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范教授对阿锦十分热情……
范教授大约是想带着孟福生他们逛逛京城, 去报名的时候,没有再坐范智博的车,而是坐三十二路公交车去的。
范教授坐在公交车上, 看着车窗外的京城,和许明月介绍说:“这路公交车已经开了十几年了, 九年前, 我去蒲河口的时候, 京城闹的正凶,这三十二路公交车也都还开着。”
他脸上没有多少笑意,说话的时候眼睛始终看着窗外萧瑟的风景, 像是在追忆当年。
阿锦第一次来京城,听着范教授的话,好奇的看着车窗外。
许明月前世不止一次因为工作来过京城, 阿锦却是第一次来,每次寒暑假, 她的同学们来京城旅游时,她都想来京城, 看看甜鞍门,爬长城。
偏偏许明月几次因工作关系来京城的时间,都是七八月份, 热的她完全不想再来京城, 并觉得京城没有半点好玩的地方, 只觉得热!
正好当时阿锦的同学们暑假去京城, 一个个的热哭的热哭,中暑的中暑,发给阿锦的视频,全都是哭着要回家的, 自那以后,阿锦就再也没说过暑假去京城了。
现在是三月初,京城依旧萧瑟着,时隔二十年,阿锦总算来到了她心心念念的京城,眼睛是一眼不错的看着窗外。
公交车途经中关村、海淀站,在海淀站若不下车的话,公交车费便由原本的一毛,涨到一毛五,线路环绕半座燕园。
到了京城大学门口,红底横幅上印着‘迎新站’三个字。
范教授对阿锦十分热情,真真是把她当做亲外甥孙女对待,和阿锦说话时都是轻声细语和蔼可亲,阿锦对这个舅爷爷也是十分亲热。
范教授见阿锦对京城大学十分感兴趣,便用一种连他自己都说不出的惆怅语气,指着京城大学门口的周围对阿锦说:“过去这里张贴的全都是骇人的口号和伤人的标语,你是赶上了好时候,现在那些牛鬼蛇神一样的东西,全都清理出去了。”
他不得不怅惘。
他回来已经有几个月了,可曾经熟悉的京大校园内,熟悉的老朋友们已经寥寥无几,学校高年级的学生们,全都是这几年推荐上来的工农兵学生名额,而这样推荐上来的学生,不看成绩,不看专业,甚至都不看他们过去读过几本书,只看他们的意识形态是否符合过去十年里的政治标准。
他们到达燕园的时候,燕园内格外冷清,冷清到许明月她们以为自己错过了报名日期:“今天不是报名日吗?怎么没人?”
范教授从鼻腔里哼出一声冷笑,这声冷笑倒不是针对许明月,而是针对她这个问题,他面上不自觉的也冷了下来,说:“都上街游行去了,学校没人。”
这是最近一段时间的常态了,范教授倒也习以为常。
倒是让许明月感到意外。
她前世毕竟不是这时代的人,没有经历过这个时期,只以为十年浩劫结束,那就彻底结束了。
她不禁诧异地问范教授:“不是都……”不是都平反回来了吗?怎么学校里的文~~隔余烈之气依然这样浓厚?
她话语未尽,范教授却听出了她未尽之言的意思。
范教授就指了指周围墙上贴的大字报和召集批判会的海报,让许明月自己看,他并没有说话,却好似千言万语都在周围墙上的大字报中全都说尽了。
连着许明月和阿锦一行人,都跟着谨言慎行了许多。
哪怕她知道,按照历史的行进,十年浩劫已然结束,却不知道结束的前期依然是暴风激荡,惊雷频响。
许明月和阿锦不在同一个系,许明月在经济系政治经济专业,阿锦在外语系。
阿锦的语言天赋很强,前世她就在语言最敏感的阶段就开始系统的学习外语,她小学读的又是私立学校,她们班学生家长都非常卷,有些家长为了自家孩子读小学后,能在语言这门学科上少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小学之前干脆全家定居国外,将外语当做母语来学,等上小学了,再回过上学,这样英语和汉语便是双母语。
还有六七岁就拿国际象棋儿童组世界冠军的。
阿锦在那样的卷王班级中,反而属于不起眼的存在。
前世许明月对阿锦长大后最大的期望,也不过是平安健康的度过青春期,考个江浙沪的大学,离家近一点,将来能从事她喜欢的又能养活她自己的工作。
她以为那份工作会是游泳运动员,或者游泳教练,没想到今生她报的外语系。
在这一方面,许明月一向很尊重她的选择。
今生能进京大,能拿到省状元,都是意外之中的惊喜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范教授在领着他们报名的时候,同时打电话给了电台,在校园里,电台来的两名工作人员便来对母女俩进行了采访。
该采访的问题,她们在老家的时候,被老家的报社媒体已经采访的差不多,报纸上将许明月这么多年做的事情也报道的很是详细。
但这一次来采访的记者和老家的报社媒体又有些不同,是来自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不是以文字的形式,而是以语言和镜头摄像的方式。
阿锦是一面对镜头,整个人都精神起来了,表现的既大方,又得体,还不失幽默。
她本就是省状元,身上的话题度很高,见她表现的如此优秀,记者和摄像师也乐得采访她。
采访的时间实际上并不长,也没有提前对稿子这种,采访的问题也很随机,记者也没有像后世许明月接受采访时那样,涂了个厚厚的大白脸,虽画了淡妆,却也依然是自然而然的模样,倒是很有这个时代的特色。
解决完了报名和采访的问题,已然是下午,孟福生先是牵着阿瑟去了许明月的宿舍。
宿舍里已经有两个同学在,年龄不一,但无例外,许明月是宿舍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尤其是看到许明月还是带着家属、孩子一起来学校报名,看向她的眼神更是奇异。
作为空白了十年高考的知青,很多知青在乡下的时候,都难免已经成家生子,哪怕一直没有放弃过回城,没有放弃过梦想,她们能够参加高考,能够从五百多万学子中脱颖而出,进入京城大学,依然是非常不容易,她们很多人都是抛下了在乡下等待她们的丈夫儿女,只为追求自己的理想。
整个寝室八个人中,只有许明月一人是带着她的丈夫孩子来报名,并且大大方方的将丈夫孩子都带入到宿舍内,帮着一起收拾床铺的学生。
尤其听说许明月是母女一起参加高考,还一起考入京城大学后,更是吃惊不已,她们也好奇的看向了他们一家。
之后一家人又是去了阿锦的宿舍,她宿舍的舍友们同样年龄不一,但相对来说都显年轻一些,没有如许明月这么大年龄的同学了。
许明月本来还担心阿锦住校会不适应,没想到傍晚一家人在校门口集合的时候,阿锦已经开始叽叽喳喳的说她的新舍友们了,并将每个舍友的情况都知道的清清楚楚。
许明月本想跟着孟福生去处理他家里的事,孟福生倒是让许明月和阿锦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家里的事情他来处理就行,不想让外面繁杂的事务打扰母女俩学习。
为了方便孟福生和阿瑟过来找她们,许明月本想在学校附近买一套房。
这些年她和孟福生的工资存下来,加上她车里刷新的物资,着实存了不少钱,在京城买个四合院是足够的。
没想到这个时期房子居然还不好买,只好在学校附近租了个不大的房子,又在范智博的帮助下,解决了阿瑟的入学读书问题。
原本以为她们报名报好了,阿瑟入学的事情也解决了,后面就应该是孟福生回去处理他家里的事情了,没想到等来的不是孟福生回家,而是他也在京大找了份工作,一家人就这么在京城大学定居下来了。
趁着学校还没正式的开学,许明月和孟福生也终于带着阿锦和阿瑟两人,一家四口,一起回到了孟家。
和许明月原本猜想的,孟家全家人都不在国内,或是同样糟了难不同,孟家一家人竟都在京城,且看样子都不像是下了乡的样子。
孟家所居住的地方不是什么四合院,而是一片成片的三层小楼,小楼清一色的红墙砖,坡屋顶,树荫掩映。
光是看这三层小楼,也不像是家里房屋不够住的样子。
许明月她们到的时候,整个孟家都聚集在小楼里,像是专门等待她们上门一样。
孟福生领着她们回孟家时,孟家人只稍稍扫了许明月母女三人一眼,目光就落在孟福生身上再也移不开。
坐在中间最上手位置的老人看着孟福生,仿佛对他很是不满一样,皱着眉头问了一句:“回城这么久,终于舍得回来了?”
孟家人其实早都知道孟福生已经回城了,也一直在等着孟福生回去,以为他回京第一件事,就是回家。
孟福生毕竟是早早就下放到乡下去的,他虽在城里时吃了一些苦头,却不是作为下放的劳改犯人,而是技术员下乡,哪怕这些年在乡下吃了一些苦头,和很多人家的那种家破人亡式的下乡做劳改犯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他们也不觉得有多对不起孟福生,只等着他自己回来。
没想到一连等了数天,不仅没有回孟家,反而是住在了范家,后面更是直接干脆在京大校园外租了房子,一副不打算回来,要长住在京大校园外的样子,就连孙女入学,也没有选择他们家门口的小学,而是选择了别的小学。
范教授坐在公交车上, 看着车窗外的京城,和许明月介绍说:“这路公交车已经开了十几年了, 九年前, 我去蒲河口的时候, 京城闹的正凶,这三十二路公交车也都还开着。”
他脸上没有多少笑意,说话的时候眼睛始终看着窗外萧瑟的风景, 像是在追忆当年。
阿锦第一次来京城,听着范教授的话,好奇的看着车窗外。
许明月前世不止一次因为工作来过京城, 阿锦却是第一次来,每次寒暑假, 她的同学们来京城旅游时,她都想来京城, 看看甜鞍门,爬长城。
偏偏许明月几次因工作关系来京城的时间,都是七八月份, 热的她完全不想再来京城, 并觉得京城没有半点好玩的地方, 只觉得热!
正好当时阿锦的同学们暑假去京城, 一个个的热哭的热哭,中暑的中暑,发给阿锦的视频,全都是哭着要回家的, 自那以后,阿锦就再也没说过暑假去京城了。
现在是三月初,京城依旧萧瑟着,时隔二十年,阿锦总算来到了她心心念念的京城,眼睛是一眼不错的看着窗外。
公交车途经中关村、海淀站,在海淀站若不下车的话,公交车费便由原本的一毛,涨到一毛五,线路环绕半座燕园。
到了京城大学门口,红底横幅上印着‘迎新站’三个字。
范教授对阿锦十分热情,真真是把她当做亲外甥孙女对待,和阿锦说话时都是轻声细语和蔼可亲,阿锦对这个舅爷爷也是十分亲热。
范教授见阿锦对京城大学十分感兴趣,便用一种连他自己都说不出的惆怅语气,指着京城大学门口的周围对阿锦说:“过去这里张贴的全都是骇人的口号和伤人的标语,你是赶上了好时候,现在那些牛鬼蛇神一样的东西,全都清理出去了。”
他不得不怅惘。
他回来已经有几个月了,可曾经熟悉的京大校园内,熟悉的老朋友们已经寥寥无几,学校高年级的学生们,全都是这几年推荐上来的工农兵学生名额,而这样推荐上来的学生,不看成绩,不看专业,甚至都不看他们过去读过几本书,只看他们的意识形态是否符合过去十年里的政治标准。
他们到达燕园的时候,燕园内格外冷清,冷清到许明月她们以为自己错过了报名日期:“今天不是报名日吗?怎么没人?”
范教授从鼻腔里哼出一声冷笑,这声冷笑倒不是针对许明月,而是针对她这个问题,他面上不自觉的也冷了下来,说:“都上街游行去了,学校没人。”
这是最近一段时间的常态了,范教授倒也习以为常。
倒是让许明月感到意外。
她前世毕竟不是这时代的人,没有经历过这个时期,只以为十年浩劫结束,那就彻底结束了。
她不禁诧异地问范教授:“不是都……”不是都平反回来了吗?怎么学校里的文~~隔余烈之气依然这样浓厚?
她话语未尽,范教授却听出了她未尽之言的意思。
范教授就指了指周围墙上贴的大字报和召集批判会的海报,让许明月自己看,他并没有说话,却好似千言万语都在周围墙上的大字报中全都说尽了。
连着许明月和阿锦一行人,都跟着谨言慎行了许多。
哪怕她知道,按照历史的行进,十年浩劫已然结束,却不知道结束的前期依然是暴风激荡,惊雷频响。
许明月和阿锦不在同一个系,许明月在经济系政治经济专业,阿锦在外语系。
阿锦的语言天赋很强,前世她就在语言最敏感的阶段就开始系统的学习外语,她小学读的又是私立学校,她们班学生家长都非常卷,有些家长为了自家孩子读小学后,能在语言这门学科上少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小学之前干脆全家定居国外,将外语当做母语来学,等上小学了,再回过上学,这样英语和汉语便是双母语。
还有六七岁就拿国际象棋儿童组世界冠军的。
阿锦在那样的卷王班级中,反而属于不起眼的存在。
前世许明月对阿锦长大后最大的期望,也不过是平安健康的度过青春期,考个江浙沪的大学,离家近一点,将来能从事她喜欢的又能养活她自己的工作。
她以为那份工作会是游泳运动员,或者游泳教练,没想到今生她报的外语系。
在这一方面,许明月一向很尊重她的选择。
今生能进京大,能拿到省状元,都是意外之中的惊喜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范教授在领着他们报名的时候,同时打电话给了电台,在校园里,电台来的两名工作人员便来对母女俩进行了采访。
该采访的问题,她们在老家的时候,被老家的报社媒体已经采访的差不多,报纸上将许明月这么多年做的事情也报道的很是详细。
但这一次来采访的记者和老家的报社媒体又有些不同,是来自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不是以文字的形式,而是以语言和镜头摄像的方式。
阿锦是一面对镜头,整个人都精神起来了,表现的既大方,又得体,还不失幽默。
她本就是省状元,身上的话题度很高,见她表现的如此优秀,记者和摄像师也乐得采访她。
采访的时间实际上并不长,也没有提前对稿子这种,采访的问题也很随机,记者也没有像后世许明月接受采访时那样,涂了个厚厚的大白脸,虽画了淡妆,却也依然是自然而然的模样,倒是很有这个时代的特色。
解决完了报名和采访的问题,已然是下午,孟福生先是牵着阿瑟去了许明月的宿舍。
宿舍里已经有两个同学在,年龄不一,但无例外,许明月是宿舍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尤其是看到许明月还是带着家属、孩子一起来学校报名,看向她的眼神更是奇异。
作为空白了十年高考的知青,很多知青在乡下的时候,都难免已经成家生子,哪怕一直没有放弃过回城,没有放弃过梦想,她们能够参加高考,能够从五百多万学子中脱颖而出,进入京城大学,依然是非常不容易,她们很多人都是抛下了在乡下等待她们的丈夫儿女,只为追求自己的理想。
整个寝室八个人中,只有许明月一人是带着她的丈夫孩子来报名,并且大大方方的将丈夫孩子都带入到宿舍内,帮着一起收拾床铺的学生。
尤其听说许明月是母女一起参加高考,还一起考入京城大学后,更是吃惊不已,她们也好奇的看向了他们一家。
之后一家人又是去了阿锦的宿舍,她宿舍的舍友们同样年龄不一,但相对来说都显年轻一些,没有如许明月这么大年龄的同学了。
许明月本来还担心阿锦住校会不适应,没想到傍晚一家人在校门口集合的时候,阿锦已经开始叽叽喳喳的说她的新舍友们了,并将每个舍友的情况都知道的清清楚楚。
许明月本想跟着孟福生去处理他家里的事,孟福生倒是让许明月和阿锦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家里的事情他来处理就行,不想让外面繁杂的事务打扰母女俩学习。
为了方便孟福生和阿瑟过来找她们,许明月本想在学校附近买一套房。
这些年她和孟福生的工资存下来,加上她车里刷新的物资,着实存了不少钱,在京城买个四合院是足够的。
没想到这个时期房子居然还不好买,只好在学校附近租了个不大的房子,又在范智博的帮助下,解决了阿瑟的入学读书问题。
原本以为她们报名报好了,阿瑟入学的事情也解决了,后面就应该是孟福生回去处理他家里的事情了,没想到等来的不是孟福生回家,而是他也在京大找了份工作,一家人就这么在京城大学定居下来了。
趁着学校还没正式的开学,许明月和孟福生也终于带着阿锦和阿瑟两人,一家四口,一起回到了孟家。
和许明月原本猜想的,孟家全家人都不在国内,或是同样糟了难不同,孟家一家人竟都在京城,且看样子都不像是下了乡的样子。
孟家所居住的地方不是什么四合院,而是一片成片的三层小楼,小楼清一色的红墙砖,坡屋顶,树荫掩映。
光是看这三层小楼,也不像是家里房屋不够住的样子。
许明月她们到的时候,整个孟家都聚集在小楼里,像是专门等待她们上门一样。
孟福生领着她们回孟家时,孟家人只稍稍扫了许明月母女三人一眼,目光就落在孟福生身上再也移不开。
坐在中间最上手位置的老人看着孟福生,仿佛对他很是不满一样,皱着眉头问了一句:“回城这么久,终于舍得回来了?”
孟家人其实早都知道孟福生已经回城了,也一直在等着孟福生回去,以为他回京第一件事,就是回家。
孟福生毕竟是早早就下放到乡下去的,他虽在城里时吃了一些苦头,却不是作为下放的劳改犯人,而是技术员下乡,哪怕这些年在乡下吃了一些苦头,和很多人家的那种家破人亡式的下乡做劳改犯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他们也不觉得有多对不起孟福生,只等着他自己回来。
没想到一连等了数天,不仅没有回孟家,反而是住在了范家,后面更是直接干脆在京大校园外租了房子,一副不打算回来,要长住在京大校园外的样子,就连孙女入学,也没有选择他们家门口的小学,而是选择了别的小学。