米,刘作家,当初解救的人,刚解救的时候,脸上还是非常麻木,根本不敢相信。跟我当时出去后,见到第一个解放军时,就是一个样子。”
老王讲起当时跟著部队回来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发出感慨的声音。
看到这场景,刘一民不由自主地想起《农奴》里面的台词:“他们是打碎铁索的兵啊.....东方出了一个顶红顶红的太阳...—“”
第二天凌晨,天很冷,三江乡的藏地同志,將身上的藏袍送给了刘一民和徐驰,两个人想留下点钱,被对方严词拒绝了:“同志,我们是同志!”
往里面的道路愈发难走,弯弯绕绕。
风轻轻地从耳边吹过,响起一道慈祥的声音:“小娃娃,替我去看看嘛。当年走的匆忙,没能仔细看呀!”
吉普车出了成都之后,就一路往西走。还没出成都,刚出了市区,路况就差了起来。司机兼嚮导老王同志,不断地给刘一民介绍著路线。
黑的皮肤和熟练的汉话,很难想像他是一名藏族人。
王天福是他的汉名,以前是土司手下的藏兵,解放前跑出了藏地,加入了解放军,成为了一名汽车兵。退伍之前,经常往返於附近的各个部队,承担运输物资的任务。
他笑称,对附近熟悉到闭著眼睛都能开的到。
离城区越远,吉普车里愈发闷热了起来,上面的篷布早就晒透了。刘一民打开车窗,身子在后座隨著路坑上上下下的顛簸。
“老徐同志,你身体怎么样?”刘一民关心地问道。
徐驰回头说道:“还行还行,不过跟年轻的时候不能比。当时到葛洲坝水电站的工地上,天天都是两脚泥。”
碰到徐驰在刘一民的意料之外,徐驰告诉刘一民,他来是想写一篇反应藏族目前生活的报告文学。刘一民不知道徐驰要过来,但徐驰早就知道刘一民要来。
用他的话说,在文坛混了这么多年,认识了这么多人,小道消息比大道消息还灵。
“知道你要来这边,我就放下手里的工作来陪你了。我这一来就把別人的位置给蹭了,有人该不满嘍。”徐驰笑著说道。
刘一民好奇地一问,徐驰讲的是《星星》的编辑,对方本来跟统战部门讲好了,要一起前往,
结果徐驰一来,位置直接没有了。
吉普车的车上放著许多的物资,仅容许四个人乘坐,司机兼嚮导老王、徐驰、刘一民、另外一名阿坝的干部,到了阿坝后上车,负责接下来的採风协调工作。
“马上就要到都江堰了,刘作家、徐作家,你们要不要去看看都江堰?”司机老王回头说道,
手指指向不远处的大堰河。
徐驰询问刘一民的意见:“一民,你说,我是蹭你的车,听你的。”
“等咱们回来再说吧,返程也得走这条路,先难后易嘛!”
“行!”
刘一民打开窗户,远远地望著不远处的岷江,远远地望去,波光粼粼,犹如一条玉带。
车上,徐驰问起《追风箏的人》这本小说的情况,以及后续的情节发展,刘一民又给他讲了一遍,徐驰听的是津津有味。旁边的老王只是听后半部分,听的心痒痒,喊著刘一民全部讲下来。
徐驰接话道:“让我这个老头子来讲吧,一民,你看看我的记忆力怎么样,我要是有记错的地方,你给我指出来。”
接下来的路上,徐驰將《追风箏的人》从头到尾给讲了出来,刘一民都佩服他的记忆力。
讲完后,徐驰看向刘一民:“曹禹就是曹禹,能够从一部小说里想到这么多的东西,当时我看的时候,我怎么就没想起来!”
“老徐同志,你不是搞话剧的,当然没有万老师的敏感。”刘一民笑著解释道。
“可我总应该有报告文学的敏感,写这个报告文学,需要获得材料很多,咱们两个一起,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你的报告文学,注重的是典型人物的故事。我来这里是为了了解藏地人民的生活和这里的土同制度,咱们两个还是有区別的。”
“老王同志,你给我们讲一讲你们藏地以前的生活。”徐驰看向老王。
老王点起一根烟叼在嘴里,又嘆了一口气,开始讲了起来。老王的文化不高,但是在部队上过几年的扫盲班,加上汽车兵,多多少少又学点文化和技术知识,终於算是有了点文化。
因为只是有一点文化,所以讲的时候是从自己成长经歷开始讲。从他们属於哪个头人哪个土司开始,每一户都要出人成为土司手下面的藏兵,战爭的时候自备物资参加土司的之间的战爭。
本书首发????????????.??????,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他的父亲在土司之间的战爭中死亡,他就自然而然的接班成为藏兵。
“我们的土司是一个小土司,最大的土司是麦桑土司,麦桑土司最后一任是华尔功臣烈,通过联姻娶了茸贡土司的女儿扎西卓玛,他是一个会做生意的土司,通过生意挣了很多钱,有了钱就有了武器,又控制了许多小土司。我们的土司南木达土司,也投降了麦桑土司。”
华尔功臣烈是最后一任麦桑土司,49年审时度势,主动请求和平解放,成为了阿坝当地的政府官员,为当地的和平解放,做了不小的贡献,还入朝慰问过。
隨著老王的讲解,刘一民和徐驰开始对阿坝以前的土司势力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他们在这里就是土皇帝,名为政府的土官,实际上是当地的土皇帝,掌握生杀予夺大权。领地內的所有东西,包括人,都是他们掠取的对象。
麦桑土司为什么强大起来,他跟以前土司不一样的地方在於,他整顿了部落的风气和纪律,保护商旅经商,所以强大了起来。
麦桑土司的顾问还是格尔登寺院的堪布,也就掌握了教权。事实上,集政权和教权於一体。
这个格尔登寺院,后来可不太安分。
距离阿坝愈来愈近,海拔越来越高,中间吉普熄火过两次,好在老王是多年的汽车兵,精通修车技术,很快就修好了。
“刘作家、许作家你们放心,我一定將你们平安的送往阿坝,並带回来。”老王说完,还拍了拍自己的后腰,硬邦邦的钢铁声,给刘一民和徐驰了一种结结实实的安全感。
重新上路之后,徐驰拿著地图比划了一下说道:“咱们进入阿坝的第一站就是汶川县,三江公社就在汶川县里面,我看咱们先去汶川县。”
老王扔掉手里面的菸头又说道:“三江公社取消嘍,现在是三江乡了。现在县里面也没有革委会了,都是县政府。”
从79年到80年,各地的革委会和公社开始陆续取消,只是大家讲话的时候,还会不自觉的念出以前的名字。人们嘴中的公社和革委会,告诉大家以前的那段记忆还在。
到了三江乡,先到了乡政府,阿坝的干部就在这里等著他们。
“你好,刘作家,徐作家,扎西德勒,欢迎来到阿坝,我是阿坝统战部的索泽郎!”
“扎西德勒!”
黑髮亮的皮肤加上口音,刘一民不用猜就知道是藏地人。四十岁左右,身材精瘦,身上的衣服是藏族的传统服饰,长袖藏袍和松吧鞋,
阿坝的海拔高,气温就低。好在在成都的时候,当地的同志就提醒过,刘一民和徐驰两个人在当地买了厚实的外套。
索泽郎邀请刘一民和徐驰在三江乡的食堂吃饭,吃的是並不是藏人的食物,是正经的川菜。
汶川这里汉人也特別的多,三江乡在汶川的南边,因地处西河、中河、黑石江三水交匯而得名。一边吃饭,索泽郎一边跟刘一民介绍起来,这里的情况。
“这里以前是瓦寺土司的地盘,瓦寺当时的土司叫做索衍传,牺牲的藏兵基本上都是邛崍山下的藏族子弟。你们休息一会儿?还是吃完饭直接去看一看辫子坟。”索泽郎问道。
“直接去吧,先去祭拜一下英烈。”刘一民说道,徐驰也表示赞同。
去的路上,索泽郎详细地讲起了以前的那段歷史:
“索衍传当接到清政府的命令后,索衍传就派自己的土舍(土司属官)索文茂聚集自己手下的藏兵,瓦寺土司並不是什么太大的土司,手下的藏兵有限。
2000名藏军中还有另外两支部队,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大金川土司千总阿木的两支藏军一起开赴寧波。瓦寺土司举行了盛大的壮行仪式,当时洁白的哈达和號角声,响彻整个岷江....“
这支藏军的赶到使当地督办浙省军务的统帅奕经欣喜雀跃,因为这是他手下的最后一支援军。
援军带著的虎皮帽子,让奕经觉得胜券在握。因为他认为洋人是“羊”,虎皮帽子就是“虎”的意思,手下有虎,当然杀得了羊。
藏兵被奕经下令为先锋部队,带著各省的部队,扑向寧波城。哈克里和阿木和这群藏兵英勇顽强,但是主帅不靠谱,其余的部队也不靠谱,加上装备也落后,最后几乎都牺牲在了战场上。
土舍索文茂带著藏兵埋伏英军,斩杀百余人后因功被清政府授予翎顶戴。
哈克里和阿木战死,他们的塑像在当时纪念参战阵亡將军朱贵的“高节祠”,阵亡將士的坟墓被称为百丈坟。
等索泽郎讲的差不多了,他们的吉普车停在了辫子坟的不远处。刘一民和徐驰看著这稍显简陋的墓地,他拿著相机拍了不少的照片,这些照片以后话剧布景都用得到,可以做参考。
“他们都是英雄啊!”徐驰感嘆道。
四人站在坟墓的前边,深深地鞠了一躬。
在三江乡驱车转了转,徐驰遥遥地指著远处的山脉说道:“那就是邛崍山,邛崍山养育了不少英雄儿女啊。那边是金川、乾隆爷损兵折將才拿下的金川。”
大小金川之战,位列乾隆爷的十全武功之二。
“那边被挡住的应该有夹金山吧?”刘一民问道。
索泽郎说道:“正是夹金山,是我们前辈往北走翻越的第一座雪山。”
“在这座山上我们损失也很惨重啊!”刘一民感嘆道。
徐驰和刘一民的笔记本上,不断地进行著记录。索泽郎不好意思的坐在刘一民身边,询问他写过什么作品,他只知道刘一民是作家,至於写了什么,他不太清楚。
徐驰乐呵呵地坐过来讲了起来,听完后,索泽郎说道:“刘作家,你年纪轻轻原来如此厉害。
我们这里也有不少汉地过来的年轻人,他们都很能吃苦,刚开始来的时候不適应,现在已经成了我们阿坝的一部分了。”
在阿坝有不少过来帮扶的干部,也有一些分配过来的年轻人,战斗在各个岗位上。
转了一圈后,回到了乡政府,他们在这里休息一晚上后,开始一路缓缓的前往阿坝的其它地方。
刘一民看著徐驰说道:“老徐同志,你这身体不错嘛,我还以为你会缺氧,我看你今天除了说话慢了点外,整个人也没什么异常。”
“这里毕竟不是太高,我要是连这里都上不来,那乾脆不要来了。”徐驰的脸有点红,但相对来说还很健康。
刘一民隱隱的感觉到有点缺氧,但並不难受。
他们住在乡政府的房子里,办公室打个地铺就当床了。晚上三江乡的乡政府的乡长还有其余的工作人员都围在他们的地铺旁边,一边劝酒,一边听他们讲燕京和南方的故事。
大家问的最多的就是,天安门到底有多大,门前的马路是不是特別的宽?又问有没有见过老人家?徐驰当然是见过的,还请教过老人家是怎么作诗等问题。
徐驰成了最受大家欢迎的对象,纷纷问徐驰当时的情景,徐驰得意的讲了起来。
此后,他们每到一地,当有人得知他们从燕京来的时候,都有人问相同的问题,还有藏族人眼含热泪地告诉他们:“是他派了金珠玛米来解救我们的。”
司机老王每次听到有人说金珠玛米的时候,脸上总是情不自禁地升起一股自豪感,用手拉一拉自己的衣下摆。
“我跑出去了一趟,回来后就成了金珠玛米,刘作家,当初解救的人,刚解救的时候,脸上还是非常麻木,根本不敢相信。跟我当时出去后,见到第一个解放军时,就是一个样子。”
老王讲起当时跟著部队回来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发出感慨的声音。
看到这场景,刘一民不由自主地想起《农奴》里面的台词:“他们是打碎铁索的兵啊.....东方出了一个顶红顶红的太阳...—“”
第二天凌晨,天很冷,三江乡的藏地同志,將身上的藏袍送给了刘一民和徐驰,两个人想留下点钱,被对方严词拒绝了:“同志,我们是同志!”
往里面的道路愈发难走,弯弯绕绕。
风轻轻地从耳边吹过,响起一道慈祥的声音:“小娃娃,替我去看看嘛。当年走的匆忙,没能仔细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